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研讨会30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韩景阳 李淑红 主编


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

史宗恺

一所大学,如果能够称得上是一所伟大的学校,必须植根于自身民族的政治文化土壤之中,为推动自身民族、文化及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杰出和卓越的贡献,也因此能够赢得长久而广泛的社会声望。我一直认为,大学能够有这样的贡献与社会声望,主要来自于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源自于其培养的学生,这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意义。学生们在大学学习与生活的若干年里,获取知识,发展心智,培养情操,其身心都深深地刻下大学文化及精神的印迹。他们会带着这印迹离开校园,以大学文化与精神影响家庭,影响一方,影响整个社会,也使得大学的文化与精神引领了整个社会。他们也以对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为大学带来荣耀。

清华便是这样一所伟大的学校。清华自建校至今,一百余年来,培养出近20万毕业生。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分布在各个行业,终其一生,为民族的复兴与强盛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他们成就了清华的伟大。那些杰出的校友,成为清华的标志,代表着清华为国家所做的贡献,代表着清华的文化与精神,也成为一代代清华在校学生的学习榜样与示范。

这样的大学,能够给学生什么呢?首先,她能给学生一种家国天下的胸怀。清华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共荣辱,同命运。置身于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校园之中,同学们纵览天下,对话历史,立足现实,始有对未来的深刻判断,而志同道合。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其次,她能给学生未来的梦想。因这样的环境,学生们会建立未来事业及职业发展的梦想。他们渴望着像他们的老师一样,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优秀的学者;他们会希望像那些杰出校友一样,成为未来的政治领袖,或成为伟大的创业者,成为建设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这些梦想,唤起长久的激情,鼓励他们发奋努力。

最后,她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品行与道德操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强调个人品行与道德操守的养成,让学生体悟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信念,用一生来践行校训的要求。内心世界足够强大,才可以面对一生中可能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对清华一类的大学,当我们称之为伟大的学校的时候,其教育的成功与否,当以学生对未来事业职业的选择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因为,这些选择反映着他们是否拥有了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带着一种使命与责任意识,走向社会;反映着他们是否带着通过系统学习而掌握的科学方法,建立了梦想并开始了实现梦想的人生征程;反映着他们是否将道德操守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当一批又一批学生做出了有方向性意义的事业或职业的选择时,他们就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未来方向,因而也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方向,也使得大学能够继续承载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使命。我之所以称一批批学生的选择有方向性意义,是因为它意味着,那些学生正是基于大学的教育而做出的选择,他们不是只为了自己有更高的收入,使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而是为了人民大众有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

这也应该是清华存在的根本意义。

当代的大学,在承担国家和民族前进的责任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举例说,大学的学术研究,最初基于教育的目的而扩展开来,并围绕着人的成长所应创造的环境条件而发展成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当我们强调着大学的教育意义与目标时,学术研究已逐渐成为大学自身的重要目的,甚至成为衡量大学的主要标准,成为教师的功利要求,大学因此很可能会迷失方向。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教育于大学的意义,其实已经降到次要的程度;对教师而言,追求个人学术成功的意义,会大于培养学生的意义。我们在当下大学的评价体系之中不难看出这种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大学的短期功利,也导致了教师的个人功利,损害了大学的文化精神,损害了大学教育之根本。

我常想,能够在清华这样的大学任教,承民族复兴之重任,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大幸事。教师的最大收获,当远不止于自己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而更多的,来自于为学生成长竭心尽力,由此而使他们成就未来的事业,来自于他们为国家民族,乃至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的重要贡献。也因此使大学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继往开来。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大学的使命,教师的天职。

作者简介

史宗恺:校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