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诗歌的巅峰 唐代近体诗

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修订版) 作者:解村,王强,昌盛


诗歌的巅峰 唐代近体诗

南北朝时期,古体诗在南朝的上层社会中逐渐走向浮华空洞,过分讲求音韵规则与辞藻的华丽,内容则沦于歌舞宴饮乃至淫秽恶俗。南朝的诗虽然有其弊端,却在诗词的格律、布局等方面给了唐代人很多启发。

唐代诗人在五、七言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朝诗歌崇尚骈偶、讲求音律的习惯,从而创造了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相关限定的格律诗。其中,杜甫在对格律诗的探索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一种崭新的诗体,当时的人称这种格律诗为“近体诗”“今体诗”。唐代之前的诗歌于是被称为古体诗,或者古风。

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和绝句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具体来说,律诗要有八句,分为四联。开篇一联称为首联,往往是诗的引起部分。中间两联分别称为颔联和颈联,两联皆要求对仗。这两联往往是诗歌的主体部分,需要对所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最后一联为尾联,是诗歌的收尾。律诗要求押韵,且不能换韵,我们把押韵的字称为韵脚。

比如杜甫的《蜀相》一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讲寻找武侯祠,是诗歌的引起部分。中间两联正面写诗人在武侯祠内的所见所闻所想,是主体内容。这两联都是对仗的,即上下两句句式相同,两句中相同位置的词,其词性也相同。最后一联转而联想到自己,是诗歌的收尾。“寻”“森”“音”“心”“襟”是该诗的韵脚。韵脚,一般是平声字。而“色”“计”“死”这三个位置的字,不能入韵,而且必须是仄声字。当然,第一句的结尾字,也就是“寻”这个位置,也可以不入韵。

规范的律诗一般是八句,但是也有一种排律,是不限句数的。除了开头和结尾两联,中间各联都要对仗。这往往是文人之间为游戏而作。

绝句,也称为截句,也就是将律诗截断,只有四句。也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截句并不是把律诗截断,而是说四句一节,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表意单位。

绝句也是要求押韵的,但是不要求对仗,当然也可以对仗。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一首不对仗的绝句,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对仗的。

我们把唐诗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也不全是因为唐诗有着完备的格律体系,更是因为唐诗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意境,以及真切的情感。唐诗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美,感动着千古之下的读者。

从唐诗发展史来看,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同,其诗歌的气象自然也不同。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和四杰率先向陈旧的南朝宫体诗发起反击,提倡有“风骨”与言之有物的创作。

盛唐时期,中国历史上最为重量级的诗人集中登台。王维、孟浩然、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对唐诗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极为宽广的探索。这一时期形成了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派。

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白居易、柳宗元、孟郊、韩愈、李贺、刘禹锡、贾岛等。这一时期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引导诗歌关注现实;孟郊、贾岛等则形成了“苦吟”风格。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李商隐、杜牧等,其作品多流露着伤感迷茫的愁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