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历代文选》丛书总序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杨庆存 著


《中国历代文选》丛书总序

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中国历代文选》丛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是学习了解和领略品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华的便捷读物。

如所周知,散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备受青睐的文学样式,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理性升华和思想情感交流的智慧结晶。散文的发生历史久远,而其创作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态:口头言说与文字写作。前者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后者则以固定文字流传。未有文字之前,即有口头创作;创明文字之后,写作成为主流,部分口头作品也被记录为文字,形成语录体散文。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散文,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而其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散文有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首先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的口头创作且不论,仅据至今流传的文字文本《尚书·虞书》推断,至少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发展,而且其间绵延持续,未曾间断,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清代桐城流派,前呼后应,相继不绝,创作热潮和艺术流派层出不穷,频频涌现。

其次是内容广博,思想深刻。中国古代散文以人为本,既立足实际,贴近生活,又反映社会,体现时代。作品或记言记人、叙事说理,或写景抒情、传道明心,大到宇宙空间、社会人生、安邦治国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探讨,小至丘园华屋、山水草木的启发联想和细腻缠绵,无不包容涵纳。同时,又以“经世致用”、“泄导人情”、“务为有补于世”为基本遵循,重立意、重学养、重识见,探索学术,创新理论,化育社会,传承文明,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很强的文献性。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忧民的民族精神,“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在在皆是。

第三是体式繁多,艺术精美。中国古代散文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变化性特点十分突出。散文作品大都因事而成文,篇成而体定,与时变化,适用为本,十分自由和灵活,呈现出文无定式、体无衡规的局面,不同时期的散文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故散文的体裁样式繁多,无体不备。其艺术表现,则求善求美,注重艺术境界和美感效果。作者充分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自身特点,从音韵到形态,从句式节奏到章法结构,追求语言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追求散文整体艺术的冲击力、感染力和持久生命力,使散文作品“辞达”“意胜”、“味厚”“韵浓”,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至如散文大家层出不穷,群星璀灿;名作如山如林,千古传颂;散文理论之系统全面(参见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编《历代文话》十巨册),作品影响之广泛深远;则更不待言。

总之,中国古代散文重内容、讲艺术,不仅意境新,辞彩美,而且哲思灼见,议论英发。其关切社会民生、谋略国家发展,“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思想境界,其精于结构、善于创新,奇思妙语、深情幽趣的艺术腕力,无不令人赞叹!古代散文对于创新思想、治国理政和文化传播,对于精神塑造、道德培养和情操陶冶,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文明,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美誉,成为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代表,雄居文坛、一统独尊。由此,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散文创作时间最久、作品数量最多、民族特色最鲜明的散文大国和散文强国。

学习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时代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先生精心设计和策划了这套《中国历代文选》丛书,并介绍和推荐笔者作为丛书主编。傅先生曾编有《中国古代散文精选注释》丛书,按文体分为哲理、记叙、史传、抒情小赋、游记、书信、笔记、序跋共八册,200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的这套《文选》丛书,以历史朝代为序,分为先秦卷、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明卷、清代卷八册,由崇贤馆藏书出版社出版。两套丛书,各有特色。

丛书依次由上海大学林建福教授、清华大学马庆洲编审、北京大学傅刚教授、西北大学李浩教授、宋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杨庆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双民研究员、中华书局骈宇骞编审分别担任各卷主编。丛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体例要求是:1、选取的作品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兼胜。2、适合中等文化水平的现代一般读者阅读,同时可供部分普通教学研究者参考。3、要有作者简介、题解(说明写作的时间、背景、简要介绍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也可以引用前人的评语)、注释(不必详尽,简要即可)、现代译文(赋体可不译)。4、每卷字数控制在25万至28万间。5、崇贤馆藏书出版社负责配图,配图要紧紧围绕内容,与文字相得益彰。

文章选编是我国传承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既是广泛传播文学精品和普及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又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既是开展学术研究、表达学术见解的一种方式,又是探寻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孔子选《诗经》且有“不学诗无以言”的圣训,萧统编《文选》致有“文选烂、秀才半”民谚且至今为显学,这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乃至学术研究史上发生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宋代甚至把文章选编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培养士子人才、淳朴民风民俗的重要手段,作为仕宦官吏学习历史、借鉴经验和提高理政才能的重要途径,倾国家之力组织编辑《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这样规模宏大的高典大册。明清时期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很广的选本。近代以来的作品选编,更是目不暇接。毫无疑问,这对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素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新文化,都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

希望这套《中国历代文选》丛书,能在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与光大民族精神方面,在体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强方面,在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方面,发挥些许作用。丛书是群体友好合作的文化成果,其中讹误与不妥善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杨庆存

2012年12月16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