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报 国 录

陈虬集 作者:胡珠生 编



报 国 录

天    泽

国家承天应运,抚有方夏,圣恩广被,实有度越百王,为往古所未有者。吾侪戴高履厚,懵不知天地之大,曾无涓埃以报万一。时事偶棘,薄海臣民破家绥难者固所在时有;而昧于大义,袖手坐视,一任其糜烂鼎沸,委室家长上而不顾者或亦不免。岂真民之无良哉?毋亦高、曾以来涵濡于圣泽者久,不识不知,如衢童壤叟,渐忘帝力于何有,实有不能尽谕之于孙子者。

列祖宵旰忧勤,无一日一事不与吾民谋乐利。休养生息,务使天下各得其所而后止。则凡圆顶方趾之徒,安可不念旧德先畴之义哉!皇恩圣政载在方策者不遑缕述,爰举硌硌大端为历代书史所无者以著于编。曰崇圣、曰待士、曰养廉、曰罢徭、曰蠲贷、曰采办、曰赏兵、曰卹囚、曰裁嫔、曰褒忠,以作其同仇敌忾之心焉。其于宣扬德意,激励臣民,或不无小补云!

崇    圣

历代帝王修明政教者,无不知崇儒重道,尊吾孔子。然考之往史:汉高祖十二年始以太牢祠孔子,平帝元始初始追谥为褒成宣尼公,魏文帝黄初二年始以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赵宋号称崇尚理学,然亦不过临墓奠拜,追封从祀诸儒而已。真宗咸平三年。故汉臣梅福有言:“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氏子孙不免编户。”盖于尊崇之典实多所缺也。

谨按:《皇朝文献通考》称:《会典》所载:衍圣公祭田二千一百五十七顷五十亩,圣林地一十八顷二十七亩,宅基三顷二十七亩五分,佃户五百户,洒扫户一百十五户。又孔氏后裔祭田五十一顷六十亩,墓田十顷一十五亩七分,庙宅基三十九亩一分,庙户三十七户。康熙二十四年,圣林地于原额外增扩一十一顷十四亩九分,除免钱粮,其尊崇先师者至矣。而如颜氏、孟氏、仲氏、周公诸后裔,各给祭田五十顷。以上一切墓田、庙宅基、佃户、庙户、洒扫户、门子、护丁等又各有差,又皆世袭五经博士。乾隆元年复奉特旨:各地方先贤祠宇凡有祭田,例免丁粮。旷典隆恩,抗古未有,岂非以九两系民师儒,翳赖吾徒诵法圣贤,尊君亲上之旨习闻已熟。现当多事之秋,则联师儒以安万民,当必自有道矣。

待    士

养士之制,历代不同,周之比长、闾胥,汉之啬夫、游徼,皆今之士也。既为乡里之选,沾有微秩,即无不为朝廷效征发系刺之劳。本朝衿廪以下咸无所事事。或疑弃数十万子衿于无用之地为可惜,不知立法之初,五贡以上就职铨选,既各予以入仕之阶;而又设为学田以赡廪生、贫生,一青其衿,即复其丁徭,免派杂差。其所以优待士子者,原欲养其德器,练其材识,大用大效,为国家作梁栋之资,不欲以乡亭贱职薄待士类也。观唐睿宗时韩琬之疏,然后知乡职之累。殆非复汉、唐后以升斗之糈困贤豪于斗筲者所可同年而语。然则捍灾御患,保卫桑梓,怀铅握椠之徒与有责焉。上之待吾者既厚,则吾之所以报上者亦乌可薄哉!

养    廉

国家沿明旧制,定文武官俸薪、禄米各有差。正一品文官俸银二百十五两五钱,武官九十五两,以次递减至从九品文职一十九两五钱、武职六两七钱各有奇;禄米则自一品至从九品俱十二石,文武一体;柴薪银则一、二品一百四十四两,九品一十二两。嗣以汉臣携带家眷者多,着照俸银数目给与俸米。至雍正五年,从山西巡抚诺岷之奏,耗羡归公,加给养廉,于是总督有至三万两,江南。知县有至二千二百六十五两者,广西。乾隆二年,又增京秩恩俸以资养赡,而武职犹循康熙四十二年部议核给亲丁名粮之旧。提督八十名、总兵官六十名、副将三十名、参将二十名、游击十五名、都司十名、守备八名、千总五名、把总四名、外委千把总加给步粮一分。至四十六年,始照文员之例加给养廉。提督二千两、总兵一千五百两、副将八百两、参将五百两、游击四百两、都司二百六十两、守备二百两、千总一百二十两、把总九十两、经制、外委千把总每员十八两。

三代制禄,书缺有间。汉虽近厚,然内史州牧即今督抚也,皆真二千石。延平定制:月俸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而已。详《山堂考索》。元氏尤薄,行中书省丞相视今督抚。俸止二百贯,皆视今制为薄。国家体恤臣工,无微不至,常禄之外,又制为养廉,近大吏又于佐杂、千把各增津贴。原欲宽其事畜之资,公而忘私,力图报称。则文武大小在事臣工宜如何激发天良以为保障干城之选乎!

罢    徭

徭役之制,仿自《周礼》,法至邃密。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而公旬之役,则丰年用三日,中年二日,无年一日。虽以成周之治,犹不能尽蠲力役之征。自是以后,法虽屡变,然从无不病民之役。至宋王安石,用雇役法,令民出雇募之费,官任雇募之责,而民间不扰。然犹贫富均出钱也。明刘光济行一条鞭法,合一邑之丁粮以充一年之役,法最简便。然犹按丁出钱,丁粮仍分而为二也。

本朝雍正二年,从直督李维筠议:令丁归地粮,于是丁徭与地赋合。又令以康熙五十年为断,滋生人户永不加赋,于是贫而无田者概免丁役,富而滋生者亦无增加,举古来役法征发扰累之积弊一解其症结。此不能得之于三代盛时者,吾朝独休息生养,皋鼓不惊,此岂复汉、唐以后七科三品、九等六色之民所能梦见哉!

蠲    贷

我朝列圣相承,勤求民瘼,无不以减赋薄征为首务。故一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或偏灾,无不立沛恩施,详分蠲贷。其见于《皇朝通考》者,有免科,有赐复。永停输纳者谓之免科,免复一时者谓之赐复。康熙元年,减免江西南昌七州县浮粮十四万九千馀石,米折银十九万五千馀两。雍正二年,又免江西南昌等七县浮粮三十万、银五千馀两。三年,从怡亲王请,除苏州浮粮三十万、松江十五万。五年,又将浙江嘉兴额征四十七万、湖州三十九万减十分之一。乾隆初年,再除江西省浮粮银二十万两。二年,免甘肃、江西马粮万馀石。十一年,免庆云县额赋十之三。其滨水坍荒、卤沙冲压、堤防侵占从而豁除者又史不绝书,此为免科。赐复则康熙朝一次,五十年,乾隆朝四次,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皆普免天下钱粮,计数皆在三千万上下。又普免天下漕粮三次,乾隆三十一年、四十五年、六十年。凡逋欠之在民,与民粮、食粮之贷而未收者,尤不胜枚举,计数当已逾亿万。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上谕:“前后蠲除之数,据户部奏称,通共会计已逾万万。”乾隆时户部会计江南蠲赈之数:雍正十三年间凡免百四十馀万,乾隆元年至十八年,计免银二千四百九十馀万,粮米称是。中兴以来以兵燹奏请豁除者,皆立蒙谕允。国家当全盛之时,天子不言有无,藏富于民,原未尝较及锱铢。则游其宇下者,亦曷可昧急公向义之举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