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琅琊墨韵:王羲之家族传 作者:朱捷 著


前言


中国的文字可谓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从秦朝统一文字起,它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一边启迪教育着后人,一边演变成长。

书法艺术就是汉字诞生的生命。假如没有汉字,中华灿烂的文化恐怕要逊色不少。

翻开历史这幅长河画卷,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华大地古代的名人都是在生前就已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不仅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独具创新,而且大多学而优则仕,用自己的力量为世人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点不像凡·高,生前默默无闻,去世若干年后才光芒万丈。西方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人们只能等时光的车轮把后来的人们载到天才作品面前,才能了解这领先他们眼界、超越当时文化的作品。

中国的书法文化内敛而又不失容纳,古朴中透着秀丽,婉约中心怀豪迈。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阴阳。再观书法历史上的名帖、名碑、字迹,莫不是阴阳向背,浓淡枯涩瑞泽,飞白秀丽。今人学习书法,总是问同一个问题:“书法美在哪?”

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有多少本《红楼梦》,就会有多少个林黛玉。

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们喜爱书法就像爱一件美丽的事物。人们看到美的东西总是会注目观望,身心愉悦。你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会有说不出的震撼,那种震撼、那种视线跟着笔画的跳动的愉悦感就是书法的美;你临摹字帖,那种手中毛笔尖的墨汁在纸上静静地流淌就是书法的美,所以有人感叹中国的书法被称作“灵魂的舞蹈”。

也唯有中国汉字才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美。在中国历史上鲜有人能像王羲之的书法那样受历代皇帝推崇备至。“二王”就像是书法历史上的两颗耀眼璀璨的金星。“二王”不仅仅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简单的加引号的名词,更代表书法历史上厚重的积淀,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历史上才有晋书唐诗宋词的美誉,而今诗词鲜作,而书艺历久弥新,在现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1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出生的时候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其父亲也在战乱中莫名失踪。纵观整个西晋王朝,除了建国皇帝司马炎时期的稳定时局,其后的二十余年全是动乱的战争,最后导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王羲之的前三十年几乎就是在书法的时光里度过的,他不是没有抱负,不是没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只是出生在琅琊王氏的士族大家庭里,比下层庶族的官途更险恶。

今天我们只知道“王右军”这个称号,却难以发现他这称号背后的家族心酸史。

王羲之有一女七子,每个人在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页,甚至整本《世说新语》可以说有超过一半篇幅都是王羲之家族的传奇。

王献之出生的时候东晋王朝也要走入历史的尘埃,当你面前有让你敬仰的书法前辈,你要超越他,而他又是你的父亲,这种双重的压力让王献之在历史上获得了不平等的地位,太宗皇帝的一句“不喜”致使王献之差点被淹没在茫茫书海。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人们对王献之的热爱,欧阳询、张旭、怀素、米芾、苏轼、赵孟頫等等都是学习他的直抒胸臆,笔墨酣畅的境界。

历史总是前人所为,然后由后人评说。本书中,王羲之家族的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翘楚代表,我自活出真性情,不闻世间毁誉声。

此书只是一家之言,借助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的美名,为王羲之这个家族写下一家传记。不足之处望方家海涵。因为关于二王的生平从古至今都未有定论,且差异较大,加上史学资料的不足以及出土文物的解读矛盾,单是王羲之的生平就有三四个版本,更不用说他的葬身之地历来就鲜有定论。当然其中不乏作者才疏学浅,所知甚少,鉴于此,大家只需关注王氏一家的发展历程,生死两地的定论还是寄托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去工作吧。


朱捷书于长春

2017年5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