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组(3首) 罗良功&Eliza Richards

栖居于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读本(英汉对照) 作者:(美)艾米莉·狄金森


第一组(3首) 罗良功&Eliza Richards

F59 Could live-did live-可能活着-确实活过-

Could live-did live-

Could die-did die-

Could smile upon the whole

Through faith in one he met not,

To introduce his soul.

Could go from scene familiar

To an untraversed spot-

Could contemplate the journey

With unpuzzled heart-

Such trust had one among us,

Among us not today-

We who saw the launching

Never sailed the Bay!

可能活着-确实活过-

可能会死-确实死了-

可能正向全体微微一笑

凭着他对未相逢者的信念,

引荐自己的灵魂。

可能正从熟悉的地方

去往未曾涉足的风景-

可能正用澄明的心

冥想着那段旅程-

有如此信念的人曾在我们中间,

如今却已不在我们身边-

我们曾看见船已启航

自己还没有驶离港湾!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59年初。现存一份手稿,收入诗人亲手抄写并用针线手工缝制的诗稿册第二册,以下简称“诗笺”(Fascicle 2)。狄金森手稿(如图,上半页),第一行和第二行的did,以及第十一行的not,手稿上留有下横线,以示强调,这里采用斜体。

② did:中译本增加了“确实”一词,以示强调之意。

③ one he met not:从语境上看,这里的one暗指上帝,而第三节第一行中的one明显用以指涉诗歌言说者所熟悉的某个人或普通人。值得注意的是,暗指上帝的one没有大写,或许是诗人有意与指涉“我们”所熟悉的普通人进行混淆,从而将“我们”对所熟悉的“普通人”的推测与他对“未相逢者”的坚信之间对照起来。

④ launch:借用交通工具启动/出发的本义,喻指肉身死去之后灵魂之旅的开启。

⑤ Bay:译作“港湾”,原文采用首字母大写形式,这里采用加粗字体,喻指肉身所系之处,“驶离港湾”即指抛弃肉身。

【解读】

这首诗隐含着一种对比,即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对比。诗中给出了一个确定的事实,“我们中的某一位”对上帝的坚信,同时通过在第一、第二节中反复使用“可能”(could),反映了作为言说者的“我们”对坚信上帝的“他”能否平静、从容地从肉身死亡走向永生的将信将疑。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在信仰问题上的思考与徘徊。诗的最后两行“我们曾看见船已启航/自己还没有驶离港湾!”暗示诗歌的言说者并没有追随“他”的榜样,并不持有“他”那样坚定的信仰,由此反映出诗人在宗教信仰上的彷徨与怀疑,这正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诗人通过有意省略句子中指向“我们中某一位”的主语,并以one来指代他,弱化了“信仰坚定者”的存在,凸显了“我们”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中期新英格兰地区的宗教信仰开始松动衰落。

(翻译、注释和解读:罗良功;参考Eliza Richards意见)

F348 I would not paint-a picture-我不愿画-一幅画-

I would not paint-a picture-

I'd rather be the One

Its bright impossibility

To dwell-delicious-on-

And wonder how the fngers feel

Whose rare-celestial-stir-

Evokes so sweet a torment-

Such sumptuous-Despair-

I would not talk,like Cornets-

I'd rather be the One

Raised softly to the Ceilings-

And out,and easy on-

Through Villages of Ether-

Myself endued Balloon

By but a lip of Metal-

The pier to my Pontoon-

Nor would I be a Poet-

It's fner - own the Ear -

Enamored-impotent-content-

The License to revere,

A privilege so awful

What would the Dower be,

Had I the Art to stun myself

With Bolts-of Melody!

3 bright] fair

7 Evokes] provokes

11 the Ceilings] Horizons

12 out,] by-

14 endued] upborne·upheld·sustained

21 privilege] luxury

我不愿画-一幅画-

我更愿成为那一个

可以-悠然-栖居于

它那光明的乌有之乡-

可以想象指尖的感觉

手指轻盈-空灵的-荡漾

激起如此甜蜜的忧伤-

如此奢华的-绝望-

我不愿像短号一样说话-

我更愿成为那一个

被轻轻地激发,响彻屋顶-

再溢出,飘荡开去-

穿过天穹的村庄

我成了丰满的气球

经由那金属唇片-

我平底船的码头-

我也不愿做诗人-

拥有耳朵-更好-

沉醉-无为-满足-

那令人敬畏的特权-

何等傲人的殊荣

那嫁妆将会怎样

假如我能让自己震颤

凭旋律的-闪电!

3光明]美好

7激起]唤起

11屋顶]地平线

12溢出,]经过-

14丰满的]托起的·撑起的·持续的

21殊荣]享受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2年夏天。现存一份手稿(两页,如图),收入“诗笺”(Fascicle 17)。诗人在手稿上留下了多个小加号(+),表示这里不确定,诗人在诗歌的结尾处(第二页下端)留下了若干替换词。比如第三行的bright可以替换为fair;第十四行的endued,可以替换为upborne·upreld·sustained。下同。

② 全诗有17个词使用了首字母大写形式,中译本以加粗字对应。

③ Dower有多重意义。根据狄金森使用的1844年版《韦伯斯特词典》,dower一词指:A.丈夫去世后留给妻子生前享用的一部分田产或房屋;B.女子出嫁时带入夫家的财物;C.丈夫赠予妻子的礼物;D.禀赋,天赋。尽管该词在诗中可以理解为“天赋”,但不是首要的联想意义。在狄金森生活的19世纪,这一词汇与婚姻相关的联想意义非常强烈。事实上,狄金森在诗歌中常常基于19世纪的文化实践进行含蓄的诗学表达,主张女性艺术家应该自我发明,用不同于男性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自我表达。因而,该词在诗中具有强烈的性别暗示,揭示了全诗言说者的女性身份。(关于Dower一词的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解读】

在这首诗中,诗人做出了一系列选择:不愿意做画家、不愿意当“短号”,而愿意成为摆脱物质束缚、自在自为的“那一个”;也不愿意做无冕之王的“诗人”,而是满足于用“耳朵”去倾听自己的艺术,不为世俗和外界所左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以自我和自在为核心的自由精神。同时,这首诗也堪称狄金森的一篇诗学宣言,表达了狄金森创造女性艺术的诗学追求。最后一节“嫁妆”一词暗示了言说者的女性身份:一个艺术家“嫁给”了自己,她既是“旋律的闪电”的创造者,也是接受者,可能以此“让自己狂迷”。这与诗的前两节中言说者声称“我”不愿意成为画家或音乐家(号手)的话语立场一致,因为在诗人所生活的时代,极少有女性画家被视为“伟大”,而音乐家(尤其是短号手)都是男性。在这一意义上,这首诗艺术地宣示了狄金森的女性诗学观。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在艺术体验和表达中诗人的直觉和感觉的中心地位,呼应了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超验主义哲学:“我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我是虚空;我无所不见。”(《自然》第一章: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ball;I am nothing;I see all.)(小组讨论,详见[通信摘录]。)

(翻译、注释和解读:罗良功;参考Eliza Richards意见)

F1163A A Spider sewed at Night蜘蛛在夜晚织布忙

A S p i d e r s e w e d a t N i g h t

Without a Light

Upon an arc of White-

If Ruff it was of Dame

Or Shroud of Gnome

Himself himself inform-

Of Immortality

His strategy

Was Physiognomy-

蜘蛛在夜晚织布忙

在白色的弧面上

没有灯光-

那是王后的华服

还是姝仙的寿衣

他自己能告诉自己-

要说永垂千古

他的策略

就是面相仙术-

【注释】

① 大约作于1869年。现存两个版本,文本一致,一份(A版)是诗人亲笔手稿(铅笔,两页),寄给嫂子苏珊,手稿上有“Sue-”的字样和诗人的签名“Emily”;另一份(B版)由诗人寄给两个表妹露易丝(Louis)和弗朗西斯·诺克罗斯(Frances Norcross),原稿丢失,只留下表妹的两份抄写本。这一类零散的手稿,通常被称作“散页”(Loose poem)。

② 全诗有10个词使用了首字母大写形式,中译本以加粗字对应。

③ 第二至三行分别为第一行中的动词“织布”提供条件、地点状语,在译文中对这两行顺序进行对换,以保证“织布”的地点状语不被误解为“没有灯光”的地点状语。

④ Ruff:本指旧时衣服上用于装饰的褶裥领,19世纪以前特别流行于贵族服饰。此处译为“华服”而不是“褶裥领”主要是出于读者认知和诗行节奏的双重考虑。

⑤ Gnome:在19世纪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常指“花园守护神”、“冥界小精灵”,为了简洁且与最后一行中的“面相仙术”(Physiognomy)形成嵌合,故此处译为“姝仙”。

⑥ Physiognomy:本义为“面貌”、“面相术”,在狄金森其他诗作中也常常出现,该词在原诗中与前文的Gnome构成包含关系,故此处刻意译为“面相仙术”,使“仙术”与“姝仙”形成声音上的契合,从而使后者嵌入“面相仙术”之中。

【解读】

该诗第一节勾画出一个在黑暗和孤寂中劳碌的蜘蛛形象,白色的弧面正是蜘蛛织出的网。第二节则追问辛苦为何?是为“王后的华服”所暗示的人生繁华,还是“姝仙的寿衣”所喻指的寂灭虚空?第三节首先暗示蜘蛛劳碌的目的是追求不朽,而其不朽之术在于Physiognomy(面貌、面相仙术)。从表面上看,“面相”或“面相术”不可能成就不朽,实际上诗人将上文Gnome与Physiognomy两词在拼写形式上建构出一个包容关系,大有深意。诗人生活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民间传说中女性死后化为“冥界小精灵”,即为Gnome,诗人也偶尔用于自称;Physiognomy则常被诗人在不同的诗中用以暗指神的面容。通过将Gnome整体融入神的“面貌”之中,诗人巧妙地隐喻了“个体外射于整体”“小我融入大我”之意,这正是不朽之策的精要。因此,第一节中的孤寂劳碌正是实现不朽的过程。蜘蛛织网是诗人的自画像,以不同的侧面出现在她的若干诗作(比如F513和F1373);此诗点明“不朽”,喻示诗人以诗歌艺术追求不朽之意。

(翻译、注释和解读:罗良功;参考Eliza Richards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