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长恨水长东

徐迅散文年编:雪原无边 作者:徐迅 著


人生长恨水长东

默默地伫立在张恨水先生书房的废墟上,我突然感觉,他和家乡天柱山的命运太相似了。天柱山本受皇恩沐泽,名噪一时,结果却被冷落千载。先生一生创作一百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发表近三千万字的作品,打破了中国文学史上创作数量的最高纪录。可是在一段时间里,他也被人们冷落了。

有人说他是“鸳鸯蝴蝶派”,他从不敢苟同。不过,“蝴蝶”倒是沾过,那是童年在家乡的时候。他老家黄岭街前就有一条弯弯的亭子河,那时,他那瘦弱的身影就常常出现在河坝埂上,风儿抖动他半新半旧的青衫,飘忽着他抛在蓝天的蝴蝶风筝,也神游着他那一颗少年才子的心……十一岁半,在一位不应科举不为官的私塾先生指导下,他开始在本乡村里读书。家里有些旧书,老屋子空闲的又多,他就专门收拾一间书房,终日闷坐在那里看线装书,或是对着院里的桂花树苦吟。傍晚,他走到村外河堤上转转;然后躺在山边的坟包上,口中念念有词,背诵古文;吃过晚饭,他又钻进老书房,一直看书到深夜。夏天蚊虫多,他要么穿上老布袜,要么用一个大木桶,盛满清水,把双脚泡在里面;天寒时,他就勒紧裤带。他读书,左手捧,右手翻,翻得快,读得快,头与眼睛一上一下很快地点动。母亲怕他成了书呆子,下狠心限制他晚上读书。他为了不拂母意,天刚黑就上床睡觉,等母亲家务拾掇完毕,他又蹑手蹑脚进了书房,亮起豆油灯,读写到鸡鸣。他读过的书,连评语、批注,都做了密密麻麻的圈点。就这样,从《隋唐演义》开始,他攻读了许多古典文学和外国名著,看了大量的章回小说。看了,他竟无师自通地写起了武侠小说,他自己配图,煞有介事地“发表”给姊妹们,听着好玩。然而,他的这种专心致志,也遭到了乡亲们的讥笑,讥讽他是“大先生”“大书箱”“书庸子”。“乡村人实在以为我是一个绝对无用的青年,甚至有人说读书若读得像我一样,不如让孩子看牛。”——后来,他还这样善意地责备家乡人的势利眼。

人过中年,恨水先生曾开过一张“儿时书”的书单,儿时背得滚瓜烂熟的《论语》《孟子》《左传》《千家诗》《古文观止》等,时隔四十年后,他竟能记得百分之二十至四十。他著作等身,倾倒几代读者,自然这一半归于天赋,但更多的还是儿时书房里的苦读。后来,回忆起儿时的书房,他还不厌其烦地说:“……这屋里虽是饱经沧桑,现时还在,家乡人命名为‘老书房’。屋子四面是黄土砖墙,一部分糊着石灰,也多已剥落了,南面是大直格窗户,大部分将纸糊了。把祖父轿子上遗留下来的玻璃,正中嵌上一块,放进亮光。窗外是个小院子,满地青苔,墙上长些隐花植物瓦松,象征着屋子的年岁。而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院子里有一株老桂树,终年院子绿茵茵的,颇足以点缀文思。这屋子共有四五箱书,除了经史、子集各占若干卷,也有些科学书,我拥有一赣州的广漆桌子,每日二十四小时,总有一半时间在窗下坐着。我为什么形容这个黄土屋子如此详细呢?这在我家庭里是有点教育性,直至现在,我的子侄们,对这书房,还有点‘圣地’的感觉,提起老书房,他们就不好意思不念书了。”“也就由于我在这里自修自写,奠定了我毕生的职业基础!”

恨水先生出生于江西,一生漂泊多舛,逗留在家乡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家乡人一谈起他,仍总是津津乐道他的“老书房”,子孙们更是言必称“老书房”。如今,随着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开放,远有日本与东南亚诸国游客,近有邻省县的各界人士,都翘盼参观张恨水故居。美国、日本……海内外还掀起了“张恨水研究热”。他家乡的人民深深地爱戴着这位作家,成立了“张恨水研究筹备会”,并积极筹备拟建“张恨水纪念馆”,计划邀请国内外有志于张恨水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召开学术研讨会。如果先生九泉之下有知,该有“人生长爱情长在”的感叹了吧?

1986年10月18日,安徽潜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