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兄弟情深

琅琊墨韵:王羲之家族传 作者:朱捷 著


第四章 兄弟情深


一、长兄王籍之成婚

学书归来的王羲之回到久违的家,依然是熟悉的青瓦白墙,和随风荡漾的翠绿西柳。看到高处院墙几尺的劲竹,王羲之看着一抹抹久违的绿色,就知道家在眼前。

尽管父亲不在,但有自己的母亲和哥哥在家等他,还是有种幸福的感觉。

哥哥的性情和父亲相比,少了进取心,多了些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平和气质。淡薄的性子让他与世无争,只是他惦记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作为家中长子,他知道弟弟生了一场大病后落下了病根,病发时会头疼抽搐,甚至几次昏厥过去。自己的这个弟弟骨子里刚强,有一股他没有的不服输的劲头,王籍之对待自己的弟弟就像祖上王祥对待自己的弟弟王览一样。做兄长的他会为弟弟着想,来自建康的大事小情都要与自己的弟弟说几句,顺带着介绍一下琅琊王氏的发家史,给小弟理出个头绪。

王籍之与弟弟王羲之感情深厚,但史书记载却很少,甚至王羲之有这位哥哥的事实都差点被淹没在历史的长卷中。所幸,在王羲之的少数字帖里我们发现了他哥哥的踪迹。

《告辞文》云:“母兄鞠育,得渐庶几。”王羲之提到了自己是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的。等到哥哥王籍之结婚,嫂子对他更是关爱有加。

后来,王羲之在嫂子亡殁后写书信哀悼:“亡嫂居长,情所钟奉,始获奉集,冀遂至诚,展其情愿,何图至此?未盈数旬,焉见背弃,情至乖丧,莫此之甚!追寻酷恨,悲惋深至。痛彻心肝,当奈何奈何!”

由此看出,王羲之对这位嫂子感情至深。由于关于王籍之的书籍记载寥寥无几,我们对他这位妻子也只是从后世文献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可以说王羲之是早年“丧父”(虽然王羲之中年迎回父亲,那也只是棺椁),由母亲和哥嫂一起带大成人。除了母亲和哥哥,王羲之生命中最亲的人就是这位嫂子了。

远道归家,王羲之在自家院子里开辟出了专属自己的小池,用来练习书法;然后去集市求购几只白鹅幼崽,瞧着小鹅幼雏淡黄色的羽毛煞是惹人喜爱。

书艺最终得落实于笔端,这由心端直达笔端的艺术,怎能不经过自己千锤百炼的勤奋而习得之。古人创诗歌以劝惩,碑铭以训诫,张道陵天师道也教人以定坐服食、养气定心为妙,这些古往今来的圣贤之辈莫不是教王羲之明白了书艺非一日之功,唯有持之以恒再加上勤学反思才能算是入门,若想到达登峰造极的境界必要登峰造极的苦练才可,最后加上一点点自己的天赋,书艺之海就全盘活了。

王羲之学书甚早,三岁由父亲启蒙,四五岁开始习字,七岁就已经成名,后来在叔父王廙和卫夫人的教导下,崭露头角,但是这也只是局限于王氏家族内部。对于外人,王羲之仍然给人一副“幼讷于言”的木讷样子。形单影只,他每天握着一杆笔,如同兵士紧握手中长枪。他每天只是勤加练习自己感悟出来的东西,一旁的母亲看着儿子甚是欣慰。王羲之一直都没改掉在身上用手指比比画画练字的坏毛病,做母亲的已感到这是来自他的心结,王旷一日无音信,他的内心就一日不得平静。儿子心中的这股劲着实让母亲既自豪又担心。

大儿子王籍之年方十六,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叔父王廙和王彬替王母分忧,一家家寻找适龄的士族女子。王籍之结识周嵩的女儿,王籍之将这件事告诉了两位叔父,王廙和王彬觉得此事可成。在两位叔父的登门下,王籍之与周嵩的女儿敲定了婚事。

这周氏一族是东晋名士。周嵩,字仲智,周顗之弟,官职累迁御史中丞。周顗,字伯仁,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西晋安东将军周浚武城侯的爵位,官至尚书左仆射。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宽厚仁爱,遂被敬重。

周嵩性子急,哥哥性子缓,弟弟周嵩在一次醉酒后对着哥哥发泄不满,他拿点着的蜡烛丢了过去说:“你的才气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获得了比我更高的声望?”周顗脸上的表情依然如平常一样,语气平缓地说:“周嵩你实施火攻,这本就是下策。”

《晋书》记载:“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二、领悟笔论

王羲之在书法造诣上俨然有超越其父的趋势,堂伯父王导甚是喜爱自己的这个侄儿(至少表面上喜欢),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永嘉南渡那年王导将身上私藏的钟繇《宣示帖》赠予王羲之。

经历卫夫人的教学洗礼,又观钟繇《宣示帖》,取各家之长,王羲之书法大进,心中那一盏书法的心灯越发明亮,可家里还是有件事情让勤奋的王羲之不得不停下挥动的手臂。因为家里终于要来新成员了,哥哥要成婚了。

哥哥王籍之成婚的日子临近了。王羲之终于放下手中的笔,陪同哥哥走出房门,来到八角凉亭中的石桌旁,一起坐在石凳之上。

在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元年,十六岁的王籍之与周嵩之女成婚。王籍之出身琅琊王氏,周嵩的女儿也是名门之后,算是门当户对。在当时士庶是最忌讳通婚的,士族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是为了显示自己优良的出身,二是在仕途上铺好道路。婚姻在古代更多的是政治行为,为了家族的延续和繁荣,在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下,门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

古时候从议婚至完婚,需要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方式,周代即已确立,虽然东晋迁到江左之地,但老祖宗定下的礼仪不可违背。

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六礼”,婚姻才正式成立。

就在王籍之一家沉浸在新婚快乐时,王家收到一份严重的弹劾诏书。出面弹劾王氏的人就是刘隗(前文提到王敦叛乱时诛杀的其中一位)。此人两面三刀,口蜜腹剑,善于逢迎晋元帝,司马睿调任刘隗出任丞相司职,刘隗求功心切,一上任就弹劾多人,一本弹劾王羲之兄长王籍之,不尊礼法,在叔母丧期中结婚,一本谴责王籍之的岳父周嵩、叔父王翼、王?彬。

刘隗本打算拿王家作为自己政绩的垫脚石,可是他打错了算盘,王家与司马睿对于此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两晋年代,丧期期间成婚的人大有人在,皇亲国戚莫不如是。而且,叔母并非是王籍之直系母亲,婚礼也是按照三书六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进行的。

从这个时候,王家开始注意刘隗这个谄媚小人。后来王羲之伯父王敦起兵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一位见风使舵的人物开始走进王家政治生涯中(刘隗在王敦之乱后投降前赵石勒)。

王籍之有惊无险地结了婚。鉴于当时王羲之年龄小,兄长与这位嫂子陪同母亲一并照顾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