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章

涡河边的老子 作者:许辉 著


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共45字)

【译言】天地不讲偏爱,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草狗来对待;圣人不讲究偏爱,把百姓都当做草狗来对待。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空虚而无尽,愈鼓动愈多出风。谈论多了往往败竭,不如执守清虚。

【重心】天地自然,理性优先。

【臧否】对前一段完全认同。对后一段有条件地认同。极其精彩的一章。

【困扰】理性有没有边界?

【智语】道有有而无味,道有味而无色。

【视野】

老子在这一章的第一部分里谈论“理性”,言简意赅,无人可比。

他又点到为止,不谈第二次。从此后各章中,再也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话题与内容。

真是奇怪。

非常奇怪!

老子为啥冷不丁地冒出来这么几句话?

让人防不胜防。

也令人刮目相看!

钦佩至极!

《老子》许多章节中的感性、文学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全面压盖住了这一章的理性色彩。这也是人们总认为中国人重感性不重理性、没有理性传统的错误看法的一个根原。

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看待或对待事物时采用判断、推理、规则、冷静和逻辑的方式,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什么是感性?感性则是看待或对待事物时采用感觉、感情、印象、情绪的方式,是感觉感受事物的能力。

理性的结果可以成为后事的参照,因为那是有规律、可量化、可分析的;而感性的结果无法成为后事的参照,因为那是无规律、无法量化、无法分析的,独一无二。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或一般感性里,理性更多是西方文化的优良品质,感性更多是东方和中华文化的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也的确如此。

西方由商贸经济培育出法制和理性文化,不讲究规则,不冷静妥协,不讲究理智对待,商贸的体制就无法维持下去。

而中国有着灿烂成熟的农耕文化,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战胜”了“天”,例如我们兴修水利,疏导江河,养活了超级多的人口。

但是更多的还不是成就,更多的还是我们遭受“天”的戏弄、惩罚甚至毁伤;所以“天”对中国人来说,神秘莫测,不可解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人是难以找到“天”的规律的,虽然“天”一定会有自己的规律。

老子论“道”,总是说道不可言说,道好像有形象又好像没有形象,道好像有大小又好像没有大小,道好像有深浅又好像没有深浅,都是凭借感觉和感悟。

甚至孔子都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倾向于情绪和审美。

虽然理性能否最终压倒感性还不可臆测,但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理性似乎是更需要占有的品质。规则、条理、冷静,常常是一个人最优良的修养,也是社会协作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好在,老子不仅有超级的感性,还有超级的理性。这使我兴奋万分,钦佩万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讲什么私情偏爱,它对待所有的事物,都一视同仁。

岂止是简单的理性,这种理性已经成为工具那样清醒和冷静的理性了。

如果我们摒弃西方所谓工具理性概念的种种历史和附着,那我们可以说,在此前数十年前的中国,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最大化地关注结果、无奈和适当牺牲部分价值观以及道德精神的工具理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也就是有价值的价值理性。

这是一个动态、不息的过程。

老子的言说,为我们弥补了一个重大的民族品质缺失。

我最喜爱这一章的“理性”!反复多次地诵读也诵读不够,翻来覆去地品味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真是直抒胸臆,畅快万端!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讲私情,不恋俗情,不溺感情,这正是传说中的理性呢!

这样是一定能做成大事的!

《老子》有理性,有感性,体现了《老子》对现实和思想复杂性的深度把握。

【听雨花园笔记】

园子里的一棵金银花突然盛开、怒放,让人吃了一吓,然后便且惊且喜。这棵金银花与书房外的金银花不是一个品种,书房外的金银花叶脉紫红,开出来的花,外表也是紫红的;而这一棵,叶脉是绿白色的,开出来的花,大而白。这段时间,园长不在家,而这棵金银花,打花苞时被我看在眼里,便暗暗地,每次都耐心地多给它浇水,于是就出来这么一个爆发式的集中开放。只见整个的一棵金银花树,一堆儿白,一堆儿黄,满满地裹了一大片。白的是初放的,黄的是经夜的:金银花所以叫金银花,正因为它会有这种变化,白的是银,黄的为金。一拉开空中花园的大门,香气就扑面而来,既是清淡的一种香,又是醇甘的一种香,百吸不厌。人到底是在森林里摸爬滚打进化来的,见到植物,就快乐得不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