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丝绸战争

水无穷处 作者:高鸿 著


第一章 丝绸战争

“百年世博一丝牵。”多年以后,这一殊荣成为上海申博的一大亮点,它将中国与世博的渊源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60年,并且在以后的圣路易斯、都灵、巴拿马、费城世博会及国内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上,辑里湖丝屡屡获奖。

一、天朝的自负

日头懒洋洋地挂在天上,乾清宫的屋檐上白皑皑一片,闪着熠熠的光。这是隆冬的上午,军机大臣曹振镛正在向道光皇帝跪奏军国大事。他声音沙哑,语速缓慢,然而一板一眼,条理清晰。开始时,道光皇帝尚能全神贯注,不知不觉便有些走神,目光在大殿里幽幽地巡索。大臣们纷纷把头埋下,不敢与他对视。皇帝的目光有些冷峻,锥子似的令人不安。他节俭成嗜,除了取消每年全国各地的进贡,大量压缩后宫开支,还不允许臣子们过奢华的日子。甚至,道光皇帝带头穿上了带有补丁的衣裳。上行下效,朝廷里放眼望去全是褪色的旧衣,并以补丁为荣。市上一件旧衣的价格是新衣的几倍!看着大臣们衣不重彩,道光皇帝很满意,清瘦的脸上绽开一丝笑意。突然,他发现曹振镛的双膝上打的掌子(补丁)很漂亮,不觉脱口问道:“曹爱卿,这一对掌子打下来,要多少银两?”曹振镛正在汇报工作,见皇帝盯着自己的双膝,忙答道:“启禀皇上,是三两纹银。”他有意往高说了一些,即便这样,道光听后还是火冒三丈,军机大臣的汇报也不听了,立唤内务大臣奕纪前来问话:“为何曹爱卿打一对掌子只要三两白银,朕的却要一千两!?”奕纪何许人也?他是乾隆帝的曾孙。此人口蜜腹剑,阳奉阴违,欺道光帝平庸无能,大加忽悠,肆意妄为。见皇上节俭成癖,断其财路,奕纪甚为不满,于是便在采购上下功夫,一斤猪肉动辄几十两银子,弄得道光皇帝后来干脆只吃素菜,不吃荤食,就这样每餐也要花到六七十两银子。皇帝吃一个鸡蛋,内务府要报账五两银子。而按市场价,五两银子买的鸡蛋够一个人吃一年了!道光皇帝甚为郁闷,一天和曹振镛谈起吃鸡蛋的事情,曹大学士告诉皇上自己每天早晨都要吃四个汆水鸡蛋。道光听后吓了一跳:“一个鸡蛋要五两银子,你一次吃四个鸡蛋,岂不是每天要花二十两银子?!”曹振镛怕得罪内务府,连忙解释:“臣吃的鸡蛋,都是臣家中母鸡下的。”道光皇帝听后笑道:“有这样便宜事,养几只母鸡,就可以吃不花钱的鸡蛋了。”当即就让内务府去买老母鸡,以便自己在宫中养起来下蛋。结果内务府买的母鸡报价也高得吓人——一只母鸡要二十两银子。但在道光皇帝看来,总比吃鸡蛋便宜一些啊。

奕纪见皇上盛怒,振振有词:“启禀吾皇,您那御服上的补丁是运往湖州补的,用的是辑里丝,乃湖绸中的极品,天朝的皇袍自圣祖康熙爷开始用的都是这种材料,其他地方的蚕丝无法替代。人家工艺好,所以价钱就贵,光是那辑里丝就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八大特点,织就的服饰穿着光鲜、舒适、透气。就拿您身上的这件龙袍说吧,用的都是金丝银线孔雀毛,其中金线的提取就十分麻烦,要经过三万多次人工捶打,把金块制成金箔,再将金箔粘在特殊的纸张上压紧抛光,裁成条状,剥出金线,然后和蚕丝相互缠绕,最后才捻搓成金丝线,可谓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啊。这御服破了就更加麻烦,为了对上花纹,人家剪了几百匹辑里丝才对上,几十人忙活大半月,就是为了这么一块补丁!——圣上您看,那补丁补得天衣无缝,能不贵嘛!曹振镛那种补丁呀,在大街上花三文钱就能补好,他被人宰了都不知道呢!”道光皇帝听得云里雾里,怔怔地坐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满朝大臣都知道奕纪在忽悠皇上,可是没一人愿得罪他。曹振镛当然也不例外,他无暇替自己分辩,接着汇报工作。

道光皇帝懒得听曹振镛的长篇大论,兀自掀起龙袍查看裤子上的补丁。这补丁还真是补得天衣无缝啊,如果不说,外人根本看不出是补过的呢!看来那来自浙江的辑里丝真是名不虚传哪,只是太贵了。他突然想起了与英国的丝绸贸易。这些绸料在国内尚可接受,到英国就成奢侈品了,价格贵得令人咋舌!怪不得英吉利一再派大使前来要求开通口岸,自由贸易。

当时的中英贸易,以中国出售茶叶、瓷器和丝绸为主,而英国出产的羊毛、呢绒等商品,由于未能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加上清廷完全瞧不上英国那点东西,认为根本不必与他们做生意,使得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18世纪开始,英国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与中国的所有贸易均需以银两折算,所以,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进口的货物要抽20%的高税率,使对方大为不满,屡次前来要求通商,清廷自恃地大物博,对英夷嗤之以鼻。道光皇帝清楚地记得那一年阿美士德来到北京见嘉庆皇帝,要求通商。嘉庆皇帝拒绝了英国的要求,并要求英国使者行下跪之礼。英国使者拒绝下跪,被嘉庆皇帝赶出了中国,并给英王写了封信,信中的大意是这样的:

英吉利远在万里之遥,你们倾慕我天朝,特意派遣使节前来进贡,朕体谅你们的真诚,表示赞赏肯定。至于国王文表里恳请派一名本国人在我天朝居住,照顾管理你国买卖这件事,与天朝制度礼规不相符合,断然不行。我天朝地大物博,管辖的土地非常辽阔,资源丰富,前来进贡的国家更是不少,那些所谓的奇珍异宝,朕并不太看重。天朝恩德威传四方,种种贵重物品,海陆叠加,无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们互通有无。朕体恤万国,你们远涉重洋而来,太辛苦了,今后就不用再来上贡了,这份孝心朕知道了……

奈何英国对嘉庆皇帝的这番“苦口婆心”置若罔闻,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遣使者前来,要求通贸,并且提出用英镑来结算。道光皇帝疑惑地问:英镑是啥东西?是铜,是金,还是白银?英国大臣回答:既不是铜,也不是金,不是银,是纸票子。道光皇帝很快就意识到,所谓的英镑就类似于当时大清的银票,于是又问英国大臣:你们印刷多少纸票子是否会经过我们大清同意?英方答复:那是英国的主权,不得侵犯,印多少,是英国的事。道光皇帝听后哈哈一笑:你这不是明摆着玩人吗?你把擦屁股的纸印成票子换走我们贵重的瓷器和丝绸,那不是拿我们当傻子吗?英国大臣说英镑与白银可以随便兑换,是流通货币。大清留着英镑就像留着白银一样,可以用英镑到任何国家购买黄金白银和任何东西。道光皇帝又说道:可等我们储存了足够多的你们的纸票子后,你们再随便加印,那我们还能买那么多东西吗?英国人反复强调国家信用的重要性,坚称不会随便加印。而清政府也坚持要求英国用白银清算。英国不肯善罢甘休,说白银比纸票子重,运输不方便。一番吵吵闹闹后,清政府还是不认英镑这种纸票子,于是,打算讨巧的英国人只能被迫继续用白银付账。

其实,在鸦片战争开始前,道光皇帝对英国的情况一概不知,只知道离中国很远,跋山涉水要走几个月。有一次,几个英国商人因走私鸦片被捕,道光皇帝下令严加审讯,他最想知道的问题是:英国到底有多大?距离中国有多远?在什么地方?最后竟意外地获悉:英国国王居然是个女的!他开怀大笑,更加坚信这个遥远的小国不足为患,不足与谋了!

这个女王便是维多利亚。她18岁登基。鸦片战争前夕,年仅20岁。

道光很是诧异,于是又提出几个问题:该女主年甫二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君?整个国家女子掌权,臣子们能听令吗?女王如此年轻,是否婚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

一番天马行空的思绪,道光皇帝发现曹振镛还跪在地上,于是关切地问道:“曹爱卿,你的汇报到哪里了?”

二、女王的盛典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倒影映在泰晤士河中,水光潋滟,一群天鹅悠然自得地浮在上面,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1836年的初夏,情窦初开的维多利亚与比她小三个月的阿尔伯特王子徜徉在夕阳的余晖里。一阵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吹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人都是17岁,青春年少,但性格迥异。维多利亚当时是被母亲管束得很紧的公主,来自一个以无教养和爱吵架作风著称的汉诺威王朝。她继承了家族的特点:顽固、不忍耐,非常有主见。阿尔伯特则是美德、才学与自律的楷模,聪慧,优雅,从容,在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受过良好的教育。说实话,她喜欢阿尔伯特王子,但却没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仅仅是把他当成了弟弟。谈到结婚,维多利亚便觉得恐惧,理由是非常讨厌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她还想再做几年随性的公主,不想就此与自由浪漫的少女时代告别。

一年后,集美貌与高贵于一身的维多利亚继位英国女王,并于1838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加冕典礼。女王头戴英国王冠,右手执象征国王统治权威的权杖,左手捧着王位球,端庄富丽,神采奕奕。她身上的那件奢侈而华丽的白色礼服和长袍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礼服选用来自中国浙江湖州的辑里丝,湖丝如肌肤般光滑细腻,含蓄内敛,弥漫着一种典雅高尚的贵族气质,令在场的所有嘉宾黯然失色。阳光从威斯敏斯特教堂高高的窗户泻了进来,盛装的维多利亚女王显得冰清玉洁,仪态万方。

很少有人知道这套华贵的礼服和长袍是阿尔伯特王子花重金定制的。为了准备盛典的礼服,他在一年前便派使者专程前往中国的湖州,找到一个叫辑里村的地方。在女王登基典礼上,阿尔伯特当然想让维多利亚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阿尔伯特知道,在中国,辑里湖丝是皇家御用丝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誉,它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知道维多利亚非常喜欢甚至痴迷中国的丝绸,她的睡衣用的便是这种柔柔的面料。维多利亚说丝绸是纺织品里的“贵族”,天生丽质,无须施抹粉黛便可耀眼一方。他们都晓得中国丝绸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举世公认的高贵服饰材料。王室里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公元前1世纪,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恺撒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众人一打听,原来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从此,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地成了华丽的代名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奢侈的服装,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作“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令维多利亚困惑的是,中国距离欧洲有万里之遥,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两千多年前的交通又十分落后,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到罗马去的呢?博学多才的阿尔伯特王子告诉她: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中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有人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维多利亚对阿尔伯特王子定制的礼服和长袍充满了期待,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套衣服会如此惊艳!他知道王子为了这套礼服费尽心思,衣服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完美无瑕,令她心花怒放,爱不释手。

眼前的王子比两年前更加英俊挺拔,一头金发波浪般翻卷,湛蓝的双眸深邃迷人,风度翩翩……维多利亚突然想起两年前的那段美妙时光,他们在一起骑马,一起划船,一起弹琴,一起作画,一起徜徉在泰晤士河畔的夕阳里数天鹅,晚上坐在草坪上数星星。那时候,她的确只是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表弟,陪他一起玩耍。而如今的阿尔伯特身材更加高大匀称,嘴边细细的唇须又给他添加了几分稳重与成熟,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女王怦然心动,没想到少女时代用心筑起的堡垒竟如此脆弱,在一刹那间便轰然坍塌。这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依靠的男人,他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潇洒倜傥……女王几乎是在一瞬间作出了决定:她要做一个好女王,更要做一个好妻子!她告诉梅尔本勋爵:“我已极大地改变了对结婚的看法,我已经决定和阿尔伯特结婚了。”第二天上午,维多利亚单独召见了阿尔伯特。这个时候,少女的深情已战胜了女王的矜持,她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对他说: “假如你能满足我的愿望(和我结婚),我将无比幸福。”

阿尔伯特紧紧地拥抱了女王。他的拥抱是那么孔武有力,又那么温暖和煦。维多利亚感觉自己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之中,久久不愿分开……

三、战争的阴霾

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实行海禁,清朝更是自诩为天朝上国,闭关锁国,规定“片帆不准下海”,几乎断绝与西方各国的一切来往,关上了自由贸易的大门。西方各国前来称臣纳贡可以,想做生意?没门!洋人想买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就得花高价收购,因为这些东西是中国特产,别的地方生产不了。据有关数据统计,自17世纪开始至19世纪初期,平均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约240万两,200多年共计流入白银近6亿两。欧洲列强心有不甘,屡次派遣使者前来交涉,奈何清廷态度强硬,不给任何机会,而他们又抵挡不住来自中国的丝绸等产品的诱惑,只能硬着头皮购买。

19世纪初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西方的霸主。他们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大量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丝绸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这使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入超)。面对清廷强硬的态度,英国人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另一途径把付给中国的白银换回来,强迫中国认可英镑的地位。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地种植和提炼鸦片,在乾隆、嘉庆时代起就开始贩运到中国,并逐渐形成一条牢固的供需链条。到了19世纪30年代末期,清朝因为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竟高达每年600万两。这样,中英贸易中,英国从逆差变成了顺差,从入超变成出超,以致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清王朝面临一场真正的金融货币危机和国民体质危机。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遵道光帝旨,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

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称其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计划向中国发动战争。她决心打开一条丝绸贸易之路,让英国的王室贵族都能享用这个遥远而又神秘国度的丝绸……

1840年6月,义律率领的由40余艘英国舰船及4000余名士兵组成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广东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开始时,因清廷以天朝上国自居已久,不屑夷情,对困难估计严重不足。林则徐当时非常自信,他向道光皇帝汇报说英国军队除了大炮有些威力,并不擅长陆上作战,腿绑得很紧,行动不便,不足为惧。道光皇帝当时更是连英国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该逆夷中必有洞悉夷情之人,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属者,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英吉利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帝便贸然下决心跟英军死磕,结果一败涂地,输得稀里糊涂。

鸦片战争的深层次问题,是两个帝国经济的侵略和被侵略。这场战争因鸦片引起,其导火索正是“丝绸贸易”,所以可以说是一场“丝绸战争”。

后来,有一位法国公使施阿兰曾这样评论清朝:“中国确实处于一种酣睡的状态。”“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虚无缥缈的中心帝国。清朝像麻风病人一样,极力避免同外界接触,在我同总理衙门的人会谈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帝国竟是如此愚昧无知、傲慢无礼和与世隔绝,还粗暴地打出‘不要碰我’的牌子。”

四、湖丝的荣耀

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号召力使英国决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博览会。那时候的人们对博览会是没有概念的,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然而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踌躇满志,她要让全世界知道英国的富饶和先进,权威和霸气。

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召开。维多利亚女王盛情地发出外交邀请信函,有十个国家接受了邀请。为了显示英国的霸主地位,英国人几乎动用了全国的经济力量,为这一届世界博览会布展。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是笨重的,多为庞大的石头建筑。在这次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一改往日风格,在著名的海德公园内建造了以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水晶宫。水晶宫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耗用了4500吨钢材、10公顷玻璃。

清朝政府也接到了邀请函。彼时的中国,太平天国的战火正在扩大蔓延,官兵们疲于奔命。清朝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参加这次伦敦世界博览会。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有几个中国人突破各种困难,绕过好望角,漂洋过海来到英国伦敦,参加了这次世界博览会,还受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接见。

这几个中国人是一家五口。男主人叫钟阿泰(英国报纸上叫他“希生”),随行的有他的大太太冼阿合、二太太容阿彩、小姨太阿好和一名女佣。钟阿泰是一名广州富商。他们的伦敦之行,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因为清朝不允许妇女外出抛头露面,更别说要前往外国了。好在钟阿泰有足够多的钱财和人脉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中国距英国有万里之遥,那时候又没有商船,所以即使资金再雄厚也是枉然。钟阿泰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有一艘叫“耆英”号的大帆船将前往英国。这艘帆船是以签署《南京条约》的清朝官员耆英的名字命名的,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帆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列强一直没放弃对中国的垂涎,他们也对当时清朝的帆船充满了好奇。因为这些帆船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比他们使用的帆船高级很多,几个英国人就打起了中国帆船的主意。当时清政府有明文规定,船只不允许卖给外国人,更不允许驶出公海。几个英国人于是就买通广东的几个官员,偷偷地买下了这艘大帆船。为了能顺利开走它,他们还雇了三十多个中国船员,先是把船秘密开到香港,然后再迂回到英国去。作为广东富商的钟阿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非常激动,他通过特殊途径联系到英国人,提出愿意承担这艘帆船及30多个船员路途上的所有费用,条件是允许他带自己的几个家眷一同前往。几个英国人一合计,觉得非常划算,于是便欣然应允。临行前,同为广东商人的徐荣村闻讯匆匆赶来,要钟阿泰带上自己在浙江湖州经营的“荣记湖丝”去参加万国博览会,他愿意支付12包丝绸高昂的运输费用。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经营辑里湖丝的广东商人徐荣村。

徐荣村(1822—1873),原名瑞珩,字德琼,号荣村,广东香山县北岭村(今属珠海市)人。他年轻时离开家乡,随哥哥徐钰亭到澳门经商。徐钰亭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之一,在万商云集的上海,他进入英商“宝顺洋行”担任买办。稍后,他又把弟弟带到上海。徐氏兄弟主要从事生丝贸易,凭借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兄弟俩很快就在上海的洋行里站稳了脚跟。不久,徐荣村就办起了自己的商号。他了解到,中国的蚕丝和茶叶享誉世界市场,在中外贸易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份额,因此坚信要获利必须与洋人做生意,而获利最高的,“无他物更驾于丝茶之上者”。当时的上海,万商云集,但良莠不齐。有人只顾眼前利益,常常以次充好,蒙骗客户。徐荣村懂得做生意必须讲诚信,坚持“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的理念,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对货物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则努力把好货源的质量关,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营销的商品打上“荣记湖丝”的商标,包装纸上还加印了“仿帖”,上写“确鸡为记,荣记字号,亲自过目,拣选上上正路七里单片细经湖丝,各种大蚕,恐有冒冲(充)本号招牌,特加此仿帖为记”字样,注明规格,按质量分成顶号、头号、二号等。《北岭徐氏宗谱》记载的徐荣村情况如下:“适中外通商,沪上商务为中外冠,闽粤次之。君往来聚积,一意经营,不数年间,累业巨万,一时与君同为贾者,莫能及君万一。”

“荣记湖丝”主要经营的是南浔的辑里湖丝,辑里湖丝作为皇宫的御用品,是江南丝绸里的顶级品牌,誉满全国。作为乡党,钟阿泰不好拒绝。再说这些辑里湖丝都是最好的绸料,参加万国博览会说不定能一鸣惊人,让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名扬四海呢。

这是一次漫长而充满惊奇的海上之旅。30多名船员虽然经常下海,但从未出过这么远的门,颠簸辛苦自不用说。帆船经过马六甲海峡时,他们在苏门答腊岛上补充了足够的淡水和食物,一干人稍做休整又上路了。一路上,钟阿泰的几个女人都有些晕船,特别是大太太冼阿合,吐得非常厉害,几乎都坚持不下去了。帆船停靠的第二个地方是圣赫勒拿岛。这里曾经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总督克拉科中校带着他的副官及几位女士、绅士来到了船上,与钟阿泰一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旅程持续了5个多月,一直到7月初,钟阿泰一行才登陆英伦。这时,伦敦世界博览会已经举行了3个多月,快要进入尾声了,但前来的观众依然络绎不绝,人头攒动。

“耆英”号到达伦敦后引起了轰动。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非常神秘的国度,他们对一切来自中国的东西都充满好奇。英国船长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决定把这艘船当作中国博物馆对外展览,还让中国船员在船上表演中国人的生活起居,供英国人参观。

钟阿泰一行到达伦敦后便带着几位女眷来到博览会展馆,几个小脚女人一出现,便立即吸引了大量的目光。西方人惊诧于女人的脚可以像菱角一样娇小。听说所有的中国女人从小便开始缠脚,脚越小越值得炫耀,男人们越喜欢,西方人一个个目瞪口呆。钟阿泰家的女眷们穿着炫目的绫罗绸缎款款地移着碎步,成了博览会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中国人出现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当地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媒体说,这些来自东方神秘国度的女人穿着名贵的丝绸,每一件衣服都有精致的刺绣图案,那种光滑、细腻和柔美,让人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她们对自己看到的每一件物品都感到稀奇,脸上透着喜悦的神情。

据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英国人和参展者友好地接待了5个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他们受到了世博会管理委员会一位执行董事的殷勤接待,后者全程陪伴他们在水晶宫里参观。这个中国家庭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位参展者都很客气,想让他们尽可能地看全那儿所展出的各种产品样本。尤其是在法国的展区,有好几位参展者都对他们彬彬有礼,有的甚至把展品从展柜里拿出来,以便让他们看得更加仔细。”

中国人的出现惊动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夏宫——奥斯本宫接见了钟阿泰一行。当然,钟阿泰带给女王的丝绸、陶瓷及茶叶等礼物,也让维多利亚非常高兴。她下令设宴款待几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席间,维多利亚女王、阿尔伯特亲王殿下以及王室的一些成员,对钟阿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钟阿泰的几个太太先后和女王交换了礼品。她们带给女王的礼品是精致的绣花鞋。这种鞋看起来非常精致,选料考究,工艺精湛,但显然是女王无法使用的。维多利亚一向喜欢中国的丝绸,对钟阿泰带来的12包“荣记湖丝”大加赞赏。博览会上,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种来自桑蚕丝原产地中国的原丝,洁白如光,视若游丝,柔软似云,拉度纤长,现场评委们惊得说不上话来,所有评委一致认为,此蚕丝“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无异词”,特授予博览会金、银大奖,并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章上铸有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及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头像。此外,英国女王还给中国商人赠送了“小飞人”证书,并颁发营业执照,批准“荣记湖丝”在英国市场经销。“荣记湖丝”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百年世博一丝牵。”多年以后,这一殊荣成为上海申博的一大亮点,它将中国与世博的渊源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60年,并且在以后的圣路易斯、都灵、巴拿马、费城世博会及国内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上,辑里湖丝屡屡获奖。

这场为期5个多月的博览会,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展示了来自全球的14000余件展品,吸引了600多万名参观者。除了中国的丝绸,还有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一头大象标本,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因此,伦敦世界博览会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成为19世纪科学与技术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世界博览会因此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备受推崇,举世瞩目。

维多利亚对中国丝绸情有独钟,并且她清楚地知道,中国最好的丝绸产地是浙江湖州。1842年8月29日,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胜方,英国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据说在伦敦拟定通商口岸时,开始确定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四个口岸,维多利亚想把湖州也加上,结果打开地图看了半天,发现湖州不在海边,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吴淞口。那里是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小城叫松江,即后来的上海滩。英国的幕僚并不理解女王为什么要加入这样一座小城,而不是更大一些的城市。他们哪里知道女王的目光瞄准的是松江身后80英里的湖州。那里地处大运河及太湖沿岸,水运十分发达,辑里湖丝通过水路运输到上海,不费吹灰之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