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版前言 张学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传记

“民国人物传记”丛书: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图文全译本) 作者:(美)傅虹霖 著,王海晨,胥波 译


再版前言 张学良生前唯一肯定的一本传记

傅虹霖写得比较好,她那里头大概百分之八九十说的不错。

——张学良

本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24个春秋。24年来,在大陆再版多次,累计印数已超过23万。除大陆之外,1990年香港利文出版社在香港地区再版发行,1991年台湾时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台湾地区再版发行。一本史传类图书,能够一再再版,这对于著译者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除了再版、印数累计上升之外,还有一种鼓励,本书第一版出版不到三个月,即收到一篇时任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委员、肯尼迪大学亚洲学教授祖炳民先生的书评,他在书评中特意肯定了译者。他说:

译者的翻译态度严谨,措词用字恰当,每句每文均细心推敲,语汇典故均被正确选用,文章流畅,原意无失,全书各处均表现“信、达、雅”三约。

祖炳民,1924年出生于东北吉林,早年留学日本,22岁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学院,后前往美国深造,获得外交政治硕士、政治学博士学位。36岁那年即出任新泽西州西东大学远东学院院长。46岁涉足美国政坛,担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亚太裔顾问委员会主席。我和他接触过两次,并有几次书信往来,他又是著者傅虹霖女士的丈夫,所以他的评价虽高,但笔者总觉得这里有感情因素。

1993年夏,祖炳民应邀访台时,张学良与祖炳民博士(右)在北投复兴路的家中散步。

另一篇书评就不同了,1988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乔还田先生的书评——评《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乔先生是出版行家,就职于人民出版社,现为副总编辑,当时我和他素昧平生。他在书评中这样评价该书:

依我看,和国内以往行世的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显得更有特色,更经得起咀嚼和引人思索。

众所周知,张学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由于他平生行事善独辟蹊径,多出常规,且与孙中山有过交往,与蒋介石联过盟,与周恩来携过手,与墨索里尼的女儿、女婿交过朋友,围剿过共产党,扣押过蒋介石,并由此成为一位囚徒……所以,要真实再现其传奇生涯,确非一件易事。而事实上,多少年来,人们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对张氏的公私生活及功过是非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他是国之功臣;有人说他是断送东北的罪人;有人说他是草莽之辈;还有人说他是一位花花公子。本书的成功之处恰在于,作者对张氏进行了多方位的“透视”,其生动、雅致、富有同情心的描绘,展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荣辱与浮沉,得道与失足,乃至他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情趣爱好、家庭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喜、怒、哀、乐。诚如王海晨在译后记中所言,通过本书,第一次看到了张学良作为一位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完整形象;第一次深刻感觉到为摆脱民族危机而奋争的漫长历程中,一代雄杰的果敢无私及其个人所付出的代价;第一次清楚认识到山河破碎时各类政治家、军事家选择不同道路、采取不同手段的复杂和差异。

乔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撰著过《中国十大亨外传》(湖北人民出版社)、《洋务运动研究叙录》(天津教育出版社)、《国门破毁之始:南京条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毋忘国耻·马关奇耻》(中国华侨出版社)、《丰碑:华夏科技精英谱》(湖北教育出版社)等,在出版界更是蜚声海内外。作为学者,他能掂量出一本书的学术含量;作为编辑,他明了读者的口味。他从编辑的视角出发,道出了该书一版再版的缘由:

善于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捕捉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且在叙述时又不简单化。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本书的文字既不艰涩,又非小说家言,且能随着内容的不同而起伏变化,做到生动流畅。由于作者走笔能与张学良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发生共鸣,读来使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这一点,是国内多数史家所不及的。

乔先生在书评的最后指出了本书的不足之处:“比如对‘杨常事件’的论述似显太单薄。实际上,张学良在1929年1月10日以‘阻挠统一’罪处决东北军总参议杨宇霆、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常荫槐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作者对此似应作更深层次的探究,写得再深入、具体些。”为了便于读者全面了解此书,特将他的书评作为附录收入本书。

大概是因为张学良的名气和乔先生在出版界的知名度,本书出版当年,即在全国第一届优秀图书奖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第二年又获得北方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受到读者、出版部门、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许。

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第一版出版不到三个月,傅虹霖女士来信告知:“书已通过特别渠道送到了张学良本人手里。”2009年,笔者应当代中国出版社的邀请,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存藏张学良口述的整理工作,整理过程中,发现张学良本人对该书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傅虹霖写得比较好,她那里头大概百分之八九十说的不错。”这对著译者来说是没有想到的。

傅虹霖博士应邀访台时,在张学良北投家中留影。

令笔者更没有想到的是,翻遍张学良全部口述,得到张学良本人赞许过的传记类图书仅此一本。2010年下半年,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笔者整理《张学良口述自传》,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笔者收集了自1986年张学良对晚辈谈家事(张友坤先生整理)、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组的采访录音、唐德刚先生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之宇和张之丙姐妹对张学良的采访录音和文本,即哥伦比亚大学存藏的张学良口述(至今未正式出版,笔者参与了整理),张氏帅府博物馆从张氏亲友、台湾友人、张氏部下采集到的全部口述资料(笔者为该馆兼职研究员)、台湾郭冠英先生的《世纪行过》及《张学良侧写》、辽宁电视台为拍摄18集文献纪录片《张学良》而收集的口述录音及文字记录(笔者参与了专家访谈部分)。笔者听完、阅完全部口述录音和文字,发现张学良对访谈者提到的相关记载,时常评价为“胡说八道”、“瞎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唯独对本书赞许有加。

受到张学良本人的赞许、读者的青睐、出版界的嘉奖,无疑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此书初版24年之后能得以再版,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目前的中国出版业与24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印刷文明的出版市场正在经受着数字时代网络大潮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出版界正在经历转制中的阵痛。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大学出版社和编辑葛玉丹决定再版本书,是需要胸怀、胆识和智慧的。所以,我要特别感谢葛玉丹编辑,并敬佩她的执著、勇气及策划能力。

此次再版,对初版进行了修改:(1)对初版行文中的错误进行了修订;(2)对初版中明显的史实错误进行了修正,如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的时间等;(3)对年谱、注释进行了补正;(4)对照片进行了调整。

本书传主张学良已于2001年驾鹤西归,为初版作序的唐德刚先生、校订初版的祖炳民先生、初版责任编辑刘万泉社长,均陆续离开了我们。值此本书再版之际,想起这几位前辈,不免心生感伤。笔者别无回报,只能在再版时以这种方式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海晨

2012年2月26日午夜于温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