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内篇

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 作者:童岭 著


内篇

导言:漠北三万里柔然的来书

公元480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二年。

在褚渊、王俭等第一流门阀士族的拥簇下,萧道成第一次祭祀了南郊,宣告上天自己业已得到天命,君临“中或”了。

公元481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三年。

对于刚刚接受了宋顺帝“禅让”仅仅三年不到的新政权南齐来说,焦头烂额的事情接踵而至:国内如何处理新、旧两派士大夫与新皇权的矛盾,国外如何应付不断南下的北魏铁骑对淮北四州的侵袭。而正在这一年中,帝都建康迎来了漠北柔然的胡人使者:

二年、三年,芮芮主频遣使贡献貂皮杂物。与上书欲伐魏虏,谓上“足下”,自称“吾”。献师子皮袴褶,皮如虎皮,色白毛短。

这是南齐高帝萧道成的皇孙萧子显《南齐书·芮芮传》之记载,所谓“芮芮”即时北人(北魏)称之为“柔然”的漠北游牧民族。同样的记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谓之:

辛未,柔然主遣使来聘,与上书,谓上为“足下”,自称曰“吾”,遣上师子皮袴褶,约共伐魏。

司马光将这一事件系于“高帝建元三年(481)”下,并谓之“辛未”。检前一则记事为“九月,庚午”,后一则记北魏胡族将军薛虎子平定“东南诸州”(在北魏言“东南诸州”,在南齐则“淮北四州”,胡三省注已明言)之事虽无月朔干支,然读薛虎子上表议积谷彭城,可知亦当为“九月”事。又,检励耘书屋陈垣所刻《廿二史朔闰表》,知此番漠北柔然来使当在九月“戊午”与十月“戊子”之间也

漠北三万里来的“足下”书,恰好发生在南齐被北魏攻取了淮北四州之前后,并非单纯的巧合。《南齐书·东南夷传》甚至记载了永明七年,南齐使臣至北魏,竟然发生了“虏(北魏)元会,(南齐)与高丽相次”的事情,尽管南齐使臣连番抗议,但是于事无补,我们从萧子显对此事不了了之的记载中,也可以推测出几分南朝使臣的无奈与尴尬。

正如柔然使者所呈柔然国相的奉表文辞:“虽吴、漠殊域,义同唇齿,方欲克期中原,龚行天罚。”在当世所有政权(北魏、柔然、高丽、百济等等)的眼中,自称继承天命的南齐(文化中国),其地位依旧不过是“吴”,远远不能被认为是传统“中华”(地理中国)之所在——这才是南齐真正的焦虑所在。

胡小石先生《中国文学史讲稿》说:“讲武备则南朝不如北朝,论文事则北朝远逊南朝。”其实,还原到南北朝的史实中,来自北魏的压力远远不止于军事而已。当定都天下之中洛阳的北魏也积极致力于“文治”,设九品中正、盛文学诗赋等等,那么南齐所面临的,将有可能是“地理中国”与“文化中国”的双重丧失。

为此,南齐有何拯救之策呢?

无他。当“地理中国”的争夺已无可能之际(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南齐淮南地尽丧,此为读六朝史者所熟知)——只有拼足全力维护自己“文化中国”的主导权了——落到具体的点上分析,自汉魏以来的“文学”传统,无疑是南齐“文化中国”内涵里面的重中之重了。

南朝的文学史上,产生作家最多的是如下“四大家族”:

A 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不及之)

B 陈郡谢氏

C 彭城刘氏

D 南兰陵萧氏

其中又可分为两大组别。A和B是一组:代表门阀世族;C与D是一组:代表东晋之后的皇室成员(南朝陈氏除外,陈朝政权对于上述A、B、C、D四家尽可能地实施了打击)。无论是哪一组,也无论这“四大家族”之间有何文学之争胜,正如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所云“魏氏乘时于前,皇齐握符于后”,这一“符”,除了“符命”的含义外,有很大成分是包含了文学。“四大家族”文学创作的实际效果,我们千百年后来仔细审查——除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外,无疑也有南朝皇室与门阀一同维持“文化中国”的默契。

毋庸置疑,《文心雕龙》和《诗品》等专著奠定了六朝时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本书将选取南齐皇室成员之一的萧子显,探讨其学说的特殊价值。即以萧子显及其《南齐书》为核心,希望可以另辟新径,对六朝文学与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1. “中或”通“中国”,然意义非确指此。最早二字出现于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之西周《何尊》的文字,考释有唐兰、张政烺、马承源、李学勤等诸家。请参:唐兰《何尊铭文解释》,文载氏著《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金城出版社,1995年版,页187—193。张政烺《何尊铭文解释补遗》,文载氏著《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页456—457。只不过宣告得到天命的是帝王,但南朝普通士大夫和民众的心中,他们认同的是“中国”还是“吴”,需要打一个问号。
  2. 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72年版,页1023。
  3. 王鸣盛曰:“蠕蠕即芮芮,其本号自为柔然,魏人改称为蠕蠕,周、隋多作‘茹茹’,宋、齐、梁则作‘芮芮’,盖皆取其音近。”所见其著《十七史商榷》(黄曙辉点校)卷六十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页524。关于北魏与蠕蠕(柔然)的关系,请参考潘国键《北魏与蠕蠕关系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又可参:张继昊《北系部落民与北魏政权研究》第五章第二节《蠕蠕》,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7年博士论文,页257—292。
  4.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页4246。
  5. 据姚薇元考订代北薛氏乃“西方诸姓”之一,《魏书·官氏志》作“叱于氏”当据涵芬楼影宋本作“叱干氏”,为鲜卑部落之名称,说见氏著《北朝胡姓考》内篇第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204—207。而陈年庆则以薛氏有匈奴、鲜卑、蜀三姓,所见氏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页45。未审薛虎子之所出也。
  6. 薛虎子上表全文为:“国家欲取江东,先须积谷彭城。切惟在镇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用度无准,未及代下,不免饥寒,公私损费。今徐州良田十万馀顷,水陆肥沃,清、汴通流,足以溉灌。若以兵绢市牛,可得万头,兴置屯田,一岁之中,且给官食。半兵芸殖,馀兵屯戍,且耕且守,不妨捍边。一年之收,过于十倍之绢;暂时之耕,足充数载之食。于后兵资皆贮公库,五稔之后,谷帛俱溢,非直戍卒丰饱,亦有吞敌之势。”文载前揭本《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页4247。类似的文字首载《魏书》,然亦无月朔干支。见魏收撰《魏书》卷四十四《薛野传》所附,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996—997。
  7.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附西历回历)》,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70。
  8. 《南齐书》百衲本、殿本、南监本各本并讹作“汉”,实此处当作“漠”,柔然自谓之辞也。详考参本书附录。
  9. 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文载《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页83。
  10. 关于北魏的九品中正研究,请参冈崎文夫《北魏に於ける中正制度》,文载氏著《南北朝に於ける社会经济制度》,弘文堂书店,1935年版。有兴趣的读者,亦可参本书前配图:周一良氏关于此书此文两则批识字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