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三问 秦钟是贾宝玉的参照系吗

红楼五百问 作者:王家惠


第九十三问 秦钟是贾宝玉的参照系吗

据有人统计,《红楼梦》这部书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在这四百多个人物中,秦钟是一颗流星,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他也是少有的在前八十回书中即走完全部人生的人物。这个人物值得重视,他的身上很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

前面我们说过,秦钟这个人在临死前的遗言与他的身份性格不太相符。可是恰恰这种反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立体化的人物,因此这种描写就成为一种文学上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典范。但是平心而论,这个人物在通部书中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让人迷茫。粗看起来,似乎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有了他,书中情节热闹一些,没有他,情节仍可照常进行。我们知道曹雪芹对于书中人物安排极具匠心,可说惨淡经营,像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曹雪芹可能让他存在吗?他的存在必定会在通部书中起到某种我们还不知道的作用。而且从全书描写来看,曹雪芹对待这个人物相当重视,给了他很高的待遇。曹雪芹写人,凡是稍微重要的人物,总不肯让他贸然出场,必得有先声,有铺垫,正锋侧锋地皴染几遍,这是《红楼梦》一书很显著的特征。

我们看曹雪芹是如何把这个人物推到我们面前的。

第五回,宝玉在宁府饮酒之后,欲睡中觉,可卿欲把他领到自己房中,有一嬷嬷说道:“哪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去睡觉的礼?”秦可卿笑道:“嗳呦呦!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些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兄弟来了,虽然与宝叔同年,两个站在一处,只怕那一个还高些呢。”我们第一次知道,可卿有个兄弟,与宝玉同年,长得个子也差不多。当时宝玉就要见一见,可是因为路远没见着。

第七回,宝玉随凤姐儿到宁府饮酒,这一回正赶上秦钟在宁府,可卿接着第五回的茬儿说:“今日巧,上回宝叔立刻要见见我兄弟,他今儿也不在这里做什么,想在书房里,宝叔叔何不去瞧一瞧?”于是凤姐儿逼着贾蓉把秦钟领来,这个人物便正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书中这样写:“……较宝玉略瘦巧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他与宝玉一样生得俊俏,比宝玉显得更加风流,但那一种腼腆羞怯,却比宝玉多些女儿之态。这不仅是模样,还与他的门第身份有关系,他比宝玉少些大家公子气度。凤姐的反应是:“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这是极其传神的一笔,一句话,就把这个小后生的风神极其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宝玉也当时生出爱慕之心,恨不得马上就到一起,于是俩人有了同进学堂读书的计划。

这个秦钟虽然腼腆羞怯,进入荣府之后,却是胆大包天,他统共做了两件事,头一件是在第九回,因勾搭香怜引起顽童闹学堂,最后宝玉收场。他又告诉了可卿,加重了姐姐的病情。第二件是第十五回在馒头庵里与智能偷情。到了第十六回,他就因智能的事情气死了父亲,自己也一病身亡。两个亲人的死都与他有关系,与他的用情有关系,他自己也是死在这个情字上面。

这样算来,他占了有五回书的篇幅,如果算上第八回他到荣府与宝玉商定上学日期,就是六回书。这样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六回书中紧锣密鼓地写,能够是可有可无的人物?

哲学家说,人在对比中存在。百姓们爱说,没高山不显平地。在小说创作中,利用不同人物的性格反差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法。曹雪芹则把这一手法推到极致,最明显的例子如宝钗与黛玉,袭人与晴雯,尤二姐与尤三姐……秦钟的最大作用,就是充当贾宝玉的参照物,正如秦可卿是王熙凤的一面镜子,秦钟就是贾宝玉的一面镜子。贾宝玉有一个参照性的人物,就是远在金陵的甄宝玉,但俩人离得太远,在前八十回中又一直没有照面,那么曹雪芹就近把秦钟推到我们面前了,让他与贾宝玉两两相对,在相近中写出相异,使我们更能够深刻认识贾宝玉。他们的最大差异就是在对待“情”的态度上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秦钟的命运很可能就是贾宝玉的命运,他短暂的一生是贾宝玉一生的缩影。他因情而死,因情毁灭了家庭,毁灭了他自己。贾宝玉的最后结局会不会也是这样?也是因情毁灭了家庭也毁灭了自己?他非得出家去做和尚?会不会最终结局也是一个死?有一个传说,旧本《红楼梦》的结尾,是写袭人嫁与蒋玉菡后,家道隆然起。一日大雪之后,扶小婢出庭中赏雪,忽闻门外诵经化斋之声,十分熟悉,开门一看,正是做了和尚的宝玉,二人默对许时,仆地而殁。这个结尾把贾宝玉出家与死亡结合起来,他是在出家之后死的,不会是空穴来风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