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性格行为费猜疑

名人未解之谜(全彩图解典藏版) 作者:郭映熙 著


性格行为费猜疑

“傻子”皇帝克劳狄

公元41年1月24日,罗马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地中海沿岸的初春,带着咸味的海风不时吹来,更是增加了几分寒意。但这一天却并不显得冷清,罗马城中的人们三五成群地伫立在街道两边翘首期盼,或是在街头巷尾走来走去。元老院议事厅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样熙熙攘攘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天,一切似乎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原来在三天前,罗马帝国皇帝盖乌斯被近卫军在皇宫里刺杀,现在元老院正在为新皇帝的人选争执不下。突然,大墙外面一阵混乱,人们疑惑地看过去,只见皇帝的近卫军正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走过来,他就是被暗杀的皇帝的叔叔,罗马人众所周知的“傻子”克劳狄。

事情是这样的:当皇帝被暗杀的时候,当时已50多岁的克劳狄正好亲眼目睹了一切经过,吓得躲在窗帘后面簌簌发抖。近卫军发现后将他拖了出来,本来准备杀了他灭口,但看到他又老又丑、胆小怕事,才放过了他。当元老院的元老们为了新皇帝的人选几天来争论不休的时候,近卫军们就恶作剧般地拥立他为皇帝。

罗马古城遗址

岁月的流逝渐渐洗去了罗马帝国旧日的辉煌,只剩下这些帝国时代遗留下的高大的断壁残垣以供后人凭吊。

军营里的士兵们不断高呼着克劳狄的名字,议事厅里却死一般的寂静,元老们面面相觑,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近卫军和士兵们拥有强大的武装,他们的意志不能违反,尽管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元老们还是不得不把元首一切惯有的权力和头衔授给了克劳狄。于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由近卫军拥立的,也是唯一以“傻”著称的皇帝克劳狄,就这样在垂暮之年传奇般地登上了罗马权力的最高峰。更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时的罗马帝国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已经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内海、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个“傻子”皇帝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竟达13年之久。人们不仅要问:他到底仅仅是貌似痴呆、大智若愚呢,还是真的低能、受人操纵、愚弄?

这尊公元1世纪时的雕像将克劳狄表现为主神朱庇

特,借此突出皇帝无尽的权力并弘扬他的荣耀。

克劳狄的“傻子”称呼由来已久。克劳狄于公元前10年出生于罗马行省高卢的首府——鲁恩,他的父亲德鲁素斯就是这个省的总督。虽然出身高贵,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克劳狄是不幸的。无情的病魔不仅损害了他的健康,毁坏了他的容貌,而且影响了他的智力和思维正常发育,身体弱不禁风,行动迟缓笨重,也不善于和人交谈,为此他饱受痛苦、歧视和嘲笑,是奥古斯都家族有名的“丑小鸭”。

不过,历史记载中的克劳狄却充满了矛盾,众说不一,并由此引发了后人长期的争论。

一些史料记载,貌似痴呆的克劳狄一世,不但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克劳狄当政前的皇帝胡作非为,使罗马帝国陷入了危机,国库空虚,元老大半丧亡,整个国家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克劳狄面对这么一大烂摊子,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心、意志和智慧令所有人都赞叹不已。登上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赏近卫军士兵,感谢他们的拥戴,并因此缓解了皇帝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以宽容、合作的姿态同元老院建立了良好关系;下令取消对有关被控叛国罪者的审讯;召回了一些被放逐的元老,并归还了他们被没收的财产,等等。这些措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团结气氛。在外交上,他归还了前皇帝从希腊不择手段弄来的雕像等一些珍贵艺术品;同时又御驾亲征,率领罗马军队横渡泰晤士河,征服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小国家。克劳狄也很重视与民众的关系,一上台就宣布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赋税,向行省居民赠送公民权,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帝国统治的基础。

当时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对他的描述、评价却是前后截然相反,甚至是自相矛盾。在公元42年的一封信里,他称赞皇帝是“恺撒之后最好心的人”;但在不久后的一篇讽刺文里,他又把皇帝描绘成一个暴君、傻瓜,讥讽他会在死后变成一个南瓜,在当时的人眼中,南瓜是愚蠢的象征和代名词。后来的历史学家塔西佗等人也沿用了这种说法,一面称赞克劳狄在统治初年宽厚仁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士兵和公民的喜爱;另一面又嘲笑他是个毫无主见的笨蛋,只会听从妻子和奴仆们的意见行事,不像是一个皇帝,更像是一个奴仆,苏托尼乌斯在他的《十二恺撒传》里写道:“由他自己决断的事甚至没有他的妻子和被释奴命令的多,因为他总是依他们的利益和希望做事。”总而言之,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大都倾向于否定他,认为他的确是一个傻子。

贵族的宴

克劳狄时期的罗马,国泰民安,贵族们经常聚在一块儿,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作为一个“傻子”皇帝,能将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其中的奥秘我们不得而知。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学界掀起了对克劳狄个性特征、功过是非的再评价、再研究的热潮,但结果同以前大致相同,学者们各执一词,看法不一。看来要想彻底揭开蒙在克劳狄脸上的面纱,只有期待更多的考古资料的问世,从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克劳狄死于公元54年,死因不明,据说是被他的妻子用毒蘑菇害死的,经过12个小时的痛苦,一句话没说就死了,死后被元老院奉为神。

这样,克劳狄从生到死,都留下了一个个难解之谜。

是尼禄烧了罗马城吗

公元64年7月18日,对罗马城来说是个灾难的日子。这天傍晚,在罗马城内圆形竞技场附近,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当时罗马城正刮着大风,大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最后酿成了可怕的大火灾。无情的大火整整烧了九天,全城十四个区只保存下来四个,其中有一个区被烧得片瓦无存,化作一片焦土,其他的区也大部分只剩下断壁残垣。无数的生命被大火吞噬,成千上万的财产化为灰烬,宏伟壮丽的宫殿、神庙和公共建筑物也被烧成灰烬,在无数战争中掠夺来的金银财宝、艺术珍品、不朽的古老文献原稿也在这场大火中遭到浩劫。这场大火是人为还是天灾,又是谁造成这一灾难的?古今史学界一直有着争议。

尼禄像

据当时流行的传闻,这次大火是尼禄下令放的。尼禄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臭名昭著的暴君,他骄奢无度、弑父杀母、滥杀无辜的行为是历史学家多次提及的话题,他纵情享乐、挥金如土,致使罗马国库积存耗损一空,财政枯竭,同时还任意搜刮、没收富人的财产,使得帝国各地和各阶层都对他很不满。尽管如此,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为什么要放火烧掉自己的城邦呢?这实在让人有些不能相信,但从大火发生时尼禄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是唆使纵火的最大嫌疑者。

据说有一个人在一次聊天中说:“我死后,愿大地一片火海。”尼禄马上打断了这个人的话:“不,在我活着的时候,我就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火海。”而且,尼禄曾多次表示,他不喜欢罗马城旧的建筑和那些曲折狭窄的旧街道,真想用一把火烧掉这些旧房子,按照自己的意图来重新建造罗马城。据说当罗马变成一片火海时,尼禄竟然坐视不救,还登上花园的塔楼,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边观赏着火海的绚丽景象,一边还情绪激昂地朗诵着有关古希腊特洛伊城毁灭的诗篇。

尼禄之母亚格里皮娜像

据当时流行的传说,尼禄幼年丧父,由其母抚养成人。在尼禄当政之初,亚格里皮娜对尼禄管教严厉,引起尼禄怨恨。公元59年,尼禄策划了一起可怕的阴谋,派人害死了他的母亲,此后又打击正直官员,重用奸臣,其暴行令人发指,所以历史学家认为火烧罗马城是他的指令。

在尼禄特别想占为己有的黄金房屋附近有一些谷仓,那些谷仓的墙壁是用石头砌成的,大火开始并没有蔓延进去,尼禄却命人用攻城器械撞毁石壁,让大火弥漫进去。大火过后,尼禄马上在废墟上抢先修建起自己的新宫殿“黄金之屋”,在这座“金屋”里,除了宫廷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金堆玉砌之外,还有林苑、田园、水榭、浴场、水池和动物园,以便让人领略独特的湖光水色、林木幽雅的景物风情。整个宫殿内部用黄金、宝石和珍珠装饰,餐厅的天花板都是用象牙镶边,尼禄看了这座富丽豪华的宫殿后非常满意,赞叹道:“这才像个人住的地方。”为了从这场火灾中捞取好处,尼禄宣布由国家负责运走尸体和垃圾,趁机搜罗富豪家的财产。

罗马时期的银币

上面雕刻有尼禄和母亲亚格里皮娜的头像。

火灾发生后,整个罗马城人人义愤填膺,把矛头指向尼禄。为了消除群众对他的不满情绪,尼禄把一批基督徒当作替罪羊,对这些“罪犯”,施以最残酷的刑罚:有的被蒙上兽皮,让猎狗撕咬后吃掉;有的被钉在十字架上,浑身浇满油,天黑的时候点火燃烧当作灯火照明,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尼禄的这些暴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把更多的纵火疑点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古罗马城遗址鸟瞰

一把无情大火几乎将罗马几百年经营的成果毁灭,但文明的种子还是流传下来并在当代世界结果。

对于尼禄是不是罗马大火的纵火者,历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认为是尼禄放火烧了罗马城,他描写道:“当大火吞噬城市时,没有人敢去救火,因为有一些人不断发出威胁,不许人们去救火;还有一些人公然到处投火把,他们说自己是奉命这样做的。”这些在大火中行为怪异的人很可能就是尼禄的亲信。另一位历史学家则记载:“几位前任的执政官在自己的庄园上,发现尼禄的侍从拿着麻屑和火把,根本不敢上前捉拿他们。”古罗马的史学家们几乎一致指控是尼禄为了重建罗马城而纵火焚城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尼禄自诩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把大火中的罗马城当作自己创作的一个伟大的艺术品。但现在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自称为艺术家的尼禄是不应该在满月的日子里欣赏大火的,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的“艺术作品”肯定达不到最佳的效果。罗马城的火灾只能是一次天灾,不能因为尼禄是一个品行很差的皇帝,就认为他是罗马大火的纵火犯。

自认为是“天才演员”和“杰出艺术家”的尼禄后来把真正的杀戮和处死的场面搬上舞台,吓坏了现场的观众。他从此很不满罗马观众,认为只有希腊人才具有真正的欣赏水平,因此抛弃政务去希腊寻觅知音。在希腊的公开演出一直进行了十五个月,他还没有回来的意思,直到得知帝国发生叛乱,新元首已经被拥立时,才仓皇回国。但一切都太晚,慌忙中他逃到一个小茅屋中躲起来,当罗马追兵赶到时,自知难逃一死的尼禄还在哀叹着:“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要死了!”然后拔出刀子自杀了。

可是,罗马城的大火,却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或许将来有一天人们能从历史的陈迹中找到新的线索,从而解开这个谜,这也是有可能的。

尼禄自杀

在接二连三的叛乱和威胁中,尼禄选择了自杀。这幅画描绘了尼禄死时近臣的骚乱情景。

米开朗琪罗的“怪癖”与其创作有关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琪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

圣家族 油画

米开朗琪罗笔下的人物崇高而平静,本人性格却怪僻而不可捉摸。

年轻时代的米开朗琪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琪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这与达·芬奇的相貌堂堂、举止优雅、风度翩翩、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他终身未婚,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多利阳·柯罗娜,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米开朗琪罗创作时需要绝对的孤独是他的又一个怪异之处,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就可能将他的思绪完全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为身边琐事所纠缠,对于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他说,只有预先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用过这个形象,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让人动手勾画草图。因此,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表现出让人难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他亲手为自己制造锯子、雕刀,不管是做什么,他都不信任别人。

米开朗琪罗追求完美有时达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他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间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几乎竣工的巨大群像。

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一生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一天,红衣主教法尔耐兹在斗兽场附近与这位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雪地里相见了,主教停下车子,问道:“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儿去?”“上学院去。”他答复道,“想努一把力,学点东西。”

骑士利翁纳是米开朗琪罗的门徒,他曾把米开朗琪罗的肖像刻在一块纪念碑上,当他向米开朗琪罗征求意见,问他想在阴面刻上什么的时候,米开朗琪罗请他刻上一个盲人,前面由一条狗引路并加上下面的题词:我将以你的道路去启示有罪之人,于是不贞洁的心灵都将皈依于你。

人们认为一般艺术家都有怪癖,但米开朗琪罗的性格确实十分独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与其性格竟是什么关系呢?可能性格之于人就像双刃剑吧。

伊凡雷帝杀死了亲儿子吗

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他3岁就继承了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公位,号称伊凡四世,但他性情凶残又生性多疑,独断专行且手段残酷,因而得名“雷帝”。这与伊凡四世幼年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他17岁亲理朝政以前的岁月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中,先是他的母亲倒行逆施,接着她不明原因的暴亡,然后是贵族们为了争权夺利而每天火并厮杀,没有人顾及到年幼的小沙皇的教育。从这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伊凡四世,过早地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在他的性格中埋下了暴戾多疑的种子。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却被怀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伊凡四世像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创作过一幅名为《伊凡雷帝杀子》的油画:在灰暗压抑气氛笼罩下的画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胸前,伊凡雷帝惊恐地搂着儿子,他用一只苍老的、血管突出的手抱着儿子的身体,另一只手紧紧按住儿子流血的伤口,试图挽回儿子的生命,但死神已经快要降临了,儿子的身体软绵绵地躺在地毯上,用一双绝望而宽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亲,而伊凡雷帝的双眼中充满着悔恨,两人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幅画有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伊凡雷帝杀子  1855年 列宾 俄国

伊凡雷帝的惊恐与其子的无奈绝望形成鲜明对照,伊凡雷帝真是误杀儿子吗?

 “恐怖的伊凡”

人们为什么会怀疑伊凡雷帝呢?主要是伊凡雷帝的性格非常残忍,还是孩子时就经常把捉住的小鸟一刀一刀地杀死,或是站在高高的墙上,将手中的小狗摔死,从而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在他13岁的时候,就放出豢养的恶狗,将执掌朝政的皇叔伊斯基活活咬死,暴尸宫门。而当他刚登上皇位后,为了加强皇权,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恐怖政策,惩罚反对皇权的大贵族,也不可避免地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用尖桩刑、炮烙、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酷刑处死了数万人,得到了“雷帝”的称呼,意思就是“恐怖的伊凡沙皇”。

他的暴政和独裁不仅使遭到镇压的大贵族们心怀怨恨,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沙皇身边的人,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本来,伊凡雷帝的这种暴戾性格在他娶了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皇后之后有所改变,她能理解他,开始以自己的爱温暖沙皇那颗受伤的心灵,总是像天使一样地抚慰着他。可是,保佑他的天使没有永远伴随他,1560年,他亲眼看着心爱的女人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失去了皇后之后,童年时期养成的性格又激发出来了。到了晚年,孤独的伊凡雷帝性情更加乖戾、喜怒无常,他总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但是,对于他的长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他还是宠爱有加的,时常让他跟随在自己左右,可以说,除了这个儿子,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了。可是这位皇太子却死在伊凡雷帝的前面,上演了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这是一幅纪念“恐怖的伊凡”1552年占领喀山凯旋、向莫斯科行进的壁画。

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有一天,伊凡雷帝看见太子的妻子叶莲娜只穿了一件薄裙在皇宫中走来走去,违反了当时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雷帝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已经怀孕的叶莲娜因惊吓而流产。听到这个消息后,伊凡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伊凡雷帝也很生气,一边大骂着“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手中的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晚年的伊凡雷帝手里常常拿着一根铁头杖,这是一根顶端包有铁锥尖、柄上刻有花纹的长木杖。伊凡四世一旦发怒,就会随时用这个铁尖木杖向对方刺去,所以宫内的人只要听到木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就会吓得赶紧躲起来。可是没想到当时伊凡雷帝的铁杖正好刺中了儿子伊凡的太阳穴,然后就是列宾笔下《伊凡雷帝杀子》悲剧场面。

报喜节大教堂,它是莫斯科大公们和沙皇的家用教堂。

俄罗斯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当时伊凡父子虽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父亲只不过在儿子身上用权杖敲了几下,并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太子伊凡原先就有病,再加上丧子和恨父,心情极度悲伤,以致癫痫病发作,后来又引起并发症死去了。因为伊凡雷帝在争吵前几天的信中曾谈到:“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所以,太子的死主要是病死,而不是伊凡雷帝失手杀死了他。

各国历史上宫廷内部血雨腥风,像这样的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层出不穷。伊凡雷帝有没有杀死自己的亲儿子,只有让历史来慢慢寻找真实答案了。

牛顿晚年为何会精神失常

艾萨克·牛顿是英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一提起他,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苹果落地的故事:1665年,牛顿在家乡林肯郡的一个乡村疗养。有一天,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读书,突然一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引起了牛顿新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这个问题最终促成了一个伟大的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可以说牛顿的一生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一生,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智慧的伟人,却在50〜51岁时突然精神失常,其中的原因当时及此后250多年的时间里,众多的科学家都试图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最终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劳累、用脑过度所致;有人则认为是外界强烈的刺激,引起了他精神的暂时“短路”,还有人提出是汞中毒的结果。

其中认为牛顿是由于劳累和用脑过度而导致精神失常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关于牛顿专心工作的故事,就连小学生也可以随口说出几件来:牛顿请朋友吃饭,他却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得忘了时间,饿极了的朋友只好先吃了一只鸡,骨头放在盘子里。过了好久,牛顿才出来,看到盘中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就又回到实验室工作去了。牛顿工作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因此在1687年他45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为基础,建立了完美的力学理论体系。为做好这项工作,牛顿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专心研究。他很少在夜间两三点钟前睡觉,有时一直要工作到清晨五六点钟。《原理》问世后,他又立即转入了光学的研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使他不到30岁就已经须发皆白了,长期的用脑过度、极端紧张的工作,造成了科学家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最终使他患上了精神失常的疾病。

牛顿像

艾萨克·牛顿是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天文、数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有人认为牛顿精神失常是受外界环境的强烈刺激所致。牛顿18岁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很快就在科学界崭露头角,以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很多前辈的赏识,在科学的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但1677年,他的恩师巴罗和一向爱护他的皇家学会干事巴格相继去世,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悲伤,曾使他的研究工作一度停止。在1689年时,他又被选为英国国会议员,来到灯红酒绿的伦敦后,他已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再待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各种上流社会的交际应酬使得他的经济捉襟见肘,但多方努力都无法摆脱困境,最后,他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剑桥大学。在1691到1692年间,又有两件重大的事情,对他的精神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件是他母亲的去世,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一直精神不振。另外一件是他著作的手稿被烧毁。在他办完母亲的丧事回到剑桥大学后不久的一天早晨,当他从教堂做完祈祷回来,发现燃尽的蜡烛已将他书桌上摆放的有关光学和化学的手稿及其他一些论文都化为灰烬了。《光学》是他一生中仅次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化学》也是他花了近二十年时间辛勤研究的结晶,堪称一部科学巨著。对此,牛顿懊悔不已,几乎一个月昼夜不宁。他不得不重新整理《光学》手稿,至于《化学》他却再没有精力去做了。

 剑桥大学校徽

还有一种较新的看法是,牛顿精神失常是由于汞中毒所致。有两位专门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对牛顿遗留下来的四绺头发进行现代中子活化、中子衍射等先进手段来综合分析。发现牛顿头发中所含的有毒微量元素的浓度是正常人的好几倍,尤其是汞的含量更是高得可怕。许多学者由此断定,牛顿长期待在实验室里,经常接触有毒的金属蒸汽,特别是汞,从而导致中毒精神失常。但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置疑,因为牛顿一生中,只有在50到51岁期间精神失常过,其余都处于正常状态,而且我们也无法断定这四绺头发就是他患病期间的,就头发来推断他精神失常的原因太没有说服力了。其次,人头发的微量元素受外界影响很大,这四绺头发历经250多年,很难保证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现在医学上判定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如手指颤抖、牙齿脱落、四肢无力等症状,牛顿都不曾有过,所以汞中毒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

牛顿的办公桌

桌上摆满了光学和数学仪器,牛顿以他天才的智慧使人类的科学研究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可能是由于用脑过度的缘故,30岁的他就因为神经功能紊乱而患上了精神病。

牛顿一生成绩斐然,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图为各国发行的纪念牛顿的邮票。

时到今日,对于牛顿晚年精神失常的原因,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林肯遗孀患有精神病吗

1875年底,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春田的一条街道上,人们常常能看见一位穿黑衣的老妇人踽踽独行,孤独的背影很让人感觉心酸。过了很久之后,邻居们才知道,这位老妇人是住在附近的爱德华夫人的姐姐,林肯总统的夫人玛丽·林肯。她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她患了精神病,现在由爱德华夫人在照顾她,可是除了过分的沉默之外,林肯夫人没有表现出任何精神病患者的症状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林肯总统的夫人玛丽·林肯像

玛丽·林肯出生在伊利诺伊州春田,当她1861年随着丈夫林肯总统进入首都华盛顿,住进白宫的时候,对她将要面对的一切似乎毫无准备。很快,当林肯总统受到舆论界攻击的时候,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南北双方都不断指责她。北方的报纸说她是具有南方思想倾向的人,南方的报刊则指责她是人民的叛徒。他们还批评她浪费金钱,不断地去商店买东西。对于公众的这些指责,玛丽·林肯总是一笑了之,从不反驳,表现出极大的忍耐性。由于新闻界的恶意宣传,她在整个华盛顿上流社会被孤立起来了。当她举办聚会时,一些民主党人和同情南方的女性都故意不来参加,也不邀请她参加她们个人举行的聚会,甚至在平时也一直与她保持距离。

美国内战期间的慰问团,她们的主要任务便是帮助北方军队洗衣、做饭和制作旗帜等。

对于她的一言一行,社会和新闻界都百般挑剔,不断向她施加压力,只有林肯总统理解她,帮助她解决债务问题,在她遭到攻击时,总是在她的身边安慰她,为她解脱无中生有的诽谤。为了保护她,林肯总统有一次甚至不惜与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翻脸,当时有北方官员指控玛丽是南方的间谍,那个委员会开始就这件事进行调查。这时,林肯出面发表声明说,他家庭成员中没有一个人给敌人传递过情报,调查才被放弃。

图为表现林肯被刺情景的绘画,画面中表现了惊恐的玛丽·林肯。

可是,她的避风港没有永远保护她,1865年4月15日,她的丈夫林肯总统在看戏时遇刺身亡,这对她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是更大、更痛苦的不幸还在后面,1871年她最小的儿子患结核病去世,在那之前,她一共失去了三个儿子,而最疼爱的小儿子的夭折使她彻底变了一个人。行为开始有些不正常,健康状况也逐渐恶化。由于极度悲伤,日夜哭泣,她的脸部开始浮肿,并不得不进行检查治疗。另外,她还时刻担心自己会陷入贫困,有时甚至把5.7万美元的现金装在衣服口袋里,总是害怕丢失。失去丈夫以后,她开始忧心自己的处境,担心坐牢,经常失眠,常常一个人夜间在自己的屋子里徘徊,而且不出门,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黑暗的房间里。不幸的是,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和担心她挥霍财产,他的儿子罗伯特·林肯把她当成精神错乱者对待,甚至雇了个私人侦探整天跟踪她。后来,罗伯特请求有关当局对他的母亲举行“心智健全听证会”,最后,一个陪审团确认她精神错乱,她被送到一家私人疗养院休息了四个月,然后她的妹妹爱德华夫人来接走了她。

在精神错乱审讯期间,玛丽·林肯表现得非常安静,许多证人包括她的女仆在讲述昔日白宫中的谣言以及她自己的奇闻趣事时,她只是安静并仔细地听着,一点意见也不发表,甚至当他的儿子向当局陈述说她是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人时也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最后她若无其事地接受了法院作出的精神错乱的判决,好像提到的玛丽·林肯并不是她一样。

然而,事后有许多事实证明,玛丽·林肯并没有患精神错乱症,她先在伊利诺伊州巴达维亚的一个疗养院休息和进行治疗,四个月后,医生给她作出的结论是:她只是身体虚弱,患了神经官能症,并不是精神病。在搬到妹妹家里后,她还发出了很多信件,希望各方面能够给予她生活上的援助。

1876年举行了第二次精神错乱听证会,结果推翻了前一年听证会的判决,宣布她精神正常。曾经侮辱过她的公众也认为她只是个受到严重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新闻舆论开始转而同情她的处境了。

年老的玛丽·林肯沉默寡言,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被医院认为是精神错乱者。

从此以后,玛丽·林肯一直正常地住在春田,她曾经去过法国和意大利,但是由于摔伤了脊椎骨,她不得不返回美国,在纽约的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就开始到春田过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1882年7月16日她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总之,林肯夫人晚年是患有精神病还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是由于精神上长期受压抑而导致神经有点不正常,历史学家们还是有分歧的。

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之谜

弗洛伊德是后世公认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也被尊为性学的始祖。然而人们对弗洛伊德为何后来要放弃性诱惑论一事非常困惑,此事在当时也闹得沸沸扬扬。

1897年9月,在给弗烈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说:“我想告诉你一个极大的秘密,这几个月来我一直被它所缠绕着,它就是我对我的性诱惑论产生的疑惑。”弗洛伊德不再相信性诱惑论。但他仍旧认为病人讲给他听的故事确有深意。批评家认为,弗洛伊德在他为何放弃性诱惑论上是撒了谎,他说谎的原因更加不可告人,他是为不想让别人发现他放弃性诱惑论的真正的原因而撒谎的。

杰弗里·马森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精神分析家。他在1980年以前,本应该顺理成章地继任国会图书馆弗洛伊德档案馆馆长一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森把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朋友弗烈斯的信件全部看了一遍。弗洛伊德的书信选集,曾在1950年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编辑出版。但通过进一步检查档案,马森发现选集中遗漏了大量信件,马森在进一步查证之后,发现这些遗漏的材料与弗洛伊德的性诱惑论有关。这些信件说明弗洛伊德并没有像后来自己指出的那样坚决而迅速把这一理论抛弃;相反,他一直坚持这一理论有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他希望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有一天能被证明。

弗洛伊德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发现放弃了呢?马森推断,当时因为这一理论,弗洛伊德不但已受到同事的中伤,而且更因为到处泛滥的猥亵的说法而被含蓄地指控。由于弗洛伊德迫切地想得到同事的支持和赞同,所以就宣布不再相信这一理论。马森在他出版于1984年的书中这样写道:“我极不情愿地发现弗洛伊德之所以放弃性诱惑论说是因为缺乏勇气。”

弗洛伊德像

弗洛伊德在给一个病人弗烈斯的信中说,可能身心失调是引起埃克斯坦继续出血的原因,可笑的是,这个诊断荒谬绝顶,是对弗洛伊德性欲望转移和压抑性欲望理论的很明显的模仿。马森认为从这个荒诞可笑的诊断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如何对他的同事曲意迎合,又如何急于把病人的病症归结在幻想上,而不认为是一次医疗事故。弗洛伊德不敢直接与弗烈斯发生冲突,因此,也就不敢对他所谓的鼻子理论进行批驳,更不敢说手术是被他搞糟的。同样,在性诱惑论上他也是如此。他不敢坚持自己的性诱惑论是正确的,不敢说在全国猖獗的令人不悦的猥亵事实是正确的,怕把他与那帮维也纳同事的关系搞僵。

但大多数思想史学者则认为,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的动机不像马森说的那样猥琐和卑鄙。他们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简单的叙述,虽然是对事实的不忠,但却是为了使叙述更为夸张而采纳的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放弃性诱惑论不失为英明之举,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幻想同他们的父母发生性行为的观点,要想得到医学界的认同,非常困难。至少,与猥亵儿童现象猖獗的观点相比,“恋母情结”更加激进一些。因为猥亵儿童现象已经被许多医生证实确实存在,但人们之于“恋母情结”,除了知道它是源于一个希腊神话外,其他便一无所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为何要放弃性诱惑论似乎给人们出了一个难题,他此举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用他的心理学学说来分析他的行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母亲和婴儿 油画

在弗洛伊德看来,即使是幼儿也有性欲,母亲则是他第一个恋爱的对象,也是他第一个发泄爱欲的对象。正是这种理论使弗洛伊德不堪舆论重负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