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

文化行迹 作者:嵇亚林 著


序一

郭沫勤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稀亚林同志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读书。这期间学院举办群众文化理论征文活动,邀我(时在《群众文化》杂志社工作〉当评委,他的一篇关于文明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在近百篇征文中脱颖而出并获一等奖,此后他常有文章见诸报端,或出席全国性群文理论研讨会。2003年,文化部群众文化司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联办全国群文理论征文,时任副司长的我也参与了评审工作。我记得,他荣获大奖的《论江苏民间艺术之乡之建设》一文,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赞同。此后不久正好出差南京,我很想结识这位江苏作者,于是江苏省文化厅社文处的同志邀请他来,我们总算见面相识了。后来他调到省文化厅办公室工作,一度还兼任《中国文化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

最近嵇亚林同志把他多年来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选集寄来,并以《文化行迹》为书名,我为之高兴。本书是他从事文化工作三十多年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砥砺向前的印迹,细读这些文章,你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在前进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体会到他对文化事业,尤其是群文事业那样的敬业和执著。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政府机关从事繁忙的日常序管理工作,还能够持之以恒地对文化建设的相关领域进行,思考、研一究,令人为之感叹。因为在这普遍比较浮躁的社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文化行迹》是作者心灵深处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本书不同于那些有着浓厚书卷气的纯学术著作,能够紧随时代发展直面文化领域许多深层次和敏感的话题,注重工作实践中的理论总结并探索对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他对一些文化现象、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并非釆取“非黑即白”的简单否定,而是看作伴随新时期改革开放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新文化形态。本书抓住了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既有宏观方面的战略研究,也有微观上的实践经验,不少文章论点新颖、视角独到,具有较高的理论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这与他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早在新世纪初,他就呼吁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无偿向百姓开放,以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文化享受杈。当然政府并非公共文化的唯一提供者,只有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共同参与的多元体制,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走出一条繁荣之路,这一观点在他的《公共文化多元供给》一文中有大量的案例佐证。在对待城镇化的问题上,如何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镇居民,并融入到所在的城市和社区,不可忽视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他认为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仅使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出时代性和当代人类文明的先进性。

文化事业建设的目标、文化服务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在基层、在农村、在社区,关注文化民生、关注农民、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利益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他以文化人特有的责任和担当、良夫口和道义,为之奔走呼号,要么调查研究、总结推广,要么建言献策、反映民声,许多建设性意见得决策者的重视并付诸实施。

嵇亚林同志为人谦和、勤奋、敬业,给人以文质彬彬、不事张扬的印象,虽见面不多,但我还是经常关注他。前不久,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在天津举行换届选举,他成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相信我们之间会有更多的联系。我认为《文化行迹》不仅是他个人研究成果的汇集,他的许多独思独见也会使许多志同者的思想观念,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迪、升华、增值。我为他和像他一样矢志不渝、默默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的文化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2013年4月2日于北京〔郭沫勤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原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