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诗经》

边塞诗 作者:刘冬颖 注


诗选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名为《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作笙诗,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发展史有着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王于兴师(2),修我戈矛(3),与子同仇(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5)。王于兴师,修我矛戟(6),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7)。王于兴师,修我甲兵(8),与子偕行。

【注释】

(1)袍:直腰身、过膝的外衣,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2):指周王,秦国出兵是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于:语助词。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当时戎族是周王朝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着“王命”的旗号。(3)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曲头而旁有枝,横刃;矛为兵刃中最长之物,是枪的前身,头尖锐。(4)同仇:共同的敌人。(5)泽:通“”,贴身的内衣,如今之汗衫。(6)戟(jǐ):是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类似戈和矛的合成体,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力胜过戈和矛。(7)裳: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此处指战袍的下裳。(8)甲兵:铠甲和武器。

【评析】

《秦风》共10篇,为秦人、秦地的土风乐歌,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是研究秦人历史、地理、礼制、文学等极其宝贵的经典文献。《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表现了秦地百姓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这首战歌,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问的句式、豪迈的语气,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和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每章第三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诗在铺陈复唱中,深化了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凸显了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秦风·小戎

小戎(1),五楘梁辀(2)。游环胁驱(3),阴靷鋈续(4)。文茵畅毂(5),驾我骐(6)。言念君子(7),温其如玉(8)。在其板屋(9),乱我心曲(10)。四牡孔阜(11),六辔在手(12)。骐骝是中(13)骊是骖(14)。龙盾之合(15),鋈以觼(16)。言念君子,温其在邑(17)。方何为期(18)?胡然我念之(19)驷孔群(20),厹矛鋈(21)。蒙伐有苑(22),虎镂膺(23)。交二弓(24),竹闭绲縢(25)。言念君子,载寝载兴(26)。厌厌良人(27),秩秩德音(28)

【注释】

(1)小戎:周代兵车的一种。(jiàn):浅。收:轸,即车厢。收:浅的车厢,即“栈车”。(2)楘(mù):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梁辀(zhōu):弯曲的车辕。(3)游环:活动的铜环,古代马车驾具的一部分。用皮革制造,滑动在四驾马车的当中两匹马的背上,中穿旁边两匹骖马的缰绳,其作用是防止骖马外逸。(4)靷(yǐn):引车前行的皮带或绳索。鋈(wù):白铜环。续:连续。鋈续:白铜环紧紧扣住皮带。(5)文茵:虎皮坐垫。畅:长。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畅毂:长毂,指兵车。(6)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zhù):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7)言:乃。君子:指从军的丈夫。(8)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10)心曲:心灵深处。(11)牡:公马。孔:甚。阜:强壮。(12)辔: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13)骝(líu):赤身黑鬣的马。这句诗是说: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和赤身黑鬣的马在中间驾辕。(14)(ɡuā):黄马黑嘴。骊:黑马。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这句诗是说:黄色黑嘴的马和纯黑色的马在两侧拉车。(15)龙盾:画有龙纹的盾牌。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16)觼(jué):有舌的环。(nà):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17)邑:秦国的属邑。(18)方:将。期:指归期。(19)胡然:为什么。(20)驷:驾一辆兵车的四匹披薄甲的马。一说为驾一辆兵车的四匹不披甲的马。孔群:非常协调。(21)厹(qíu)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duì):矛戟柄末的平底金属套。(22)蒙:画有杂乱的羽纹。伐:盾。苑(yūn):花纹。(23)(chàng):弓囊。虎:虎皮弓囊。镂膺(yīng):在弓囊前刻有花纹。(24)交:互相交错。:此处用作动词,作“藏”讲。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25)闭: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绲(ɡǔn):通“捆”。縢:缠束、系。(26)这句诗的意思是:且睡且醒,起卧不宁。(27)厌厌:安静柔和的样子。良人:女子对丈夫的称谓。(28)秩秩:谓爱情引起的无尽思念。一说有礼节。德音:好声誉。

【评析】

戍边士卒是边塞战争的见证人,他们在战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是对边塞战争最真实的反映。特别是征夫、思妇以他们丰富的感情、真实的经历对边塞战争作出的评判,是时代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这首《小戎》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秦国战士踊跃从军的慷慨、豪迈气概。本诗有很多繁难字,你只须知道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描绘战车、战马及兵器的精良华美就够了。春秋诸国,各有自己的时尚,秦国的时尚就是从军打仗。所以,这首《小戎》诗才津津乐道于秦国军队的装备精良。诗先写兵车,继写战马,再写兵器,反复地渲染其华贵、精美。诗中虽未明言心上人的仪容,但这女子所爱慕的对象却已威仪棣棣,宛然在目。在盛大的军容和森严的兵阵中,却点缀了这样一句经典的言情之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让肃杀的氛围中增添了一丝红粉的色彩。这位女子虽因所爱的男人远在战场而心事纷乱不安,却毫无怨言,其情调与后来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思妇的断肠之曲大异其趣,溢出阵阵阳刚之气。诗中虽叙写了思念的深切,但更多的却是对所爱恋男子的赞美,并以此来加深思念的深度。尤其是结尾句“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凸显了整个社会对她所爱恋男子的高度评价,这女子也深以此为慰藉。从《小戎》诗这女子的心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虽珍视自己的爱,心中却是以家国天下为重的。她期待着自己深爱的男人建功立业,凯旋归来。

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1),慆慆不归(2)。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3)。蜎蜎者蠋(4),烝在桑野(5)。敦彼独宿(6),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7),亦施于宇。伊威在室(8),蟏蛸在户(9)。町畽鹿场(10),熠耀宵行(11)。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12),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13),烝在栗薪(14)。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15),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16)。亲结其缡(17),九十其仪。其新孔嘉(18),其旧如之何?

【注释】

(1)徂(cú):往。(2)慆(tāo)慆:长久。(3)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勿士行枚:不再行军打杖。(4)蜎(yuān)蜎:蠕动的样子。蠋(zhú):即蚕。(5)烝:乃。(6)敦:蜷缩成一团。(7)果臝(luǒ):蔓生葫芦科植物。(8)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或地鳖虫。(9)蟏(xiāo)蛸(shāo):长脚蜘蛛。(10)町(tǐng)畽(tuǎn):野外。(11)熠(yì)耀:明灭不定貌。宵行:萤火虫。(12)鹳(guàn):鸟名,俗名老鹳。垤(dié):土堆。(13)瓜苦:瓠瓜,一种葫芦。古代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喝。(14)栗薪:即列薪,是用木枝搭起的木架。(15)仓庚:黄鹂。(16)皇:指马毛色黄白相杂。驳:指马毛色不纯。(17)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缡(lí):女子的佩巾,出嫁时由母亲亲手给女儿系在腰间。(18)新:指新婚。孔嘉:极好,旧时指已婚者。

【评析】

《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有7篇作品。豳地在今陕西彬县一带,是周民族的发祥地。《豳风》全部产生于西周时期,是《国风》中最早的诗。《豳风·东山》写的是一个出征在外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他在归乡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倍感凄迷,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诗人首先抓住着装的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露宿、夜住晓行的辛苦。他很想自己的妻子,最怀念两人的新婚时光。诗中如数家珍般地回忆了两人婚礼仪式的细节,说两个人结婚时拉车的马个个漂亮,都是同一种颜色的高头大马,这在当时是非常有气派的。“亲结其缡”,诗中的母亲亲手为女儿系上佩巾,祝福女儿将来是个贤妻良母。新婚的仪式是十分烦琐的,“九十其仪”,但正因为这烦琐的仪式,在漫长的人生中,当你困苦不顺时,才会有甜蜜的回忆。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象,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象,表现了士兵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

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1),于彼牧矣(2)。自天子所,谓我来矣(3)。召彼仆夫(4),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5)。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6),建彼旄矣(7)。彼旐斯(8),胡不旆旆(9)。忧心悄悄(10),仆夫况瘁(11)。王命南仲(12),往城于方(13)。出车彭彭(14),旂旐央央(15)。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16),猃狁于襄(17)。昔我往矣(18),黍稷方华(19)。今我来思(20),雨雪载涂(21)。王事多难,不遑启居(22)。岂不怀归,畏此简书(23)。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24)。赫赫南仲,薄伐西戎(25)。春日迟迟(26),卉木萋萋(27)。仓庚喈喈(28),采蘩祁祁(29)。执讯获丑(30),薄言还归(31)。赫赫南仲,猃狁于夷(32)

【注释】

(1)我:诗人代南仲自称。本诗中只有第五章的“我”字是代言将士妻子,其余的“我”都是南仲自称。(2)牧:郊外可以放牧的地方。(3)谓:犹“命”或“使”。这两句说周王命我来此。(4)仆夫:车夫。(5)维:发语词,无实义。棘:扎手,刺手,比喻事情难办。(6)旐(zhào):绘有龟、蛇图案的旗帜。(7)建:竖立。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8)(yǔ):绘有鹰隼图案的旗帜。斯:语助词,无实义。(9)旆(pèi)旆:旗帜飞动、飘扬的样子。(10)悄(qiǎo)悄:心情沉重、忧愁的样子。(11)况瘁(cuì):辛苦,憔悴。(12):指周宣王。南仲:周宣王大臣,率军伐猃狁有功。《后汉书·马融传》:“猃狁侵周,周宣王立中兴之功,是以赫赫南仲载在周师焉。”(13)往:去。方:地名,即下文的“朔方”,在周王畿之北。城于方:在朔方筑城。(14)彭彭:形容车马众多。(15)旂(qí):上绘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子。《周礼》称“交龙为旂”,就是在竿头上悬铃、在帛上画龙作为旗帜。央央:鲜明的样子。(16)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17)襄(rǎng):古通“攘”,平息,扫除。这里指解除猃狁入侵之难。(18)往:指出征时。(19)方:正值。华:古同“花”,花朵。方华:正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20)来:指伐猃狁后的归途中。思:语助词。(21)雨雪:下雪。载:满。涂:古通“途”,道路。(22)遑:空闲。不遑:不暇。启居:安坐休息。(23)简书:写在竹简上的文书,指周王的命令,下文“薄伐西戎”即简书的内容。(24)“喓喓草虫”六句:又见《诗经·召南·草虫》。喓(yāo)喓:昆虫的鸣叫声。草虫:指蝗虫,或泛指草间之虫。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阜螽(zhōnɡ):蚱蜢。君子:这里是征夫的眷属称征夫之词。忡忡:不安。“未见……”“既见……”都是想象中的情况。我:指代作者设想的在家女子。降:安宁,和悦。(25)薄:语助词。西戎:古代西方戎族。这两句是诗人用自己的口气叙述南仲的军队在归途中又奉命西征。(26)迟迟:天长的意思。此句又见《豳风·七月》。(27)卉(huì):草的总称。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28)喈(jiē)喈:鸟叫声。(29)蘩: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此句又见《豳风·七月》。(30)执:捕。讯:审问。获:就是杀而献其左耳。丑:指首恶。这句诗是说:对待俘虏分两类,需要问讯取得口供的就拘捕起来,罪魁就杀掉并割下左耳。(31)还:通“旋”,凯旋。(32)猃(xiǎn)狁(yǔn):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年侵扰周王朝。夷:扫平。诗的最后把平定猃狁的事重叙一笔以作结束。伐戎只是小小插曲,包括在伐猃狁这一大事之中。

【评析】

先秦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而战争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诗经》歌咏的对象。《出车》一诗,正是通过歌咏周宣王初年讨伐猃狁的胜利,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诗句开篇即渲染了王命紧急,将士出兵,军威浩荡。在君臣、将士的同心协力下,很快平定了叛乱,“猃狁于襄”了。将士们凯旋归乡途中,“雨雪载涂”,不禁回忆起当初离家时的情景:“黍稷方华”,正是五谷秀穗,丰收在望的胜景。如今大雪纷飞,道路泥泞,苦不堪行。“岂不怀归,畏此简书”两句诗,写活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归心似箭,一方面是使命在身,不敢懈怠。第五章以将士妻子的口吻写两地相思,带有很多想象的成分:草丛之间,昆虫鸣叫,独守空房的妻子忧心忡忡地思念征战在外的夫君,内心备受煎熬。战争中,片刻的柔情都是奢侈的,在归途中,南仲将军又带领着士兵攻打了西戎,并大获全胜。胜利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描写“春日迟迟”,突出了将士们从冬走到春的漫长归途。诗的最后重叙“赫赫南仲,猃狁于夷”,再次强调歌颂了南仲将军的军功。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多处引用或化用了《诗经·国风》中《草虫》和《七月》的诗句,反映了文人向民歌学习并汲取营养,是古已有之的。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一说出生于今山东莘县,一说出生于今山东鄄城。曹植是曹操与卞后所生第三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敏,富于才学。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后期备受曹丕与曹叡父子迫害,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见长,有集30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存诗八十余首。

白马篇(1)

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3)。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4)。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5)。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6)。控弦破左的(7),右发摧月支(8)。仰手接飞猱(9),俯身散马蹄(10)。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11)。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2)。羽檄从北来(13),厉马登高堤(14)。长驱蹈匈奴(15),左顾陵鲜卑(16)。弃身锋刃端(17),性命安可怀(18)?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19),不得中顾私(2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1)

【注释】

(1)《白马篇》:是汉乐府《杂曲歌辞·齐瑟行》歌辞,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题名又作《游侠篇》。(2)羁(jī):马络头。金羁:金饰的马络头。(3)连翩:鸟飞的样子,这里形容骏马飞奔、轻捷迅急的样子。三国魏的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4)幽并(bīng):幽州和并州。幽州,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并州,大致在今内蒙、河北、山西太原一带。这两地自古是出勇侠人物较多的区域。游侠儿:指闯荡江湖、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人。(5)扬:传扬。扬声:即扬名。垂:即“陲”,边疆地区。这两句诗是说: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边疆。(6)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树木名,茎可以做箭杆。楛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参差:长短不一,这里言其多。这两句诗是说:他们的良弓日夜不离手,身边还佩带着许多箭。(7)控:引,拉开。控弦:开弓。的:箭靶。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8)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ròu)支:箭靶名,又名“素支”。(9)仰手:指仰身而射。接:迎面而射。猱(náo):猿类,攀缘林木,轻捷如飞,故曰飞猱。从“的”、“月支”、“飞猱”、“马蹄”一贯而下来看,这句诗说的是: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10)散:碎裂,摧毁。马蹄:箭靶名。邯郸淳《艺经》云:“马射,左边为月氏三枚,马蹄二枚。”以上四句是写勇士的射技精湛,左射右射、仰射俯射都能中靶。(11)剽(piāo):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一种龙属动物,龙生九子之一,没有角。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12)虏:胡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迁移:移动,指进兵入侵。(13)檄:用于军事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羽檄:插有羽毛的军中征调文书。军书插羽,以示紧急。(14)厉:奋起。厉马:策马。堤:高坡。以上两句诗是说:边方的紧急征调文书下来了,勇士们闻命策马,登高堤以观察敌情。(15)长驱:一作“右驱”。蹈:践踏,此处即指冲击。匈奴:秦汉时期活动于今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的少数民族名,直到魏晋时期还有一定的力量,常构成北部边患。(16)陵:冲击,这里指制服。鲜卑:汉末以来活动于辽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名。东晋时期曾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权,统治北方达一百五十余年。(17)弃身:投身。锋刃端:指战场。(18)怀:顾惜。(19)籍:名册。(20)中:心中。顾私:考虑个人或家庭的私事。(21)忽:轻视。意谓把死看得很轻。曹植的《求自试表》有云:“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可与此诗的最后六句互相参证。

【评析】

开头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的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诗人故设问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那个骑着白马、驰向西北的壮士是谁呢?他是幽州、并州的游侠健儿。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名声在边塞传扬。如此铺叙之后,诗人没有继续写骑白马的壮士在边塞如何冲锋陷阵、为国立功,而是补叙壮士的来历,刻意铺陈了“游侠儿”超群的武艺。他整天良弓不离手,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勇猛轻疾如同豹螭。这些描写使我们了解到游侠儿“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为后面所写游侠儿为国效力的英勇行为做好了铺垫。“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这是说,边塞频频传来紧急情况,匈奴、鲜卑的骑兵常常入侵,告急的文书从北面传来,游侠儿立即策马登上高堤,长驱直捣匈奴的军营,掉转头来,又制服了鲜卑的骑兵。“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诗的最后八句,揭示了游侠儿的内心世界。游侠儿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不仅是由于他武艺高超,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他投身在锋利的刀刃中,根本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心上。他献身国家,奔赴国难,把死亡看作如同回家一样。在这首诗中,曹植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249),名琰,字昭姬,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改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她初嫁卫仲道,后因无子,丈夫去世而回到母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成为匈奴左贤王的姬妾,饱尝了异族异俗生活的痛苦,并生育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再嫁董祀(事见《后汉书·列女传》)。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1卷,惜已失传,载入《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另有长诗《胡笳十八拍》传世,但是否为蔡文姬所作,一直有争议。

悲愤诗(1)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2)。志欲图篡弑(3),先害诸贤良(4)。逼迫迁旧邦(5),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6),欲共讨不祥(7)。卓众来东下(8),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9),来兵皆胡羌(10)。猎野围城邑(11),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12),尸骸相撑拒(13)。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回路险且阻(14)。还顾邈冥冥(15),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16),我曹不活汝(17)。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18)。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19),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20)。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21)。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22),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23),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24)。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25)。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26),怛咤糜肝肺(27)。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28)。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29)。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注释】

(1)选自《后汉书·列女传》。(2)天常:即“天之常道”。乱天常:有悖天理。(3)篡(cuàn):臣杀君夺位。弑(shì):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篡弑:杀君夺位的不义之事。(4)诸贤良:指被董卓杀害的丁原、周珌等贤臣。(5)旧邦:指西汉京城长安。190年,董卓焚烧东汉京城洛阳,强迫百姓西迁长安。(6)义师:指起兵讨伐董卓的以袁绍为盟主的军队。(7)不祥:乱军。(8)卓众:指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所带的军队。192年,李、郭等出兵关东,大掠陈留、颍川诸地。(9)平土人:平原中土的人。(10)胡羌:指董卓军中的羌胡。(11)猎野:古代称(与少数民族)打仗为游猎,以显中华气质。(12)孑(jié)遗:指战乱之后遗留下来的少数人。(13)撑(chēng):摊开。相撑拒:互相支撑。这句是说尸体众多,堆积杂乱。(14)“马边”四句:前两句是形容战争残酷,生灵涂炭;后两句是形容道路陌生危险,充满阻隔。(15)邈冥冥:形容遥远不可预期的样子。说明中原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又敢怒不敢言。这两句是形容生命飘零,转瞬就有可能死亡。(16)亭:通“揨”,刺杀。亭刃:加刃,即杀死。(17)我曹:犹我辈,兵士自称。这几句诗是说兵士对于被虏者不满意就说:“杀了你这死囚,我们不养活你了,让你吃刀子。”(18)参:兼。这句是说毒恨和痛苦交并。(19)彼苍者:指天。这句是呼天而问。(20)肃肃:象声词,形容风声。(21)辄:就。复:回复。(22)乖:背,离。(23)踟蹰:踌躇难行。(24)遄征:急速的赶路。遐迈:远行。(25)匈臆:即胸臆。(26)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27)怛(dá)咤(zhà):悲伤感叹。糜:粉碎,捣烂。(28)勖(xù):勉励。(29)捐:放弃,抛弃。

【评析】

《悲愤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诗的叙事,按时间顺序,开头先交代军阀战争的来历,接着写国家变乱,必遭异族入侵,痛诉了自己被虏、陷胡、赎归和归家后的痛苦,都是国家衰弱、战争迭出造成的。在描写这些经历中,作者把个人的苦难,置于广大百姓的苦难之中,展现了当时战争造成人民乱离死亡的社会图景,也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大众性。蔡文姬命运波折,经历了婚变和掳为人妻的耻辱之后,在异国他乡依旧心怀故国,其诗文也有凄凉之感:“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将一个被俘匈奴的弱女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悲愤诗》的语言明白晓畅,无雕琢斧凿之迹,却字字是血,句句是泪。诗中最突出的就是口语的运用,某些人物的语言,逼真传神,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贼兵骂俘虏的几句恶言恶语“我曹不活汝”,与人物身份吻合,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文姬别子时,其子说的几句话,似乎可以看到孩子抱着母亲颈项哀求的神态,孩子的天真、幼稚和对母亲的依恋,跃然纸上。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此前的诗歌中是罕见的。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百姓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生活的实录。《悲愤诗》也因之具有了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这首《悲愤诗》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激昂酸楚,堪称以叙事体写边塞战争的佳作。

悲愤诗(1)

嗟薄祜兮遭世患(2),宗族殄兮门户单(3)。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山谷眇兮路曼曼(4),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5),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停(6)。岁聿暮兮时迈征(7),夜悠长兮禁门扃(8)。不能寐兮起屏营(9),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10),北风厉兮肃泠泠(11)。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12),临长路兮捐所生。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13),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14)

【注释】

(1)选自《后汉书·列女传》。(2)祜(hù):福。薄祜:薄福。世患:世间的祸患。(3)殄(tiǎn):尽,绝。(4)曼曼: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5)阳精:有太阳、龙、玉等多种含意,这里指太阳。(6)兜离:形容言语难懂。(7)岁聿暮:指年岁终晚。(8)扃(jiōng):从外面关门的闩、钩等。(9)屏(bīng)营(yíng):彷徨,惶恐。(10)翳(yì):原指用羽毛做的华盖,这里指障蔽。(11)泠(líng)泠:寒冷清凉的样子。(12)归宁:女子出嫁之后回娘家。(13)茕(qióng)茕:孤单的样子。(14)怛(dá)绝:忧伤,悲苦,痛不欲生。

【评析】

这首《悲愤诗》为骚体。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是从楚辞中的《离骚》发展而成的,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及哀怨之情;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用这种赋的写法创作的诗歌,称作骚体诗。骚体的《悲愤诗》共三十八句,题材内容与五言《悲愤诗》大致相同。由于旨在抒情,所以对个人经历的叙述比较简略,诗中虽然有许多描述景象风物之处,但其实不过是用以渲染诗人背井离乡悲痛心情的陪衬笔墨。匈奴的气候是“阴气凝兮雪夏零”,景物是“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物是“人似禽兮食臭腥”。在蔡文姬眼中,这一切都是野蛮、荒凉又令人费解的。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诗人极言匈奴与中土的差异,以此衬托自己心情的沉痛悲愤。这首骚体诗虽重抒情,却是有感而发。在悲情地抒写自己惨痛的人生变故后,诗人具体描绘了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她夜长难寐,起身徘徊,在阴云蔽天、朔风呼啸之中,她听到胡笳的呜咽、边马的嘶鸣和南飞孤雁的哀啼,激发起她思乡的悲哀。然而她又不敢出声啼哭惊动主人,只能独自暗暗地“含哀咽兮涕沾颈”。诗人练字水平颇高,“胡笳动兮边马鸣”一句,以边塞特有的乐器胡笳声写出心声,又将心声形诸吞泣声精彩描写出来,绘声绘色地从细节上,将诗人的痛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描述了诗人那孤立无依的凄惶心灵。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颇不相合,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然而,蔡文姬的名字伴随着这两首《悲愤诗》,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中国诗歌史中,表达了普通百姓在边塞战争中遭受的百般痛苦。

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曾为袁绍记室,袁绍军中文书多出自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转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疫疾身亡。陈琳诗、文、赋皆佳,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风格雄放,文气贯注,笔力雄健;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当时亦称名篇。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饮马长城窟行(1)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2)。官作自有程(3),举筑谐汝声(4)。男儿宁当格斗死(5),何能怫郁筑长城(6)?长城何连连(7),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8),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9),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10)!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11)?生男慎莫举(12),生女哺用脯(13)。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14),慊慊心意关(15)。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注释】

(1)长城窟:长城附近的泉眼。郦道元《水经注》:“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旧题,又名《饮马行》,属《相和歌辞》瑟调曲。相传古长城边有泉眼,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2)慎莫:恳请语气,千万不要。稽留:滞留,指延长服役期限。太原:秦郡名,约在今山西中部地区。(3)官作:官府工程。程:期限。(4)筑:夯类等筑土工具。谐汝声:要使你们的声音协调。(5)宁当:宁愿,情愿。格斗:搏斗。(6)怫(fú)郁:烦闷。(7)连连:形容漫长而连绵不断的样子。(8)健少:健壮的年轻人。(9)姑嫜(zhāng):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母亲和父亲的称呼,母亲称“姑”,父亲称“嫜”。(10)鄙:粗野,浅薄。(11)他家子:别人家的女子。(12)举:养育成人。(13)哺:喂养。脯:干肉。(14)结发: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戴冠,女子十五岁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可以成婚。这里是指男女成年结为夫妻。(15)慊(qiàn)慊:怨恨的样子,这里指两地思念。关:一作“间”。(16)久自全:长久地保全自己。

【评析】

本诗用乐府旧题,以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的史实为背景,通过筑城役卒夫妻的对话,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的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忠贞不渝的深厚情感。

诗的开头“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两句,以“水寒”象征性地凸显了边地艰难的生存环境,由此引出役夫不堪忍受苦役,前去对督工的长城吏请求:“慎莫稽留太原卒。”从“慎莫”两字可以看出,他们对被再三稽留服役的担忧害怕。长城吏没有正面回答役夫的问话,打着官腔说:“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在长城吏的眼里,官家的工程是最重要的,役夫的悲苦无关紧要,役夫的生命如同草芥,累死、冻死都是无所谓的平常事。役夫面对无情的现实,愤怒地呐喊:“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从这一官一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官家与役夫的尖锐矛盾,既然官家不顾百姓的死活,那么与其死在劳役中,不如豁出去拼命,求一条活路。“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重复“连连”二字,凸显了役夫内心的痛楚。长城绵延千里,工程浩大无尽,役夫哪有归期啊?被拆散的家庭当然也越来越多。役夫在绝望中写信给在家的妻子,嘱咐她“便嫁莫留住”,赶快趁年纪尚轻重新嫁人,要她“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好好地侍奉新公婆,只要能时常想念自己就足够了。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役夫在不得已境况下的复杂内心,充满了悲凉气氛。妻子一句“君今出言一何鄙”,直接驳斥了丈夫的话,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爱是忠贞不渝的。“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是当时流行的民歌,诗人借民歌点醒主题—古代重男轻女,民歌却一反常情,可见民愤之大。作者在这里借役夫之口,抒发了对繁重徭役的不满与怨愤。接着是妻子以死明誓:“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妻子通过丈夫的信,明白丈夫必死无疑,但她不忍说出“死”字,而只说“苦”,以婉曲得当的措词表现役夫妻子的善良和对丈夫的担忧与体贴,役夫妻子的心意是决绝的,说出来却仍是委婉的,这样就更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全诗突出表示了一个“死”字,在这悲惨的苦役中死去的,不仅是役夫自己,还有发誓为他殉情的妻子。这不是一个人的不幸,也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哀,这是成千上万家庭的悲剧,揭露了统治者的无道与残暴。

鲍照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久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元嘉期间(424—453)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江苏南京)令,转永嘉(今浙江温州)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他长于乐府诗,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其诗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代出自蓟北门行(1)

羽檄起边亭(2),烽火入咸阳(3)。征师屯广武(4),分兵救朔方(5)。严秋筋竿劲(6),虏阵精且强(7)。天子按剑怒(8),使者遥相望(9)。雁行缘石径(10),鱼贯度飞梁(11)。箫鼓流汉思(12),旌甲被胡霜(13)。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14)。马毛缩如蝟(15),角弓不可张(16)。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17)。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18)

【注释】

(1)《代出自蓟北门行》是汉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代:拟的意思。蓟:古代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西南。(2)羽檄(xí):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边亭:边境上瞭望敌情的戍楼。(3)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境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在今陕西咸阳,借指京城。(4)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屯:驻兵防守。广武:地名,在今山西北部。(5)朔方:汉代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6)严秋:肃杀的秋天。筋竿:弓箭。这句诗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7)虏阵:指敌方的阵容。(8)天子按剑怒:皇帝听闻边防警报,手按宝剑,异常震怒。(9)“使者”句:意思是说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10)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缘:沿着。(11)鱼贯:游鱼先后接续,比喻一个接一个地依序进行。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12)箫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汉思:指汉人的思想感情。这句诗是说军乐声中传达出了汉人的思想感情,即对家国的思念。(13)旌(jīng)甲:旗帜和盔甲。(14)砾(lì):碎石。(15)缩:卷缩。蝟(wèi):刺猬。(16)角弓:用牛角和竹木、鱼胶、牛筋制作的弓。张:拉开。(17)节:节操。这两句诗是说在国势危急时才能显示出军士的坚贞节操,在社会动乱时才能看到军士的爱国忠心。(18)投躯:舍身,献身。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典出屈原《九歌·国殇》,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

【评析】

诗的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用跳跃式镜头,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战争刚爆发时错综复杂的情景:“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警报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暗示一场残酷的战争即将展开,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用两联工整的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诗人接着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漫天飞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最后四句万口流传,几乎成了古代衡量忠良行为的准则,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写将士们为国捐躯、拼死沙场的壮烈情景,也是作者个人志向抱负的表白。

这首诗在表现壮士赴敌投躯的忠良气节时,穿插胡地风物的描写,如边亭、广武、朔方、虏阵、胡霜,从中可见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和箫鼓的节奏等。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这些严峻的考验中脱颖而出的,诗篇因之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

卢思道

卢思道(约531—约582),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北齐时,为给事黄门侍郎。北周时,官至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入隋后,官终散骑侍郎。卢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时期,卢思道即以文章闻名。北齐文宣帝死后,当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择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过得一二首,唯卢思道得8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事迹见《北齐书》、《北史》本传。卢思道长于七言诗,善于用典,融柔婉轻倩于刚健清远的气势之中,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有集30卷,已佚。今传《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27首,《全隋文》存其文十余篇。

从军行(1)

朔方峰火照甘泉(2),长安飞将出祁连(3)。犀渠玉剑良家子(4),白马金羁侠少年(5)。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6)。谷中石虎经衔箭(7),山上金人曾祭天(8)。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9)。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10)。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11)。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12)?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13)。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14)。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15),将军何处觅功名!

【注释】

(1)卢思道的这首《从军行》是七言乐府诗中的佳品,亦被誉为卢思道的代表作。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2)朔方:位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战国时为赵国领地,赵国衰落后,被匈奴占据。秦始皇时曾收复,秦末又陷入匈奴之手。汉武帝时收复,重置朔方郡,多次徙民移居朔方,穿凿河渠,屯田戍守,并修筑长城、要塞。甘泉:即“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北约五十里的甘泉山上,原为秦始皇离宫,汉武帝扩建后名为甘泉宫。汉武帝常于五月开始在此避暑,八月回长安,为汉武帝时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照甘泉: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这句诗的意思是: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时的离宫甘泉宫上。(3)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祁连:祁连山关隘。出祁连:(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战出祁连山关隘。(4)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出自《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韦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谓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这句诗的意思是:执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5)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6)平明:天刚亮时。偃月:古代阵法,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薄暮:指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鱼丽:古代战阵名,指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杀伤力强。右地:指西域。《后汉书·班梁列传·班超传》:“先帝……乃命将帅击右地,破白山,临蒲类,取车师。”泛指边塞之地。左贤:即左贤王,匈奴贵族封号。在匈奴诸王侯中,地位最高,常以太子为之。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这两句诗是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匈奴的左贤王。(7)“谷中”句: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老虎,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8)金人:匈奴人所铸的用以祭天的神器。汉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击破匈奴休屠王,夺得匈奴人的珍宝“祭天金人”,放置于甘泉宫内。(9)“天涯”两句意思是说战事绵绵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有迢迢三千里之遥。(10)马岭:即马岭关,位于今河北邢台西部的太行山脉,是秦汉以来中国北部边陲的一个重要关隘,乃兵家必争之地。龙城:指匈奴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具体位置众说不一:一说为今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一说为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古诗中经常用龙城指代匈奴王庭所在地。这两句诗是说: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11)五原:西汉武帝时始置,是西汉西北边防一个非常重要的边郡,西与朔方郡为邻,是捍御匈奴入侵的要塞,直接关系到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安危。(12)“关山”两句意思是说: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13)伤马骨:典出汉末文学家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14)“冬霰”句意思是说:秋季的冻霜和冬天的雨夹雪在春天仍不停歇,形容塞外气候冬秋长而春季短。(15)单于渭桥:指公元前51年,汉宣帝亲临渭桥迎接入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时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称臣,永做汉朝的外藩。

【评析】

这首《从军行》大气磅礴而又转折多姿,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婉约哀怨。开篇“朔方烽火照甘泉”,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紧接着,诗人以极简练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用“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两个经典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诗风一转,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士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为全诗总结,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

杨素

杨素(544—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军事家、诗人。杨素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称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卒谥景武。生平见《隋书》本传、《资治通鉴》卷178。有集10卷,今不存,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汉魏晋南北朝文》中仅收录10篇。

出塞(1)(其一)

漠南胡未空(2),汉将复临戎(3)。飞狐出塞北(4),碣石指辽东(5)。冠军临瀚海(6),长平翼大风(7)。云横虎落阵(8),气抱龙城虹(9)。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10)。兵寝星芒落(11),战解月轮空(12)。严息夜斗(13),骍角罢鸣弓(14)。北风嘶朔马(15),胡霜切塞鸿(16)。休明大道暨(17),幽荒日用同(18)。方就长安邸(19),来谒建章宫(20)

【注释】

(1)出塞:汉乐府《横吹曲辞》,汉武帝时李延年依胡曲改制,多描写边疆将士生活情景。杨素的《出塞》共二首,本书选其第一首,根据《隋书》记载,本诗是时任车骑大将军的杨素西征突厥时所写。(2)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胡:胡人。(3)复:再次,又。临戎:身临兵戎之事。(4)飞狐:古代要隘,在今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蜒百有余里,为古代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塞北:边塞以北,指长城以北的北方边境之地。(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碣石山余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辽东:指辽河以东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辽宁的东部和南部。(6)冠军: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汉代名将霍去病。霍去病曾因征匈奴军功封“冠军侯”。瀚海:古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曰即今呼伦湖,或曰今贝加尔湖,或曰为杭爱山之音译。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沙海的泛称。(7)长平: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汉代名将卫青。卫青因出击匈奴,屡建功勋,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8)虎落: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也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9)龙城:汉时匈奴王庭所在地,为匈奴人祭天之处。(10)胡运:胡人的运数。(11)星芒:星星的光芒。(12)战解:战事解除。月轮:圆月,泛指月亮。空:天空,这里是“当空”的意思。(13)(jiāo):刁斗,古代军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间用来敲击报更。严:严格的声。夜斗:夜空的北斗星。(14)骍(xīng)角:红色的牛角,这里指红色的角弓。鸣弓:弓箭射出时发出的声音。(15)朔:即朔方,古代郡名,这里泛指边境之地。朔马:朔方之马,泛指北地之马。(16)胡霜:胡地的霜。切:靠近,贴近。塞鸿:塞外的鸿雁。鸿雁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7)休明:美好清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大道:指仁德的王道。暨:到,及,至。(18)幽荒:幽远的边荒之地。日用同:每天用的都一样,这里指边塞与中央统一。(19)方就:刚到。长安邸:长安的官邸,即家宅。(20)谒:拜谒。建章宫:是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建造的宫苑,在汉长安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

【评析】

杨素是隋朝重臣,文武兼备,位高权重。同时,他也是隋代诗坛引人注目的诗人。他的诗虽也讲求对偶和词藻,但绝无南朝诗赋脂粉轻薄的气息,而是在南方诗歌的精巧流丽中带有鲜明的北方刚健质直的风格特征,是南北诗歌交融的产物。这首《出塞》诗开篇,就点明了诗人不顾自身而忧心国家的责任感。在朔方凄寒的背景下,诗人表现出积极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诗中叙说平实,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表现了诗人“忧国不忧身”的爱国主义情绪,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边塞征戍的生活。诗中边塞风景的刻画细腻真实,风格苍凉宏壮,可以看作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

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隋炀帝时,初为番州刺史,后为炀帝所杀。生平见《隋书》、《北史》本传。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颇高,文学成就与卢思道齐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二十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出塞

高秋白露团(1),上将出长安(2)。尘沙塞下暗(3),风月陇头寒(4)。转蓬随马足(5),飞霜落剑端(6)。凝云迷代郡(7),流水冻桑干(8)。烽微桔槔远(9),桥峻辘轳难(10)。从军多恶少(11),召募尽材官(12)。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13)。柳城擒冒顿(14),长阪纳呼韩(15)。受降今更筑(16),燕然已重刊(17)。还嗤傅介子(18),辛苦刺楼兰。

【注释】

(1)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白露:秋天的露水。或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九月八日前后。(2)上将:泛指高级将领。(3)塞下:边塞附近,泛指北方边境地区。(4)陇头:陇山的山头,借指边塞。(5)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6)飞霜:飘落的秋霜,即降霜。剑端:即剑尖。(7)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宴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代国灭。赵武灵王时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代王城。(8)桑干:河名,即今永定河上游,为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朔州朔城区南河湾一带,因每年桑葚成熟之时河水干涸,故得名。(9)烽微:烽火微弱。桔(jié)槔(gāo):俗称“吊杆”、“称杆”,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其方式是在井旁架上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普遍使用,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却使劳动强度得以减轻。(10)辘轳:是古代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装置。(11)恶少:勇猛少年。(12)材官:秦汉时期开始设置的一种地方预备役兵种。(13)伏堤:埋伏于堤岸。卧鼓:即息鼓,表示战事已息。疑兵:布置疑兵。解鞍:解下马鞍。(14)柳城:汉代柳城在今辽宁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冒顿: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姓挛鞮,秦二世元年弑父自立,建立军政制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楼烦、白羊。西汉初年,经常侵扰边地。(15)长阪:一作“长坂”,即高坡。纳:纳降。呼韩:汉时匈奴单于呼韩邪的简称,此处借指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16)受降:即受降城。汉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带,于公元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17)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汉和帝命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封燕然山铭》,在燕然山上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这句诗是说:今天的将士们立下的功绩,使得燕然山上的铭文要重新刊刻了。(18)嗤(chī):嗤之以鼻,讽刺的意思。傅介子:西汉大臣,汉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均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劫掠财物。傅介子要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杀死匈奴使者。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又奉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另立在汉楼兰质子为王。以功封义阳侯。(19)刺楼兰:刺杀楼兰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