正文

王昭君《黄鸟》诗

诗镜总论 作者:(明) 陆时雍(撰) 著 李子广(评注) 注


王昭君《黄鸟》诗(1),感痛未深。以绝世姿作蛮夷嫔(2),人苟有怀(3),其言当不止此。此有情而不能言情之过也。

【注释】

(1)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汉元帝时期宫女,远嫁匈奴,称宁胡阏氏。《黄鸟》:一名《怨旷思惟歌》或《怨诗》。诗云:“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按,此诗实为后人伪托。

(2)蛮夷嫔:此处指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其嫔妃,并被封为“宁胡阏氏”。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3)人苟有怀:指一般人如果有这样的遭际情怀。

【评析】

陆氏论诗主情主韵,主张诗之情真,且应善言其情而具绵绵不尽的韵味。后人(东汉)托名王昭君的《黄鸟》诗,则是“有情而不能言情”的一个例证。

《黄鸟》应是《怨旷思惟歌》的另一名称。此诗始见于传为蔡邕所著《琴操》。根据诗前题解所述,是昭君不见遇于汉元帝,“心思不乐,心念乡土”,而作此歌。草木枯黄的秋天,一只黄鸟栖止于山中,或飞落在桑树之上。它羽毛光鲜,外表亮丽,却内心悲苦。这是昭君感物起兴的自况,她自悲身世遭遇不幸而内心徬徨,于是自请远嫁,来到遥远的边地。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她发出了如此的怆呼:“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这首诗或运用比兴或直抒胸臆,流荡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强烈情感,艺术上有一定特点。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二评这首诗说:“若明诉入胡之苦,不特说不尽,说出亦浅也。呼父呼母,声泪俱绝,下视石季伦拟作,琐屑不足道矣。”陆氏却认为此诗“感痛未深”,“有情而不能言情”,大概是不满于这种感情表现的强烈外放而乏含蓄蕴藉之致,与其论诗主张不合。这当然是不够公允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