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问 “虎兕”还是“虎兔”

红楼五百问 作者:王家惠


第三十八问 “虎兕”还是“虎兔”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谁(通行本做“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是写贾元春的。

词中“虎兕”,程本系统做“虎兔”,1982年据脂本校订的通行本做“虎兕”,周汝昌校本也做“虎兕”。查《红楼梦》研究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本》,在全部十一个本子中,只有己卯本和梦稿本做“虎兕”,其余均做“虎兔”,不但年代最早的抄本甲戌本做“虎兔”,就连通行本采做底本的庚辰本也做“虎兔”。这就让人犯疑,在十一个本子中有九个做“虎兔”,只有两个做“虎兕”,却采取少数,没有十分特殊的理由,是说不过去的。于是想看一看这两个写做“虎兕”的本子原貌是怎么回事。

我手头没有梦稿本,只有己卯本的影印本,翻开这个本子却让我吃一惊,在这个本子中确实写做“虎兕”,可是“兕”字被用朱笔点去,旁边又用朱笔明明白白写着一个“兔”字,显系校对时所改。而这种现象在汇校本中却没有反映出来。

如此看来,写做“虎兕”的,只有一个梦稿本了,这个本子的原貌我没有看到,还难说会不会有其他情况。即使《梦稿本》的确写做“虎兕”,仅仅根据一个本子的异文,无视其他十个本子的一致情况,擅改底本,在校订方法上就不可取。因此,还是做“虎兔”比较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与一些红学家的一种定势思维有直接关系。

做“虎兔”,可以理解为贾元春去世的时间,程、高续书就是这样理解,在第九十五回中,高鹗写贾元春薨于甲寅年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三十一岁。可是这样处理与一些红学家对于贾元春去世原因的理解相悖。他们以为曹雪芹家是因为卷入康熙诸子的党争而落难,那么贾元妃便也应该是在一场宫廷政治斗争中做了牺牲品,“虎兕”是两种很厉害的动物,可以理解为两种很强大的政治势力,于是便有这样的校改。

我们说曹家的确是因在康熙诸子党争中站错了队导致抄家,这不假,可是没有任何材料证明曹家曾有一姑娘入宫做了嫔妃,拿书中贾元春与实际的曹家对号入座,根本就对不上。因此把元春之死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就很勉强,是把曹家历史与小说创作相混淆了。

也有人根据“虎兔”二字做出这样的推断,康熙逝于壬寅虎年(1722),雍正改元于癸卯兔年(1723),曹家正是在雍正登极后的一系列变故中彻底败落。这也是一种元春死于政治斗争的推断。

把元春之死与政治斗争相联系,与后面《红楼梦曲子》中写贾元春的《恨无常》有关联。那里面写道: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从这里看,元春之死事出突然,是正在得意之时死去。这个“望家乡”,过去我以为她没有死在京城,是死在京城之外的某一个地方,家乡指北京。这次细读,却以为这个家乡应指南京。书中贾家一直以南京为家乡,在第五回,贾宝玉在薄命司中“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的封条看”,这才取出“金陵十二钗册子”,警幻也对他说这是“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写凤姐的册子也说她“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贾母也是大叫着要带宝玉回南京去。所以元春这里所望的家乡是南京那个老家,应该无疑。这与曹家史实相符,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在南京居住六十余年,认南京为老家在情理之中。那么元春是死在北京宫中,不是死在京城之外,也就可以确立。

死的地点既已确定,她究竟如何死的?我们再来看这首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这与曲子中“喜荣华正好”相呼应。为什么是榴花而不是别的什么花?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中,石榴历来是多子的象征,历史上也有后妃之母向皇帝献上石榴以祝多子的记载。榴花开,象征即将结子,也就是说元春此时是怀孕了,若能生下一个皇子,贾家之贵可想而知,可能宫闱之中也对她寄予厚望。可是恰在这个时候她突然死了,我以为,她应该是死于难产等与生育有关的事情。弥留之际,思念家乡亲人,乃情理之常。死后魂灵托梦,如秦可卿,更是必有之事。因为贾家贵势端赖元春,元春一死,一切皆变,元春不会不虑及此点。曾有专家推测,书中秦可卿死后托梦凤姐,在原稿中应是元春之事,是在陆续的修改中挪给可卿了。至于“虎兔相逢”,很有可能指的是她死去的年月日时,或者指她与腹中胎儿的属相。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从反面想一下,曹家既然在宫廷争斗中致败,曹雪芹写书,纵然要做反映,也必用曲笔出之,如果明写,无异自写供状,自投罗网。乾隆时期文网严密,动辄得咎,曹雪芹不会这样呆。再者,从书中大量描写来看,贾家致败是由于不肖子孙不端行为,其中凤姐、宝玉、贾赦甚至贾珍都可能成为致祸根苗。如果一定要牵连宫廷政治,也不过元妃死后,朝中无人遮蔽而已,不会以贾元春为致败总原因。

由于元春之死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描写,后面的续书又极不可靠,学者们做出一些推断完全应该。但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不要当作定论来接受,只能利用来启发我们的思维,如果能够做出一些自己的推断,也是极有兴味的事情。包括我的这个推断,都应该如此对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