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从教“三部曲”

行知路上陶花开: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风采录 作者:曹慧英王本余


我的从教“三部曲”

马骥

【校友名片】

马骥,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现任南京市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共党员。

曾获江苏省“杏坛杯”赛课二等奖,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省、市论文比赛一等奖等,30余篇论文(案例)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中队辅导员、六合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六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六合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我是一个从晓庄走出来的青年教师。从普通的一线小学教师,到基层的学校管理者,再到区域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人员,这就是我13年来走过的从教之路。

踏实勤奋,初露锋芒

2005年8月,我从南京晓庄学院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六合区实验小学任教。刚走上工作岗位,我就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作为只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新手教师,因为学校语文老师紧缺,被领导安排改教语文,而且开学第一天校长就要来听课;二是作为没有一天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新手教师,刚进校门就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班的班主任工作。为此,我急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我没有抱怨,而是沉下心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向同年级组老师学习,勤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先后获得六合区“三字一话”比赛小学组第一名、区青年教师风采大赛技能类一等奖等奖项,在省、市、区三级赛课中也表现不俗,曾获江苏省赛课二等奖,南京市“一师一优课”优质课一等奖,南京市课堂教学赛课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就这样,我慢慢地站稳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讲台。

在六合实小这所百年名校的浸润下,我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教师高尚的教育情怀和敬业爱生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了向他们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在初涉教坛的这段时间里,我还得到了学校徐德宏校长很大的信任和鼓励,徐校长“人文铸魂”的办学理念植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这也促使我进一步研究学生,研究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俯下身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008年,工作刚满三年的我,迎来了人生的三大喜事:入党、获奖、成家。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我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市级奖项——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1月,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我仅请了两天婚假就回到了学校的课堂。面对大家的不解,我淡然一笑:“我丢不下这个班的孩子。”因为我心里很清楚,蜜月可以等到假期再补过,但孩子们快毕业了,他们等不及,他们在等着我回去上课。没想到我的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学校和家长十分感动。

也是这一年,我被任命为全校最大的组,由五十多名教师组成的语文教研组组长。作为资历尚浅的年轻组长,我更加勤奋、忘我地工作,自己的六年级作文教学实践“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也被《金陵晚报》整版报道。与此同时,我还虚心地向组内的名师学习,精心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慢慢地,我发现语文组的教研活动还存在不少有待提升的空间,例如,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让老师们不仅乐于参加,而且学有所获?如何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参与研讨,同时让研讨更有深度?……我大胆地提出了教研活动要从初级阶段的“五定”走向第二阶段“四化”的想法,即从“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主持人”“定中心发言人”走向“主题化”“序列化”“程序化”“规范化”,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支持。2011年,我在全市对自己组织开发的“‘三辩式’语文教研新模式”进行了经验介绍,在我任教研组长期间,六合实小语文组连续两次获得“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

这期间,我也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而亲身参与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正是适合他们的最好教育方式。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编写剧本,组织班里孩子拍摄德育小电影,以《我的第一张铜卡》《有一份平凡叫感动》为代表的两部微电影分获全国校园电视评选金奖和银奖。我组织班级孩子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所研究的“小区高层乱丢垃圾问题”曾获得蒋宏坤市长和李世贵区长的批示与回信,两获南京市展评一等奖,新华社、中国政府网、省市多家电视台和报社都对我们班的听证会进行了报道。我撰写的德育论文《浅析朱熹教育思想对班主任德育实践的启示》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8000余字的班主任经验论文被收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苏派教育——一名班主任的带班智慧》一书中。

由于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师德素养,再加上连续多年担任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的显著成效,我连续两年被授予六合实小年度“感动人物”称号。

北上支教,勤勉办学

2013年,出于多认识一些人,多经历一些事,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的目的,我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了城乡流动工作,前往偏远的六合竹镇民族小学支教,同时任校长助理一职。竹镇距离六合城40多公里,我每天凌晨5:30从家出发,6:50准时站在讲台上带领孩子们早读,晚上天黑了再驱车赶回六合。

“一开始我还以为城里的老师只是来镀金的,没想到你这么拼命!”一位老师这样评价我。是呀,在竹镇这块热土上,我深深地感到了师生的友善和自己的意义,我必须努力!支教期间,除了日常上课与行政工作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搞活动,带领老师搞教研,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看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开展,班级学生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感到特别开心。这一年,我个人又收获了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六合区学科带头人两项荣誉称号。

2013年12月,我还没有结束在竹镇的支教任务,就被任命为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副校长,负责小学部日常事务。新校筹建不易,从校园建设、教师招聘到学校文化、学生录取的每一项工作,我都和校长王鼎宏教授以及各位同仁并肩作战。为了实现支教和办学两不误,我把竹镇民族小学的五天课压缩在四天内上完,然后从周五到周日,全身心地投入新校筹建当中。整整大半年时间,我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新校也终于在当年8月底顺利开学,迎来了首批师生。

在担任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小学部负责人的两年里,我每天7点不到就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风雨无阻,一天不落;暑假里,我穿上球衣,充当翻译,和德国外教、热心家长一起开展足球夏令营活动;我创新学校德育特色评价体系,以“龙卡伴我成长”活动建构起对全体学生全面的、过程性的评价;我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提出了“四个一”建议,即一天一个故事,一周一首古诗,一月一本图书,一学期一本老师和家长同看的教育类书籍。为了有步骤地实施“四个一”,我还设计了1~6年级每个月的推荐书目……在小学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新建校的办学很快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我觉得,这是教育者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全新挑战,大胆创新

2016年暑假,我调任六合区教研室副主任,2017年区教研室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后,改任新成立的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负责全区小学教学工作和语文教研工作。两年多来,我深入了解全区各校特色文化创建和教育教学情况,组织专题调研和反馈,对六合区的小学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课改“两基三优化”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改革不应大张旗鼓一阵风,而应因校制宜,自下而上。我用整整五天时间跑遍全区10个乡镇,召开课改交流会,组织各校梳理问题,指导各校开展“校本化”的课改小项目研究;我牵头组织成立了多类型、多层次的教研共同体,提升了薄弱学校教研品质,促进了一批教师的成长;我率先提出了“四个一”的研训要求,即“围绕一个主题”“展示一些课例”“做好一个讲座”“组织一次互动”,要求各学科研训员从一线教学问题中选择研训主题,提高了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我重新修订了《六合区小学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和《课程规范实施评估方案》,改进了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让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趋科学、合理;我还创新改进了小学视导制度,采用两天出具详细视导报告的形式给学校问诊把脉,受到了基层学校的一致欢迎。

在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方面,我也力求创新。我组织全区教师从几千本绘本PPT中遴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绘本,组织开展绘本朗读比赛,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朗读素养,推进了班级的绘本阅读,还为全区提供了一批优秀的绘本朗读视频资源;我了解到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匮乏,于是建立了几个年级的教学资源群,组织团队开发并及时上传相应课件和教学设计供全区使用,受到一线教师的好评;我了解到一些低年级老教师范写能力比较弱,便组织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录制了50个汉字书写视频推送到各校。

一路走来,辛苦伴随着收获。今后,我欲快马加鞭,在小学教育教学的广阔天地中继续努力,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从教感言】

“一朝晓庄人,一世晓庄情”。离开母校13年了,晓庄的一草一木、一师一友,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13年的教师生涯,我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学习并思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想,这就是晓庄教育之魂,是母校馈赠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