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家选媳妇的标准

勤俭廉洁的毛泽东家风 作者: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 著


毛家选媳妇的标准

从1949年以来,共有4位女人正式嫁入毛家,成为毛家媳妇。毛家挑选媳妇时虽然不要求出身名门,非高干子女不可,但要做毛泽东的儿媳妇也不容易,首选,条件是对爱情的忠贞和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共同奋斗。这是毛家选媳妇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毛岸青因在少年时,在上海遭毒打而留下后遗症的因素,在婚姻问题上不是一帆风顺。

毛泽东对他说:“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在大连,岸青和一位医院的女护士交了朋友。但毛泽东派人去了解了护士的情况后,认为不合适。便劝告岸青:“这个姑娘别谈了,找个合适的吧。”这以后,毛岸青的病情出现了波动,毛泽东对儿子更加挂牵,多次去信询问,安慰他,劝他耐心治疗,别着急,不要自己改变治疗方案。1960年,当毛泽东再次得知他的身体大有好转后,马上写了一封较长的信:

岸青我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全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即邵华——编者注)来看你,她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他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以后时时如此,不要别人转。

此外娇娇(李敏)也可以转。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祝愉快!

父亲

1962年,毛岸青与邵华喜结良缘,张文秋的两个女儿都成了毛泽东的儿媳,也给人世间留下一段佳话。

有一天,邵华带小妹少林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摸着少林的头,十分风趣地说:“哎呀呀,这怎么办呢?我再没有儿子了!”

隔了一会儿,他对少林说:“你的两个姐姐都做了我的儿媳妇,你就做我的干女儿吧。只要我在世,你就常到我这里来玩。”说完,又和少林合影留念。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家家户户,矛盾丛生。同普通人一样,毛岸青和邵华的婚后生活,也有不如意的时候。

毛泽东知道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烦恼,他没有偏袒一方,而是从爱情的根基上做工作,便给邵华发去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

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邵华认真地看了《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毛泽东在信中提到《上邪》一篇,要多读。《上邪》,是汉朝民间歌谣,上,指天。邪,通“耶”,语气词。上邪,就是“天啊”的意思。

这是一个女子表示坚决跟她的情人相爱的誓词。毛泽东要邵华多读《上邪》,并在信中写了许多鼓励的话,是希望她坚强一些,不要为眼前的困境难倒,要以事业为重;同时要坚信,爱情上的忠贞不渝,足以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毛泽东嘱咐邵华多为社会做贡献,也有以此淡化家庭纠葛之意。

邵华读了这封信,深受感动,她决心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她的开朗豁达的性情恢复了,对岸青更加关心、体贴入微了。在生活上,以她干练明快的风格,把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在学习上更加刻苦,力争学有所成,不辜负父亲的一片厚望。以后的生活实践是他们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证明,他们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始终同舟共济,终生相伴。

人们说获得感情的方式也许是自由的,但维护感情的持久,则是传统的。毛岸青是毛泽东的儿子当中最内向的一个,加上他的身体情况,他需要的,正是这种稳定的情感。毛新宇在《母亲邵华》一书中,这样记载了毛泽东评价邵华的话:“少华是个好孩子,爱学习,求上进,有她帮扶着岸青,也是我毛泽东的福气啊。”毛泽东曾以父亲的名义给邵华题词:“邵华是个好孩子。”

毛泽东的两条挑选媳妇的标准一直延续下来,当邵华选择刘滨做毛新宇的妻子时也是坚持这样做的。

毛新宇在《母亲邵华》一书中如此告诉母亲:“如今刘滨已经接替了您的重担。”

刘滨的确在按照邵华的教导,试着担起维护毛家形象的责任。一个细节是,邵华生前公开撰写的几乎每篇文章,内容都是回顾毛家大宅门的革命历史,发表平台也基本上都是政治上最为正统的《人民日报》或《解放军报》,落款也一律都是和丈夫联合创作或署名,丈夫死后,她的文章变成与儿子毛新宇共同署名——每篇文章展示的都是她“毛家媳妇”的身份而不是个人将军的身份。这个传统也延续下来,2008年邵华去世之后,刘滨开始照此模样做事。当年,她和毛新宇共同署名的《杜鹃永远火红》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刘滨继承了毛泽东的家风。

(参见毛新宇:《母亲邵华》,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版;潘相陈编著:《毛泽东家书钩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