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新诗(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作者:温儒敏 编著


第六章 新诗(一)

【学习提示与述要】

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初学者会感到头绪纷繁。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入到这种“变迁”的考察。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新诗发展与衍化。第一节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节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节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节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节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一节介绍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的诗论。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界革命”止于对宋诗派的模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理解的要点。由此入手,不妨大致了解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与郭沫若的《论诗三札》等论作中的代表性言论,注意其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和诗的“抒情本质”,如何探求“语体诗”的长处与艺术发展的前景,也可以结合前一章对《女神》的分析来理解这种艺术反拨的意义。同时,还要大致了解“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所带有的“历史青春期的特色”,“小诗体”一度引起关注的原因及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得失,以及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

四 新诗的“规范化”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4)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里要着重了解“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主张。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这一点,可以通过分析闻一多的《口供》等作品来加深理解。与此相关的是“和谐”与“均齐”的诗美追求,和以“三美”为标准的“新诗格律化”主张。此为本章重点,也是难点。在掌握其有关知识的同时,最好能深入思考新月派的诗学主张为何可以理解为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并在经过新诗运动激烈反传统并立住脚跟之后,重新与中国诗传统的主流(尤其是唐诗宋词)取得衔接与联系。

(5)本章的另一重点是评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作。比较而言,这会更多地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关于闻诗,应细读《忆菊》、《发现》、《一句话》和《死水》等名作,不止于一般地用爱国主义去解释,还应看到中西文学冲突所引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若再深入一步,也可以探讨“东方主义”文化观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是如何复杂地交织涌现于闻一多诗中的。学习中注意体味闻诗的矛盾张力与沉郁的风格,及其试验“新诗格律”的得失。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以及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形成了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对徐诗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把握,即在阅读中整体感受其情绪和韵味,和那相应的节奏诗律。不妨选读《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名作,认真朗读和品味。徐志摩是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重镇,其在30年代的创作情况可以合并于此讨论。此外,可以细读朱湘的代表作《采莲曲》,对这一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也有大致的了解。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6)这一节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纯诗的概念,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二是李金发的象征派诗。可举出《弃妇》等作品,进行细读评析。此为难点,可以参照“评论节录”中的有关赏析文。把握这一类诗的关键,是抓住“多远取喻”,即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以及意象跳跃、暗示和感官呈像等手法。借此还可以对诗坛常有争议的“朦胧”“晦涩”的一路诗歌有所理解。三是“早期象征诗派”,除了解李金发等的创作和上述有关诗论,还应从“又一次历史的反拨”角度去理解这一诗派的文学史地位。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7)对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可作一般知识性了解,知道其显示了新诗流变的一个方向。下一个十年的部分对此还有讨论。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谈到过“五四”新文学的激进主义特征,作为“五四”新文学的“急先锋”,新诗在与传统的“断裂”方面,在挑战一般读者的审美期待方面,可能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也使它一直处在争议当中,尤其是针对早期白话诗的批评,在文学史上一直没有中断。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早期白话诗的价值只表现在工具的革命上,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忽略,则构成了它的历史缺陷,对古典诗歌的激烈拒斥,更是造成了新诗的内在危机。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有学者撰文指出,正是因为“五四”新文学倡导者在变革语言的同时,忽视了对传统诗歌的继承,新诗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批评有各自的出发点,不一定全面、准确,但的确为我们留下了讨论的空间。学习这一章,除了掌握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基本线索之外,还可以尝试思考新诗的独特性和历史得失,在打破旧体诗的形式规范之后,它是怎样寻找自己的诗美,又面对怎样的历史困境,它的偏激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合理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和第一章中有关“五四”的评价问题联系起来,尽量做到融会贯通。

【知识点】

诗界革命、胡适《论新诗》、《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北大歌谣研究会、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纯诗、早期象征诗派。

【思考题】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非常复杂,流派纷呈,头绪也很多。此题要求通过“点”的掌握,梳理出变化的轨迹,为纷乱的现象找到一条线索。首先,应细致阅读《三十年》第六章的二、三、四、五节,关注每个流派最突出的特点,如初期白话诗的散文化与写实风格、郭沫若对抒情的强调、前期新月派的格律化主张,以及早期象征派对纯诗的追求等。在把握了“点”之后,还要考虑如何将“点”连缀成“线”,注意潮流消长背后的两次“结构性调整”,即从散文化到诗化、从自由化到规范化。这一次次的转变与调整,正是新诗在获得解放之后,不断追求诗美、不断建立自己的形式的过程。抓住这样一条线索,就会对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历史,有整体上的把握了。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可以看做是他白话诗尝试的理论起点,理解这一命题,对于理解新诗的历史突破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题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参考教材第六章第一节。要点包括:1.“作诗如作文”要求打破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界限,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为“用白话写诗”提供了历史突破口。2.胡适提出这个主张,受到了宋诗传统和晚清“诗界革命”的启示,但又完成了一种历史超越。3.“作诗如作文”带来诗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双重革命,诗歌观念的变化也蕴涵在其背后。4.作为一种激进的“战略”,该主张为新诗的创造开辟了道路,但在某种意义上,模糊了“诗”的文体特征,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书附录中废名《谈新诗》中的一段也可参考,体味“散文的文字”与“诗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在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是“格律化”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发者,所以本题可以他的理论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首先,可交代一下新月派诗人对“和谐”与“均齐”的共同追求,以及在新诗规范化方面的尝试,进而讨论闻一多对诗歌“格律”的思考,重点说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具体内涵,并探讨这种追求在新诗的历史发展中,在沟通旧诗与新诗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创作实践方面,可举闻一多的《死水》等作品为例,从诗行的构成,词汇、意象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三美”的理论如何落实在具体的写作中,徐志摩诗歌中优美的节奏感、朱湘对诗歌章法与音韵的经营,也可以纳入到论述当中。最后,还应注意格律化带来的形式拘束,从格律化与自由化的消长中,把握新诗形式的内在张力。参考《三十年》第六章第三节,附录中孙玉石对《死水》的解读,以及郭小聪、蓝棣之对徐志摩的评述。

(4)评析李金发的《弃妇》,并由此论述早期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及其在新诗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弃妇》是早期象征派的代表之作,本题讨论的虽然只是这一首诗,但也希望能从作品的分析中,提升出文学史的概括。对作品的细读,当然是第一步,要大致把握基本的风格、结构和内涵,可参考附录中孙玉石的解读文章。其次,要提炼此诗的几个关键特征,如意象组织的跳跃性、“弃妇”形象的象征性等,结合教材第五节对早期象征派的整体论述,阐发象征派的艺术追求,如表达的间接性与暗示性,“远取譬”的自由联想等。联系周作人对早期新诗“太过透明”的批评,思考这种探索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新质。也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对这种诗风的新奇与晦涩,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

(5)怎样看待初期白话诗的历史得失?

这是增加的拓展性思考题,教材中没有相关的论述,需要阅读一些研究论著,结合这一章的学习,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总结。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和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第十四章第三节,都是可以参考的材料。不要简单地做价值上的判断,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历史的同情,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比如,有学者认为初期白话诗只关注语言的革命,带来了“非诗化”的弊病,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非诗化”的方式,是否也有打破一般审美积习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清新、自由的诗歌可能。再比如,新诗在反传统方面,可能表现得颇为激进,但其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历史合理性。对传统的“反叛”也可能是一种对传统的“重构”,在这方面新诗人又做出过哪些尝试。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6)试扼要说明新月派诗歌在吸收外国文学思潮和中国文学传统影响方面的成败得失。

本题偏重论述性,可参考《三十年》第六章第四节和第十六章第二节相关内容。首先应简略交代新月派诗歌产生的缘由,说明早期白话诗在实现诗体解放的同时所产生的偏向,如说理直陈、诗质的散文化、情感过分泛滥等。新月派诗人正是针对这些弊病,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主张在形式上广采中外古典诗歌的优长,以促进新诗的规范化建设。他们对西方新人文主义和谐典雅美学观念的吸取,以及一定程度上回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传统抒情模式,都在中西交融的尝试中有所创新。而过分拘泥于格律,也可能造成诗歌个性发挥的障碍。可选取闻一多等代表性的新月派诗人,围绕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绩展开论述,结合中国新诗在矛盾中探索的发展历程评价其功过得失。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新月派前期与后期的区别。新月派后期经过反思检讨,矫正了前期在格律问题上的偏颇,更为关注新诗的特殊内质,显示出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趋势。

【必读作品与文献】

胡 适:《蝴蝶》、《一颗星儿》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冰 心:《繁星》第1、7、10、75、131首,《春水》第5、105首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

朱 湘:《采莲曲》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评论节录】

冯文炳:《谈新诗》

杜荣根:《寻求与超越》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孙玉石:《最丰富的想象在这里开花》

郭小聪:《在新世纪的门槛上》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孙玉石:《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

▲冯文炳论新诗

我们还是来讲《尝试集》里《蝴蝶》一诗。我觉得《蝴蝶》这首诗好,也是后来的事,我读着,很感受这诗里的内容,同作者别的诗不一样,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为什么这好象很飘忽的句子一点也不令我觉得飘忽,仿佛这里头有一个很大的情感,这个情感又很质直。这回我为得要讲“现代文艺”这门功课的原故,从别处搬了十大本《中国新文学大系》回来,在《建设理论集》里翻开第一篇《逼上梁山》来看,(这篇文章原来是《四十自述》的一章,以前我没有读过)作者关于《蝴蝶》有一段纪事,原来这首《蝴蝶》乃是文学革命这个大运动头上的一只小虫,难怪诗里有一种寂寞。我且把《逼上梁山》里面这一段文章抄引下来:

有一天,我坐在窗口吃我自做的午餐,窗下就是一大片长林乱草,远望着赫贞江。我忽然看见一对黄蝴蝶从树梢飞上来;一会儿,一只蝴蝶飞下去了;还有一只蝴蝶独自飞了一会,也慢慢的飞下去,去寻他的同伴去了,我心里颇有点感触,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所以我写了一首白话小诗,题目就叫做《朋友》(后来才改作《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种孤单的情绪,并不含有怨望我的朋友的意思。我回想起来,若没有那一班朋友和我讨论,若没有那一日一邮片,三日一长函的朋友切磋的乐趣,我自己的文学主张决不会经过那几层大变化,决不会渐渐结晶成一个有一系统的方案,决不会慢慢的寻出一条光明的大路来。……

这一段纪事,我觉得可以帮助我说明什么样才是新诗。我尝想,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诗的价值正因为它是散文的。新诗的内容则要是诗的,若同旧诗一样是散文的内容,徒徒用白话来写,名之曰新诗,反不成其为诗。什么叫做诗的内容,什么叫做散文的内容,我想以后随处发挥,现在就《蝴蝶》这一首新诗来做例证,这诗里所含的情感,便不是旧诗里头所有的,作者因了蝴蝶飞,把他的诗的情绪触动起来了,在这一刻以前,他是没有料到他要写这一首诗的,等到他觉得他有一首诗要写,这首诗便不写亦已成功了,因为这个诗的情绪已自己完成,这样便是我所谓诗的内容,新诗所装得下的正是这个内容。若旧诗则不然,旧诗不但装不下这个诗的内容,昔日的诗人也很少有人有这个诗的内容,他们做诗我想同我们写散文一样,是情生文,文生情的,他们写诗自然也有所触发,单把所触发的一点写出来未必能成为一首诗,他们的诗要写出来以后才成其为诗,所以旧诗的内容我称为散文的内容。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便是旧诗里例外的作品,正因为这首诗是诗的内容。旧诗五七言绝句也多半是因一事一物的触发而起的情感,这个情感当下便成为完全的诗的,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又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约都是,但这些感情都可以用散文来表现,可以铺开成一篇散文,不过不如绝句那样含蓄多致罢了。这个含蓄多致又正是散文的长处。古诗如陶渊明的诗又何尝不然,一首诗便是一篇散文,而诗又写得恰好,若一首新诗的杰作,决不能用散文来改作,虽然新诗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诗的形式。这件事情未免有点古怪。我尝想,我们的新诗的前途很光明,但是偶然发现了这一线的光明,确乎是“尝试”出来的,虽然同胡适之先生当初用那两个字的意思有点不同。我又想,我们新文学的散文也有很光明的前途,旧诗的长处都可以在新散文里发展。这里头大概是很有一个道理,此刻只是顺便说及罢了。关于我所谓诗的内容在这里我还想补足一点,旧诗绝句有因一事的触发当下便成为诗的,这首诗的内容又正是新诗的内容,结果这首旧诗便失却它的真价值,因为这里容纳它不下,好象它应该是严装,而他便装了,不过这种例子很难得,我一时想起的是李商隐的一首绝句:“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这首诗是即景生情,望着远远的太阳想到什么人去了,大约真是天涯一望断人肠,于是诗人就做起诗来,诗意是说,追太阳去是不行的,——这是望了今天的太阳而逗起的心事,于是又想到明天早晨“日出东南隅”,在那个地方有一个人儿,太阳每天早晨都照着她罢!这首诗简直是由一个夕阳忽而变为一个朝阳,最不可及,然而读者容易当作胡乱用典故的旧诗,这样的诗的内容旧诗实在装不下,结果这首旧诗好象文胜质,其实它的质很重。我引这个例子是想从反面来说明我所谓诗的内容,不过话已经离题目远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