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古代歌谣

中国诗歌发展史(套装3册) 作者:张国伟


第二章 古代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但是《诗经》里的诗,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诗。最早的诗应该产生在文字诞生之前,是先民的口头创作。因为当时还没文字,无法记录下来,只能由口头传播,日长月久之后,有的就湮没无闻,有的则在传唱过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真正最早产生的诗,早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在今天很难想象出其真面目来。

《诗经》中最早的诗产生在西周初年,而这些诗已不是粗糙的民谣可比,诗的起源应该比这早得多,西周以前(前1046年以前)才是中国诗的起源时期。因此,中国诗的源头应该到《诗经》以外去寻找。在《诗经》以外的先秦古籍中,零零碎碎地记载了一些古代歌谣,其中有一些诗明显早于《诗经》。虽然这些歌谣在记录下来时,不免被加工整理过,但比起《诗经》里的诗来,仍然显得更古朴、更原始,也就是说更接近诗的源头。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古代歌谣,可惜大多属于后人伪托。例如在《古诗源》中,被沈德潜称为“肇开诗声”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歌见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据说在尧帝时,一个80岁的老人唱此歌。但是皇甫谧是晋代人,距离传说中的尧帝有两千年以上,他怎么能听到这位80岁老人那时唱的歌?而且这首歌中表现出来的“凿井”、“耕田”是农耕社会的经济生活,这与“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思想,都不可能产生于以狩猎为主的没有帝王的原始社会,因此这首诗绝不是“肇开诗声”之作。

《周易》是一部较早的作品,虽非一时一人之作,但最早的可溯源到殷周之际。在《易传》中,有不少实为当时的歌谣,例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显然,这原是一首情诗。再如:“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是写夫妻共同劳动。再如:“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是写一个人进退维谷,手足无措,唯知伤心哭泣。又如:“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说一个人处事要有忧患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以看到,《周易》中那些歌谣,涉及范围很广,有劳动的内容,但大多与劳动关系不大。

《礼记》虽是西汉人编定,但多数采自先秦旧籍,因此可视为较古老的书,其中有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古人祈求平安、祈求丰年的祝祷辞。《史记》中引用的《麦秀歌》,假托箕子所作,涂上一层政治色彩,但这明显是一首情诗,是少女失恋时唱的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已采用兴的手法,其产生年代不会比《诗经》更早。倒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显得更古朴一些:“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分明是一首二言诗,应早于四言诗。

总之,在《诗经》以前,应该还有更古朴更原始的诗,这才是中国诗的源头。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在钟鼎文、甲骨文中,我们也许会发现更古老的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