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千家诗赏析 作者:徐有富


前言

我写过《诗学原理》,在写作过程中深感诗学知识之贫乏,于是想从头学起。正好退休后有闲暇,便以试写《千家诗赏析》作为从头学诗的方法与切入口。每首诗的赏析文字也就是我所做的作业。

目前所出版的《千家诗》,一般都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些作者介绍、词语注释,有的还有评点。考虑到该书除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外,还可供儿童家长以及其他读者阅读,因此我将重点放在赏析上,便于家长对子女进行辅导,也可供其他读者参考。每首诗的赏析文字,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作者介绍。《孟子·万章章句下》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显然,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与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是非常必要的。如皇甫冉为什么要写《婕妤怨》呢?《新唐书·皇甫冉传》称其“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叹异之”,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以第一名的成绩举进士,授无锡尉。代宗大历初,为河南节度使掌书记,累官至右补阙。诗人虽然文名颇高,但是官职不显,可见他写该诗主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除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特别注意介绍与诗的写作宗旨与写作背景相关的内容,所以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往往都会有作者介绍部分。此外,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并且能很快找到他们的作品,我对《四库全书》《全唐诗》《全宋诗》中所收录的诗人别集与诗歌作品,基本上都做了说明。

如果诗的作者有争议,本书也将加以考辨。如卷三《渡扬子江》的作者一般都说是丁仙芝,我认为应当为孟浩然。这是因为著录此诗最早的版本唐芮挺章选编的《国秀集》卷中作孟浩然,该书同时还收录了丁仙芝的一首诗,可见芮挺章所见此诗确为孟浩然所作。其次,孟浩然在扬州与润州活动过,并且渡过扬子江,还留下了一些相关的诗,如《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扬子津望京口》。特别是第一首诗谈到了他要渡扬子江的原因:“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其内容与此诗完全吻合。第三,诗中所出现的将润州视为边疆的意识,只有像孟浩然这样生长在中原的人才会有,而丁仙芝是润州人,不大可能会有这样的边疆意识,因为唐代润州是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所以丁仙芝在心理上是不会将润州视为边疆的。这样,将这首诗的作者归之为孟浩然就好理解了。

二是诗题校订。诗题是我们赏析诗歌的窗口,不容忽视。《千家诗》是通俗读物,为了适应通俗读物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雕版,编者往往将原来的诗题改得更为简单明了,当然也有误改的。无论误改与否,原有题目对我们正确理解诗歌作品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诗题做了校勘、辨析工作,对某些误改的诗题做了订正。如卷四窦叔向《夏夜宿表兄宅话旧》,《唐音》卷五、《唐诗品汇》卷八六、《石仓历代诗选》卷一一七同,《千家诗》将其删节为《表兄话旧》,这样,很容易将话旧者误会为表兄一个人,实际上应当是表兄弟两个人,所以我们将诗题恢复了原貌。再如卷四《曲江二首》其一、《曲江二首》其二在《千家诗》中“二首”两字都删掉了,在编者看来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两个字是该组诗的标志,而且该组诗只有两首,了解这一点对我们从组诗的角度,以相互联系的观点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诗题中将这两个字补上了。当然,为了保持选本本身的特点,我并未将所有改动过的诗题都恢复原貌,只是在文中作了必要的说明。

三是分析作品。本书主要采用明末清初所兴起的结构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注释、评点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我将依据作品结构的特点,采取逐句、逐联串讲的方式。每一句诗或每一联诗中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我在串讲时将作重点分析。在分析作品时,注意结合词语训诂与文字校勘工作,争取消灭理解作品的所有文字障碍。注释并未取消,而是与作品分析结合起来。有些词语注释附在各句串讲文字之后,以便相互参照。

四是总结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当然,只是注意突出主要之点,而不是面面俱到。譬如指出孟浩然《春晓》的最大特点是写春之声,通过春之声,写春天优美的环境与蓬勃的生机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绪。行文力求做到突出要点,有话则长,话少则短。绝不写内容空泛的赏析文字是我的努力目标。

此外,本书还为《千家诗》编了“作者篇名索引”,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很快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其次,对同一作者不同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几乎都做了介绍,此索引为我们参考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及其写作背景提供了方便。该索引还为统计分析工作创造了条件,譬如能从中看出一些诗人的写作特点,如孟浩然,共收了六首诗,其中三首五绝、三首五律,表明他特别擅长写五言诗。苏轼,共收了六首诗,全为七绝,说明苏轼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他的七绝也特别受欢迎。从索引中还能看出诗人的影响以及《千家诗》的编纂体例与宗旨。如杜甫收诗二十五首,李白收诗九首,说明他们是影响最大的诗人。杜甫所收作品比李白多了许多,这与《千家诗》的编纂体例有关,因为《千家诗》只收近体诗,杜甫五律收了十一首,七律收了十一首,说明杜甫代表了律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李白则特别擅长写古体诗。当然也能利用该索引说明其他问题,如《千家诗》中选了不少理学家的诗,这一方面说明宋代以后理学盛行,另一方面也说明理学家的不少诗都写得通俗易懂。

为便于读者由浅入深地阅读,本书还对原有卷次作了调整,卷一收唐人五绝三十九首;卷二收唐宋七绝九十四首;卷三收唐人五律四十五首;卷四收唐宋七律四十八首(其中有两首为明人作品),共计二百二十六首,多为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也有无名氏的杰作。所写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写田园风光、山水景物的;有写蚕妇田家、宫怨室思的;有写隐者侠客、高僧妓女的;有写乡愁旅怀、吊古伤今的;有题画咏史、咏物言志的;有侍宴应制、歌功颂德的;有赠友送别、伤今感旧的;有独自题壁、相互酬唱的。这些诗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面貌与社会状况颇有认识价值。此外,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山水情、故乡情、爱国情以及哲理睿思,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该书至今依然是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熟读背诵这些诗篇将会终身受益。

现存最早以《千家诗》命名的选本,当为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1187-1269)所编《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尚存有该书的元刻本与明抄本。常见版本有清刻《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与《宛委别藏》本。该书二十二卷,分时令、节候、天文、地理、禽兽、昆虫等十四门,共收录一千二百八十多首诗,均为七绝、七律、五绝、五律。但是也有人对这部书的编者为刘克庄提出了质疑,如清人宗廷辅在《重编千家诗读本》卷末题跋中指出该书有改变题目、弄错作者、删律诗为绝句等缺点,于是怀疑“临安、建阳无知书贾假其盛名,缘以射利故至是欤”。他的这个观点也常被后人用来说事。

不过,这只是一个假设,还不足以否定刘克庄对该书的著作权。这是因为刘克庄有编纂该书的动机与可能性,在《后村集》卷二十四中还保留着刘克庄写的《唐人五七言绝句选序》《本朝五七言绝句选序》《中兴五七言绝句选序》。刘克庄在第一篇序中说:“余家童子初入塾,始选五七言绝句各百首口授之。切情诣理之作,匹士寒女不弃也,否则巨人作家不录也,惟李杜当别论。”这表明刘克庄确实选编过不少唐宋诗绝句方面的童蒙读物,在此基础上再编一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也在情理之中。再说该书一共选了刘克庄本人诗作八十多首,如果编纂者是别人,恐无此必要,也无此兴趣。还有宗廷辅所提出的那几个缺点,是诗歌选本的通病。刘克庄受编纂体例的限制,选了将近一千三百首诗,出现一些讹误也属常见现象。此外,宗廷辅所谓的“无知书贾”是没有水平编出这部选本来的,而且该书并没有畅销起来。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性质是启蒙教材,所选作品为切情诣理之作,形式短小。但是该书作为童蒙读物来说数量太多,不便学习,也不便流传。以《千家诗》为题,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唐宋近体诗童蒙读物,为宋末元初的谢枋得(1226-1289)所编。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除教授建宁府。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南下,谢枋得被任命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今江西上饶)。他在保卫信州的战斗中,终因孤军无援而兵败城陷,他的家人全部被元兵杀害,只有他孤身一人隐姓埋名,逃入建宁唐石山中。据《宋史·谢枋得传》介绍:“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子弟论学。天下既定,遂居闽中。”由于教学需要,谢枋得又长期生活在宋元时期的出版中心建宁府,所以由他出面编一本唐宋近体诗童蒙教材也合情合理。认为《千家诗》是谢枋得所编还有个铁证,就是《全宋诗》中只收录王淇两首诗,作者小传称王淇“字菉猗。与谢枋得有交,谢尝代其女作《荐父青词》(《叠山集》卷十二)”。而王淇的这两首诗恰恰都录自《千家诗》。若不是谢枋得编《千家诗》,王淇的这两首诗也就湮没无闻了。谢枋得编的《千家诗》与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显然有渊源关系,一是都用了《千家诗》这一名称;二是所选均为唐宋近体诗,所选篇目重复颇多;三是编排方法上谢书与刘书的时令门大致相同。所以清翟灏《通俗编》指出:“今村塾所诵《千家诗》者,上集七言绝八十余首,下集七言律四十余首,大半在后村选中,盖据其本增删之耳。”

正如翟灏所说,谢枋得编的《千家诗》只收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如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刻本《四体千家诗》《新镌千家诗白文》还保留着这种体例。《千家诗》中所收谢枋得诗三首全为七绝,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卷端署“宋名贤谢叠山注”。该书标明二卷,实际上只有七律一卷,所缺显然为七绝一卷。谢编《千家诗》在明代已经成了最重要的启蒙教材之一,如明刘若愚《内板经书纪略》著录有“《千家诗》一本,四十四叶”。明吕毖《明宫史》卷二《内书堂读书》云:“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至书堂之日,每给《内令》一册,《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之类,次第给之。”可见明代宫廷已用《千家诗》作为启蒙教材。正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影印明解增和千家诗注说明》所述:“这部《千家诗》系明代内府彩绘插图本,是专供太子或小皇帝使用的,它表明《千家诗》不仅是宋元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甚广的通俗读物,也是皇家课业的基本教材。”

现在广为流传的四卷本启蒙读物《千家诗》是清初启蒙教育家王相编辑整理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四《尺牍嘤鸣集》十二卷提要称是书为“国朝王相编。相字晋升,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是书成于康熙己丑(1709)”。康熙己丑年乃康熙四十八年,前面的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两者相加,共计六十六年,所以说王相是清初人还是恰当的,现在广为流传的《千家诗》也是在清初编定的。他编注的《千家诗》的清刻本明显分为两个部分,如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南京天禄阁书坊刻的《千家诗》,第一部分题为《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卷端题“信州谢枋得叠山选;琅琊王相晋升注”。卷上为七绝,卷下为七律。卷末有按语云:“叠山选本皆唐宋诗,末二首明诗不知何年赘入,童蒙久诵,姑并存之。”可见这一部分基本上保持了《千家诗》的原貌,王相只做了注释工作。第二部分题为《新镌五言千家诗笺注》,卷端题“琅琊王相晋升选注;莆阳郑汉濯之校梓”。卷上为五绝,卷下为五律。可见这一部分由王相选编,他还做了注释工作。

客观地说,谢枋得所编七言《千家诗》问题要多一些。首先,他所据以参考的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如前所说,就存在不少问题,谢枋得在做注释时也难免以讹传讹。其次,谢枋得编的七言《千家诗》在长期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篇目增减、文字差异、作者混淆等现象。这一部分经过王相注释后,虽然还保留了不少问题,但是篇目则固定了下来。而王相编注的五言《千家诗》部分,问题则少得多。王相为《千家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定本,他在《千家诗》编纂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该书在清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如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序中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与其他启蒙读物相比,《千家诗》具有内容丰富、感情饱满、形象生动、节奏鲜明等特点,所以深受欢迎。《千家诗》的影响还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利用《千家诗》来制作酒令、灯谜等。时至今日,该书仍可用作启蒙读物,对于提高读者的诗歌修养也是大有帮助的。本书以清天禄阁书坊所刻《新镌五言千家诗笺注》《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为底本,校以相关别集、总集等,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一步,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殷切地期待着批评指正。

徐有富 2018年4月于问津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