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八”论英雄

徐惟诚文集(第11卷) 作者:徐惟诚 著


“三八”论英雄

早上,一打开报纸,就被一个标题吸引住了:青年女工王娟娟4天半做了25天的活。这就是说一个人能顶5个半人啊!好一个女英雄!

想到“英雄”,却不免有一些拉杂的浮想,或者说,有一点“不平”。

英雄,按《辞海》的解释:“谓人才之超迈等伦者也。”所以要叫英“雄”,大概是认定了只有男子才能“超迈等伦”吧。向来,男人被认为是“天生”比女人“高一头”的。威势盛叫作“雄雄”(《楚辞》:“雄雄赫赫”),奋发有为叫作“雄飞”,威风叫作“雄风”。这些,都是由来已久,相沿成习,不以为怪的了。

至于女人,最多也只能起个名字叫亚雄、赛男。亚者,次也,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副牌货”。赛男,似乎还有比一比的志气,其实,那意思大抵是说,和男孩子“差不多”,并不打算真正要赛过男人的。

据说,女的天生就比男的笨一些。“郎才女貌”,才,也是男人的专利品。女人,只能用自己的貌,“为悦己者容”,讨讨“外子”的欢喜。而且,这笨一些,便是“女德”所在,“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了才,便容易“不守妇道”,不好管教了。

当然,这些都是陈年旧账了。不过温故可以知新,有时候,翻翻老账本也有好处。

就在那样的条件下,妇女不是也并没有完全甘心“雌伏”吗?不管怎样,人们还是把“女”字和“英雄”两个字联在一起,热情地称颂花木兰、穆桂英、荀灌娘、梁红玉……。只不过,在旧社会,真正能够挣脱那一套封建制度、礼教和锅灶的束缚,展翅高飞的人并不很多。而到了我们这个妇女得到解放的时代,她们的聪明才智,才像春天的孔雀开屏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出无数个穆桂英,不,胜过穆桂英千万倍的女英雄。

“一般说,女的条件总比男的差一些,文化低,技术差,头脑笨,作用总归要小一点。”这是一部分人“从实际情况出发”的说法。文化低,技术差,是不是一部分女同志的“实际情况”呢?是的。然而,这是从旧社会因袭下来的担子,和“头脑笨”根本不相干。“人非生而知之者”,文化、技术,都是学来的。过去,没有机会学文化,没有机会学技术,甚至于连机器也没有见过,不懂,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对于原子能——应该说明一下,这是由一个女人,居里夫人首先发现的——我们许多没有接触过的男同胞,不也同样是一窍不通吗?让女同志去接触她们所没有接触过的,去学习她们所不懂的,去研究在生产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她们就会做出不比男同志差的成绩来。王娟娟不就是一个初上车床不久的女青年吗?

只钻字眼是并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也不想建议把“英雄”改成“英雌”或者别的中性名词。问题在于要让更多的人从“女不如男”的思想里解放出来。“英雄”也好,“英雌”也好,一齐展翅高飞吧。

《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并肩前进的男女英雄,前进得愈快,也就使人愈难辨“雌雄”。

(《解放日报》,1959年3月8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