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书画脱颖,渐为人知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郑板桥 作者:王同书 著; 宋林飞,王庆五 编


四、书画脱颖,渐为人知

郑板桥从父、从师、从友求学时有一门必修的功课是学字。因为科举时代,要想登科中举,立身扬名,乃至谋得糊口的蒙师馆职,都需要有一笔好字,因之老师教子弟,都要子弟在书法上狠下苦功,先练好基本功。郑板桥在青少年时正是受到父、师、友的严格的教育、训练。当时小板桥学书法,楷书主要学钟繇、王羲之、赵子昂、董其昌,特别是赵董“帖学”,郑板桥写得精熟出色。《清史列传》称之为“少工楷书”。此外板桥从孙郑銮在《跋郑燮临兰亭序》中就说“公少习怀素,笔势奇妙,惜不多见”。同时在隶书上也很精研,极重碑学,“字学汉魏,崔蔡钟繇,石碑断碣,刻意搜求”(《署中示舍弟墨》诗)。可见板桥于书法方面确实广涉名家,下过惊人的功夫。他对篆书同样下过一番功夫。虽无整幅篆体书法存留,但他的书法作品中随时可见篆体笔意,或一笔两笔,或一字两字都给人精神一振,眼目一新,有“点石成金”之效。

郑板桥手书朱子功寿序

(原件每幅宽48.5厘米、高183厘米)

这时候,他的书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楷书帖体、馆阁体,是用于应试,呈官长,字体工整挺秀;一种是亲友间书牍往还,都是写的行书,比较自由潇洒;另一种就是萌芽时期的“板桥体”——“六分半书”的雏形。“六分半书”是板桥对自己书法的一个戏称。是他将汉隶与楷书结合,再加上行草笔意,偶用篆体点缀,再参以兰竹笔意创造的前无古人的一种字体。因为隶书古称“八分”,而板桥的书法是以八分为基础进行改进变化的,比八分减了点儿,就戏称为“六分半书”。板桥体的成熟,为外人所知,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则是后话。但打基础孕育都是在青少年时,因为他这时“学诗不成,去而学写”(《署中示舍弟墨》诗)。精熟各体后,就考虑写出有异于各体的字来,这才能“领异标新”。正是在“领异标新”的目的下,逐渐创造了“板桥体”。但应该说在青少年时代还是以行楷为主的。

郑板桥在《署中示舍弟墨》诗中又说自己“学写不成,去而学画”。从“去而学写”到“去而学画”看出郑板桥青少年时是书画并进的。学画前已讲过,是“师法自然”,没有拜过老师,他的作画首先是对周围的耳濡目染之竹、兰开始注意、喜欢,时不时加以勾画、模仿,后来逐渐兴趣起来了,就有意识来表现自然中的兰竹,由于中国古代书、画使用相同的工具材料,遂使书法“板桥体”与绘画中的“板桥兰竹”交融并进,“闭门只是画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就在郑板桥的兰竹刚起步时,兴化大画家,名满天下的李鱓也辞官回家乡,以卖画为生,门庭若市,更多四方慕求者来拜师学画。李鱓“花卉翎羽虫鱼皆妙绝,尤工兰竹”,明丽、严谨,形神皆备,时人称赏“求画必曰复堂”。板桥对他极崇敬,但从不以师称之,而以良友称之。他将自己兰竹与李比较,李的“笔精墨妙”,而自己的是“家数小小”。好心的友朋曾提醒他不要与李大官人的画相距太远,但郑仍“我行我素”。想不到李鱓看了郑板桥的兰竹画,却很惊喜,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称赞他“是能自立门户者”。可见郑板桥当时年龄虽小,但书画技艺已经得到大师的赞赏,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可以“日卖百钱,以代耕稼”了。不过当时板桥还是一心读圣贤书,孜孜以求“桂影功名”的。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自述能一字不差默写出来。可见他青少年读书时非凡的刻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