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国文学在海外]主持人语

文学研究(第1卷·2) 作者:徐兴无,王彬彬 编


[民国文学在海外]主持人语

丁帆

当民国文学成为20世纪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时,如何解读它的方方面面,从时间与空间的经度和纬度上逐步厘清民国文学不为人们所觉察的历史细节,便成为许多学人关注与发掘的学术矿藏。福建省社科院是中国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镇,本期刊出了该院文学所的几位学者从发生学的角度阐释民国文学在海外的种种状况,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梳理和分析,无疑为我们研究民国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肖成的《海峡两岸跨域互动共生的民国文学——以1920—1930年代台湾·东京·大陆左翼文学为例》为民国文学在台湾的发生提供了殷实的佐证,她的文风犀利,逻辑严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林秀琴的《“民国文学”的历史叙述:开放与封闭》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地阐述了“民国文学”研究的利弊:一方面,它“是新世纪以来对现代文学历史叙述的反思与重新建构的尝试,在一种文化研究与新历史主义的视野下,它试图建立一种以社会政治体制环境为主要参照系、突显文学生产所置身的社会空间的历史叙述框架,从而提供了现代文学研究与历史叙述的开放视野”;另一方面,“这种历史叙述内部的矛盾与现实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阐释的有效性。如何定位‘民国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及现代性的关系,这些问题对‘民国文学’及其历史叙述提出了重要的考验”,可谓中肯客观。

陈舒劼的《民国叙事、民国认同与民国文学史构建:以台湾当代小说叙事为讨论对象》一文“就是以1949年之后的台湾当代小说叙事”为对象,“讨论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民国叙事与民国认同表述、民国认同在台湾当代小说中的位置与作用、台湾当代小说表现民国认同的方式、民国认同叙事与台湾当代认同生产的关联等内容”,表明“文学认同叙事与民国史观相互影响与生产的深层结构性,从文学认同与文学史构建的角度呼应文学史的民国断代与民国整体构架的观点”。这种从台湾1949年以后小说创作的内部规律来探讨“民国认同”的视角,无疑是为“民国文学”1949年后在台湾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伟的《民国海洋文学史述略》却是从另一个罕见的角度来重新绘制民国文学历史的版图:“‘民国’与‘海洋’视域既可使大量被湮没的文学景观浮出水面,又有助于重绘这一阶段的文学地图。”

毋庸置疑,“民国文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以为,这个话题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政治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又是超越政治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