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贺知章

唐诗指津 作者:张志勇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训词释典】

①偶书:随便写的。偶,偶然,随便。

②少小离乡: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品汇》作“家音”。难改:没什么变化。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cuī):疏落。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④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不认识。

⑤笑问:笑着询问。笑,《全唐诗》一作“却”,一作“借”。

⑥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⑦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

【析文赏艺】

这两首诗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八十六岁时辞官回乡之后所作。从诗人三十七岁举进士出门做官,到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近五十个年头了。人生易老,岁月易逝,世事易变,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心中的无限感慨全部赋予诗中。

第一首诗写诗人初还乡的所见所感。第一句言说自己离开家乡的时候还是青壮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现在,再次站到曾经熟悉的土地上时,已经是垂垂老矣。“少小”和“老大”相对,“离乡”和“回”相对,表现出诗人老来还乡的伤情之意。第二句说自己的口音并没有改变,可是毛发却已经稀疏、脱落,这样的自己,故乡还会认识吗?第三、四句紧接着就写到儿童们看见自己果然不认识,还笑嘻嘻地询问诗人从哪里来。孩童们那么小,肯定不会认识离家近五十年的诗人,处于好奇随口问了一句“您是从哪来的呀?”无心的问话听在诗人耳中却犹如霹雳,更加为自己的年老颓衰和不为家乡人所识感到悲伤。全诗在儿童的问话中结束,诗人并没有给出回答,正是没有回答,读者才可以想象一个老人站在村口,面对问话的儿童老泪纵横的情景,“少小离乡老大回”的伤情因此表现得更加绵长,经久不绝。

第二首诗是第一首诗的后续。告别让人伤心不已的孩童们,诗人找到了自己的家。好在亲邻好友仍有人在,通过交谈,了解自己离乡多年,家乡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在感慨离家久归之后,又引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慨叹。诗人又说“离别家乡岁月多”,再次强调自己离家近五十年的事实。“近来人事半消磨”则饱含了诗人浓浓的感情,要说的感慨之话太多,只能用这一句概括了。第三、四句诗人描绘了一下自家门前的景色,出门还能看见镜湖,水波一如从前,可是“惟有”二字又表明从前的其他人事都已经消磨殆尽,看着这旧时湖波,更加感到世事沧桑、人事易变。

两首诗蕴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朴实无华,不事雕琢,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即使没有体会过背井离乡之情的人,在读完这两首诗后,也会被自然地引入到诗境之中。贺知章的这两首诗完美地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且只有发自肺腑的诗才能真正地感动人。

【论世知人】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与包融、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国字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经宰相张说举荐,进入丽正殿修书,官为太常少卿。十三年(725)迁礼部侍郎,又任集贤院学士,充当皇太子侍读,官至工部侍郎。二十六年(738),迁太子宾客,兼任秘书监。天宝三年(744)上疏请求告老还乡,回乡不久后就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除了那些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存诗一卷,《全唐诗》共收贺知章诗一十九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