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摘录《邓氏宗谱》资料

源心往事 作者:邓亚平 著


卷一 宗谱资料

第一章 摘录《邓氏宗谱》资料

启后传前有谱存,莫忘先代好根因;

仰观百世千年上,发脚源流总一人。

——摘自《邓氏宗谱》

金台邢相诗

录【清溪邓氏重修宗谱】:(一)

窃惟家之有谱,国之有史,盖并重矣。传信阙疑,宣圣犹及之,叹可绎也。然文胜则史于辞,若有憾焉,脱也。遥又毕胄,以自矜门地为荣,则夸美饰回,无为贵谱矣。

近世谱牒之修,莫盛于宋庐陵欧氏法,史记之年表,眉山苏氏法,礼家之宗图,黄山谷弟谱。其知者、明者,略其远者、疑者,诚慎之也。美政不敏,不能娴欧、苏之文,敢窃比山谷之质可乎?

吾族自吾离侯肇封于殷,而瓜瓞之根始,培高密侯,图勋于汉,而椒聊之实益。衍有子十三人,勿令贵介骄倨,俾各自食一艺,家法何整严也。自公侯后妃、大将军、二千石而下不可胜计,子姓何昌大也。

从古勋旧之家,令终昌后有如斯者,指不多屈焉,猗与盛哉。迨晋播迁,百宗荡析,非复南阳故庐矣。宋元之季,兵燹屡经,琐尾孑遗,仅延如线之脉,谱牒失传无足讶者。泰顺间掇拾于煨烬之余,成嘉间收括于传闻之末,具见列祖苦心,然皆修而未竟也。一里而下店,二里而岸口,五十里而郡城,百里而桐庐,二百里而三衢,且多残缺,失次不可稽。

覆矧相去千里之远,相后千载之上乎。则吾至于高密,亦狄青之余梁公,郭崇韬之余令公矣。不识其先,籍谈取诮,吾甚耻之。迺告诸家尊,询诸族众肇事子,庚戌以迄于丙辰,乃有底绩,盖只慎亦克艰也。

彰信稽疑,考前俟后,分其类而入之,首志世系重本始也。总之以图序之,以传记名实也,慎终追远,惟葬于祭谱之经也。故墓田祀产次之,扬名显亲,惟孝与忠谱之光也。故仕籍恩纶次之,闲家之道,惟德与礼,积善诒训,族乃其昌。故世德家礼又次之,至若僮仆之属为之,治其生产,营其庐舍,厚其妻孥,有不可畔之恩,有不可紊之等。

从吾之姓,恐其乱吾宗也,从彼之姓,恐异日为婚姻也,不防其渐而谨其微,将有狃薰莸于莫辨者,故以臧隶终焉。必如是而后,尊卑长幼,亲疏贵贱之间,蔼然其有情,秩然其有礼,森然其有分,义而罔敢逾越。嗣是有贤胤嗣者,复能缉而修之,俾勿替庶,不失列祖重本之遗意,云尔。老子曰:“过乔木而趋吾家”,之所以甲于富春,系于高密者,乔木云乎哉,乔木云乎哉。

——万历四十四年(1616)岁次丙辰秋九月吉

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裔孙美政谨序

录【严陵邓氏家谱序】:(二)

余观于宗谱,而知君子之学之教云,盖古人重族,以宗法提衡其间,实齐治均乎所繇焉。谱固宗法之遗也,宗法行于公侯,俟大夫以严适庶族,谱通于上下,以正源流。宗法行其礼,族谱着其世,宗法亡而谱不废,用以合族,属别亲疏,亦名分道得十半矣。

谱之不可无作与不可无修,欧、苏诸公都云,况详韩魏公尝曰:“能谨家谱者孝之大也”。去推其祖之所自出,合其族之所由,散本一源,以敦谊而不荡。然势利向背,视吹万为一体而不谩。然秦越肥瘠,且旷世相感,千里合舍而非时,若势之所能间,非谱之力不及,此顾世之为谱者,重富贵而媲于赝,渺贫贱而摒其真,流俗之情视为固然,不有贤者,孰室其敝乎。

邓君少溟,欲修其家乘而征序于余,授而纲目,喜其详而不秽,裁而有体。其殆本诸身以成其业,联诸族以成其身者乎,必如是而后宗之道,明家可齐矣,而国而天下,胥向风矣。孝理之被融洽内外,茂昭先王之彝典而化,行麟趾是之,谓君子之学之教也。观世系丛曰:“大哉,舍显人而宗,迁祖核而不污矣,总之以图序之,以使名实具焉”。

其斯信而有征乎,观垄田祀产志曰:“遐哉,林林乎历世数十,历年数百口,指以千计,若昭穆、若存后、若垄产,指诸掌矣”。观仕籍恩纶曰:“有家之华也,且以迪后人矣”。观世德家礼,曰祥祥乎,德礼之阴,是则是傚,厥宗以亢,假令俗不雅别,乌用录族为哉。至臧获有妃则切,点宗昵媾之惧,盖其慎也。

邓氏子孙抚而读之,遹追本源之,未有不油然生其孝悌之心乎。缅缔赫奕之,玫有不勃然动其渑勉之志乎?故曰君子之学之教也。按邓之先殷曼姓,国周宣王封其舅于故邓,子孙因以为氏,历汉魏至今,代有显人。高密累世勋旧其最著,已十一载则以将略著。若伟乡之渔利,应远之除害,伯苗之峻法,伯道之清操,则以治绩著。佑吉翱翔于秀里,圣求彪炳于玉堂,则以词翰著,即隐玄之函楼,文瑞之惇睦,咸可则而象,非异人任也。无念尔祖,式谷似之,有佳子孙在斯谱也,盖与有世风荣矣。

——万历岁次辛亥春王正月之吉(1611)赐进士出身通义大夫南京太常寺卿兰荫八十四翁眷生鲁源徐用捡顿首拜撰

录【旧谱名公序】:(三)

成化庚寅监察御史桐庐俞书廷臣撰(注:成化庚寅年,指明宪宗六年,1470年):

严建德清溪大族邓君世良,命其震、嚚、恩、温、过江西,告予曰严君家世,郡邑所知。心所缺然未就者,家谱一事也。今承命而来,并奉旧谱,敢希大人先生一言,以叙诸首。

予方奉命巡视未暇,然以宗谱乃人伦之大,务万风俗之一端也。予奚辞:按谱邓出春秋邓侯吾离,因国为氏。有仕东汉封高密侯者,厥后。有仕杭,避兵过清溪,爱山水之秀,因家焉者,此世良始迁之祖也。名人显宦,代不乏人,至隆三县尉,始加修辑。

国朝洪武初,大水漂没,仅存迈公以下数世而已。予得而观之,知其用心之密,而喜其急所先务,乃曰:世良父子其贤矣哉,始非尽仁孝之道者不能也。予姑以此复,他日世良子孙引之勿替,又可见其仁孝之所。

致云

《邓氏宗谱》节选:(四)

成化丁酉礼部观政进士淳安胡棨信之撰(注:成化丁酉年,指明宪宗十三年,1477年):

族之有谱,所以明昭穆,秩尊卑,辨亲疏,崇礼教。若衣之有领,若网之有纲,绵绵翼翼而不紊也。粤稽邓氏,由高密侯始厥,后有伯元者,仕杭,避兵过严,隐居清溪之旁,巍科懿行,后先相望。

宋绍兴通直郎处约公所修谱牒。至国朝困于水火,仅存者片纸而已。今世良重纂成编,以示来裔。前宪台俞公廷臣序,于首征予赘词,于末乃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亦万物之一耳。父母亦天地也,始之祖妣又百世之父母也。但世愈远,则生愈繁,则情愈薄,或仇睨兄弟,或途视宗党,喜不庆、忧不吊。甚者,贵骄贱,富慢贫,少凌长,蔑弃故家之风,为先世所羞,鄙此谱之不可以不修也。

俾高曾以下,近而及见者,高曾以上,远而未及见者,触目惊心。油然恻然敬其尊,爱其亲,而如生如存事之矣。扩而充之民,吾同胞皆兄弟也。矧同姓乎?矧同姓之亲者乎?彼有假重于人,而自轻其祖者,若郭崇韬哭子仪之墓是也,若狄枢密却梁公之像是也。

世良审之有素,其可嘉也尚矣。且邓氏创于前,述于后者,悉皆以仁义肥其家,以诗书富其业,譬之芝兰玉树生于庭阶,龙泉太阿可断蛟兕,讵偶然哉。良由积之厚,故发之茂。视高密为无媿矣,后世子孙,心前人之心,志前人之志,风荡雍熙,化兴仁让,其有关于世教,岂小补哉。

嘉靖甲午工部员外兰溪唐仁行之撰(注:嘉靖甲午年,指嘉靖十三年,1534年):

夫家之,不能世于天下,坐乘牒之,不明子姓,无良文献,散逸后人,何所于考。故必有才嗣体,而后有家乘,有详家乘而后伦纪,昭仁贤著世,所谓世家者往往出是,即使为子弟者,才智下中汲汲乎,嚣中之嬴,尊祖敬宗之忱漠然,莫之能懋,则视谱牒为何物?虽盛弗传其能世乎。睦之清溪邓氏盖世家也,吾窃有感其子姓之才矣,吾实有征,诸时宏之,更修谱乘矣。

时宏讳灵,自十二始祖朴起家,王十朋榜进士。伯嗣、光承之、仲嗣、处约复袭之。桥梓奕叶魁,宋名科至元有仲畴者,踵芳先列,亦以科目贰令余杭,时入我朝,世纪厥美。成化间祖世良翁,济浙右之荒,授秩散官。父文让翁赈河南之饥疏,荣典命一时,鸣称光恰义,闻时宏翁,尤能勇于作义,树声乡闾。母陈氏亡,追思笔画,俨若平生。父以寿终,居丧中礼,无敢笑乐。恒谓祖居八亩,困于郁。攸父徙盛五,变于毒蜃,步武惟。

故创造维新,敞之以重堂,翼之以复楼。太守张公元,电嘉其善,复祖也。遂以颜之,龛四代神主,享堂以妥之。郭山封茔,立石以表之。祀事一如先正制,无简渎者私所切切,恒以前德弗耀,则家不能世盛。弗时修则后靡所征,尝进五子而命之曰,予家赵元迄今,世有闻德,昔祖纪之家乘。寝明、寝昌,然自今观后,则又四阅世矣。更四世而一修,庶无忘世,积者尔濎,盖谋诸三泉唐子,唐子曰:是不亦善乎!

尊祖敬宗固所自尽耳,抑子姓之才,不才家之世,不世恒于此,判而决焉,而可藐焉乎哉。他日群子姓考,诸新乘佥曰:某祖贤,发某科,官某秩也,某祖才,举某事,成某义也,某祖不齿,庸众流靡宗风也,善者以为劝,不肖者以为戒,则夫世其家者容有涯乎,礼以义起百世不迁之,公论当属时宏他日矣。

弘治戊午西安修谱裔孙英序(注:弘治戊午年,指弘治十一年,1498年):

予邓氏之先世,肇自吾离,受封为侯,食采于邓,及国为楚。并子孙因以国为姓,至祖禹,佐光武,封高密侯。子孙贵盛一时,士大夫家咸莫与京,故后世子孙,悉以南阳为郡望也。历世愈远,生聚愈繁,于是,迁徙四出,各永乃家。

予宗则自南阳一迁,而临江,再迁,而汝川。其居严之建德者,则自吾鼻祖元公始。然里居,犹仍清溪,云者盖无忘所自出也。迄我普贤公,当我明运方亨,转徙衢治,以绵世业,深惟分派,远则本源莫究,后之人将妄念尔祖,异髦至亲而莫知,加爱有之矣,职是乃傚苏、欧二氏及诸族谱例,参互考订而折中之,以著吾氏之所从来,俾后世子孙,咸知同源共派之谊,不至有途人之视矣。

录【邓氏续修家谱序】:(五)

群乡之人而无以联其属,则势涣而情不亲,群乡之人而无以别其序,则伦乖而理不顺。宗谱者,所以考其世系,本支勿替,所以联其属也。分其行列,长幼得宜,所以别其序也。古之圣人,经纶天下之大,经意不越乎是。

吾族受殷封,传高密,平江饮水扳舷,闻彩鹢之歌,南岳乘云,陟降载青鸾之异,固亦诗书文物之区也。前谱所载甚详。

窃思少溟公时,群英济济,创饰讨润,遂成甚典,嗣后及今,荒凉绝笔。每见郡乡之人,读者晤于庠,耕者聚于野,商贾迈于途。其或岁时,伏腊斗于酒,言欢问其名,则曰某,询其字,则曰某,及问其姓列,则哑然自咲,芒无所考,此固当世之所羞,而贻讥于族党者也。

幸二三同志,振起而续葺之。不然,不绝如线或几乎息。乌知,自此以降,不几同杞,宋之无征,竟湮没而不可考耶,又乌知,一父之子数世而渐,于无服至数十世,老死不相往来,竟等于途人耶。又乌知不强凌弱小,加大尊卑倒置,伦理乖张,无亲戚君臣上下,而人心不同于搏噬耶。是谱之作乐观厥成,但族类殷繁,或以境中湫溢而徙居异域,或以积逋粮迫而远窜他乡,每指不胜,屈多不及载,徐以俟襄事者之稽考云。

——康熙四十一年(1702)岁次壬午夏六月吉旦

二十一世孙伯铭谨撰

录【龙源邓氏续修宗谱序】:(六)

祖居马目清溪,始于迈公。自宋以至元末,族遭兵乱,流离转徙,不可胜计。惟茂九公吉人天相,独能世守,子孙繁衍籍此一线。延至正三公蹶然再造,有子良二、良四、良七公,分“仁和”“雍睦”“克顺”三堂,家声丕振,散财济困,发粟赈饥均沐。

龙章宠锡,不惟好善乐施,抑且留心于世系,辑有草谱。传先即以启后,至瑞六七溟公,解组归田,有志报本,奋然续修而整葺之。此万历丙辰(指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之秋也。

厥后,康熙壬午(指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乾隆丁丑(指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未(指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及嘉庆丁丑(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续修五次,历世二十有八,瓜瓞绵绵,流传不朽矣。

遐稽少溟公续谱之日,吾之高祖毓二百七十二公,年未及冠,出外经营,来之龙源礼让里,见有前青岩,为龙山关键,山明水秀,实为圣地,遂卜宅于斯焉。追所自出之,高太祖即瑞一百廿一公,乃良四公六世孙也。

良四公生三子,宣四、宣六、宣九公,分“福”“禄”“寿”三房。

宣四公生四子,宁三、宁六、宁廿三、宁廿九公。分“元”“亨”“利”“贞”四房。

宁六公生盛四二公。

盛四二公生献八十公,即吾之高高太祖,始末根由详载宗谱。

可考而知,自高祖迁居龙源以后,吾祖贤二百六十一公造宗祠,立社庙,构住房,置楼厅,兼造油车、水碓、置业、垦田,动费万金。而且,延师课子,即吾父文二百五十一公,名列胶庠。七旬受皇恩立寿屏,享年八十有二。丰功伟绩指不胜屈,城乡之人,咸推龙源之人杰。

吾父弃世,余年九岁,赖母教读成名。堂侄汉英叨入黉序,吾儿开堂,忝补郡廪生,一堂济美。虽曰倖,致究蒙宗祖积善之余庆,后世子孙必须仰体先人,勤读勤耕,善继善述,庶克绍,故家大族之遗风云。

——嘉庆二十二年(1817)岁在丁丑秋月之吉

龙源裔孙 讳 林瑾序

录【清溪邓氏续修宗谱序】:(七)

清溪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先祖吾离侯之子孙以国为姓,以南阳为郡望。吾一世祖伯元者,仕杭过严隐居清溪之旁。嗣后七世数度搬迁,几经磨难。直至元末元贞年间,九世祖仲四公才从岸口西村来邓宅定居,遂为邓宅村始祖也。

清溪邓氏宗谱,自隆三公首辑,至民国四年续修十余次,至今已届百年,由于诸多原因,几乎湮没。源心村金木公及家人设法保存,精神可嘉;彩祥公、永康公分别智保上、下半部,在本次修谱中实际助力!悠悠七百余载,逾越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时期,真可谓一部风雨沧桑、可歌可泣的家族史也。

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吾祖亦谆谆告诫后人:凡三十年修谱一次。然因众多原因,近次修谱至今已隔百年,濒临危境,故续修宗谱乃吾辈应尽之大事,着手修谱也因之困难重重。期间年代过久,已过先人不少忘其生卒时辰,欲访其人其事,遗老甚微;改革开放,族人外迁,工贸于浙、赣、闽、渝各地;族人温饱有余,小康不足,人力物力维艰;少数族人谱牒观念淡薄……故本次修谱实为不易。鉴于族训:家不可无谱犹国不可无史。族中生齿既繁,亲疏逐别,未免视同宗如陌路。有谱则以次第水源木本清晰可考而敦亲睦邻;再者,同宗析居异地,代远年湮杳无信息。有谱可记则异地何啻同堂,从而增强同宗凝聚力;其三,善言善行,见于谱赞,阐扬祖德则善以劝恶;忠臣孝子节妇义士亦为后代树立楷模。此古人一再彪炳之立德立言立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也。为无愧于先祖,无愧于后人,百年修谱吾辈责无旁贷。

去年初夏,康二百五七锡康公自寿昌镇政府退休回乡,立志于盛世之下抢救家谱,邀同乡同宗父老兄弟发起重修宗谱之善举,多次召集族人开会,宣传、调查、填表、拟稿、拍照、筹款等一系列烦琐的工作。不少族人献义工,捐善款,在众族人大力支持下编撰人员勤奋刻苦,任劳任怨,共襄善举。历时近两载,终于在2014年底成了百年宗族盛事,遂了数千族人之夙愿!

这次修谱,既循历史传统,又纳时代精神,根据现行法律,适应族人意愿,以达到促进同宗团结和谐繁荣昌盛之目的。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尚属樵夫,纰漏不当,失误之处必然甚多,望见者恕斧之。

——三十一世孙国泰拜撰

公元二〇一四年十月上浣之吉

录【清溪邓氏续修宗谱圆谱祭文】:(八)

天开黄道,吉日良辰,清溪邓氏续修百年宗谱圆谱吉祥。在圆谱庆典暨祭奠先祖仪式上,众族人向邓氏列祖列宗叩拜: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邓氏邓宅始祖,仲四公仲畴,历尽千辛万苦,定居邓宅福地,开创宏基伟业。嘱训子孙:“耕读为本,忠孝为源,诚心礼仪,廉洁奉公,劝恶从善,造福众生。”历代子孙,永铭祖训,胸怀九州,志在四方,邓氏后人,人杰答和,人望斐然。邓氏宗族成为吾邑之望族,皆赖吾祖之德,吾祖之功也!今念及祖辈克尽艰难困苦,累建功业,族人无不为之掩涕。吾祖之德,诒谋无疆,吾祖之功,未报豪芒,敬之、颂之!

清溪邓氏,自始祖仲四公定居吾邑,至今繁衍二十六世,现有族人二千余人,族之遵循祖训,继往开来,勤耕奋读,创基立业,代代人才辈出。追溯历史,文人武将不胜枚举。仰望当代,欣逢太平盛世,国强民富,族人倍加奋发,各谋其业,族人中:逢祝公为抗美援朝献身于朝鲜战场;逢金公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英勇捐躯;行善乐施者会云公,资助贫困学子上大学数十人;刻苦奋学,屡遭曲折终成学者博士后的立群公;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志士遍及村户;营农,工贸勤劳致富者不乏其数。众族人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为民族兴旺发达永葆青春不遗余力。

邓氏邓宅宗谱历经二十六世,历代先祖已续谱十余次,最近一次续修为1915年,至今已距百年之久,期间因朝代变更,民族又遭外侮,更因社会动荡,续谱之举无人顾及。今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族孙锡康公谢仕归乡,发起续修宗谱盛举,得到众族人鼎力支持,全体撰谱人员耐劳忍怨,历经两度春秋,圆了族人续修百年宗谱之梦。今日圆谱奠献于堂,并修缮始祖诸公之陵墓,以谢祖宗之恩德。此乃吾祖之幸,吾族之兴吾族之荣也!唯冀祖灵,鉴此征觞,是歆是享。

——泰行裔源心孙永良谨撰百拜

二〇一四年仲秋

邓氏家礼志:

奢,则示之以俭。俭,则示之以礼。君子维世之徾(méi)权也。家礼,约自文,公儒共率之。吾族,有蟋蟀沮洳之风,不患其不孙也,俭不中礼,近于固矣。贫诎愚鄙,无足讶者,力纾性啬,丧祭苟简,不以天下,俭其亲耶。麻冕可从,饩羊不废,瓜壶无靡,葵寂可烹,是在贤者之讲,明而克由之尔。

——摘自《邓氏家谱·家礼志》

第二章 摘录《王氏宗谱》资料

王氏非一,太原始尊;

姬帝之胄,独不犹人。

一本清流情更长,发育无疆贤与良;

姬王历世振宇宙,孝悌家传万古香。

——摘自《王氏宗谱》

开卷语

录【江东王氏重修宗谱序】:(一)

原洪荒未判之初,各为混沌。混沌而后,各为太一;太一而后,各为太始;太始而后,各为太初;太初而后,各为太极;太极而后,各为太素;太素而后,各为开辟;开辟而后,乃天地始立之时。

天地肇分谓之两仪,清上阳明为天,日月星辰之象著焉。浊下阴凝为地,山川丘陵之形聚焉。由是清浊之气分毓而焉,为五形之秀而人道生焉。故清而上者为圣贤,浊而下者为凡庶。其为人也,稟四大之形,受五常之性。性者情也,有情然后有命,而男女分焉。既有男女,则有父子,则有兄弟,有兄弟,则有长幼,而后尊卑之序定矣。于是有君臣,有君臣,则有爵禄;有爵禄,则有封邑;有封邑,而有谥号;有谥号,则有茅土;有茅土,则有宗族;有宗族,而后有昭穆,不可得而紊矣。

故《春秋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天子建国,赐姓命氏,是以诸侯受命者,族氏之别。”姓名者,所以流百世则有谱,谱者补也。郑玄曰:“谱之于家,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统绪相连,百世归于一祖,本枝益茂,千叶同乎一根。或负薪荷耒于田野之间,或鸣玉曳履于缙绅之中。要之贫贱富贵,虽曰有间,然联芳续谱之义,终不可得而泯也。分之六代谓之族,原宗同姓谓之宗,此之谓也。

臣恭维皇帝陛下,应天顺人,创业垂统,华夷混一,吴蜀荡平,君臣相胥,阀阅相尚。臣谨奉。

——敕旨卑臣权知谱事

臣观:在朝廷诸臣,所进先世名贤事迹,独王氏家传其先。本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实王室之贵胄。更历周、秦、汉、魏以来,各公钜乡,代不乏人欤。夫当世缙绅之士,或身居辅弼,或职处清要,而王姬半之衣冠,蔼然莫此为盛。至若士林擢秀儒学,蜚声迹远,遁于山林,躬力耕于垄亩,怡神典索,玩志篇章,靖忠死节而志。靖边方见危,授命而思匡王室,孤忠贯日,壮气凌云,凡有行人之新书,岂容私而弗录,逐使高风播于万古,美誉蔼于千秋,派胄增辉,源流可考,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序,以闻下情,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晋太康八年(287)七月日

司隶校尉权知谱事臣崔琳谨序

成器皆良玉也,何独取于荆山者,为重炫目皆明珠也,何独推于沧海者。为珍玉之为体,必至于精光莹洁,温润纯粹无瑕可掯,然后可以为环佩。珠之为质,必极于圆盈丰丽璀璨,澄澈径寸逈异,而后可以照车乘,可以腾夜光,故概以群珠为特殊。夫二者均物耳,犹待原其所从出,始足以昭其稀,代之珍重其连城之价。

而况人为万物之灵,稟五形之秀,出而成大节,建大功立大业,可不推其所出之原乎?故物各有所产,惟得之于各山,秀水者乃为产之,真人各有其原,必由于皇家侯族者,乃为得其原之真也,虽然珠玉之出于荆山,沧海固美之至,非遇卞氏渊客之,知而识别之,其不舆凡珠群玉例论者,几希人氏之族。

固有出于帝王之贵胄,将相之遗方者矣。逮夫派别之分,星罗棋布,期间或俗染于蛮夷,或事干于篡逆,非即先世之传考论之,又曷从而别白也哉。今观王之为姓其来尚矣。自三代以迄于国朝各公钜乡,声闻影接,在秦汉,历晋、宋、齐、梁、隋、唐间,特称望族。考其得姓之由,源流非一,或以殷王子比干,后称王氏;或辽东以箕子,后曰王氏;春秋时王子父败狄有功,赐姓王氏,齐王田建后号王氏,虽同为王氏,然不无等级高下之殊,未可以一概论。惟太原王氏,世居并州。太原传家忠厚,历仕廉平。后有宦,于睦州之始新,因家于邑之东,考其所由来,实本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也。太子以正谏,忤君父,将为庶人,谪居太原,故因其郡而定氏族也,以刘向列仙传证之,具载本末,诚为诸王族之冠。

倘例以王氏视之,始于玉石混淆珠玑,错乱者无间。嗟夫,均是玉也,遇卞氏则知荆山之美,同是珠也,待渊客则知沧海之真。王一姓也,以列仙传,则知太原王为周之胄也。

绍兴间,属邑合,行乡饮酒,请乡英杰群集县庠,交接者累曰:令各书阀阅以验谱。系友人王公彦璋,乃余同舍,且言婺之金华为远族,与夫睦州之水南漕,使城西麌部派,仅数世因出家谱,具载晋唐秘省承制,详定纂叙宗派,临别且命为之叙,虽唯喏而实未知其详。姑迟之后,岁历仕途,漕台虞部,皆乡长会间,始觇其王氏得姓之由,各出家谱,示余其文,同其传派亦不谬,复会大司谏,王公于朝,历言同出丰溪派,为余同桑梓之旧。

其是,遇厚爱之后十年,金华王公位朝列,余尝以淮右团请于朝,知余为严人,首询清溪族,具言吾先祖汤沐邑,有乡曰安乐里,名丰溪,实告旧族迩来,还有历事者,当与之俱来一见,后未有申请,赖以主盟者,以王氏族同桑梓之力也,盖知前日之言,王族之源不妄,方得以记大概,附于谱书之右,他日投老休假,当复为之序。

——淳熙辛丑年(1181)正月友人金紫光禄大夫方有开谨序

《王氏宗谱》节选:(二)

且谓王氏之姓,其出东周之季灵王泄心之太子晋也。勿曰齐氏灵王荒怠政事,崩山雍川,结忿河内,民不堪命。太子以正谏失意,逐见废黜降为庶人,以从王者之后,故称王氏。其子元镜为周大夫,厥后世居太原,宦序蝉联不绝。

下王二十五代孙相汉尚书,于罝(jū)著作佐郎崔琳谱序中见之。自相下至晋、宋、齐、梁、陈、隋以来,代有名人,子孙相承繁衍盛大。至于唐高祖朝十八世孙,故散骑常侍拔武,复当于唐秘书省,汪行忠重修谱序中详见之。二书特承收集,在廷臣僚各合纂序,先世事实及得姓氏之源,抄写以进编次陈书以示后人。自拔武始自潘祈里迁居丰溪,自后分柝绵延不阙,实太子晋之裔也。宗人德显相值于钱塘,因欵序,宗派索家谱,以示因旧谱而证之,复为后序。

——宋乾道辛卯岁(1171)仲春月远孙乡贡进士三山王子谨序

王氏本姬姓。黄帝之后,长子兄元嚣,五代孙弃尧,举为农师,教民稼穑,种艺百谷。久成蒸民,乃粒有功,封于邰号曰后稷。后十五世而文王兴焉,传及武王成康下,至灵王泄心,太子晋,字子乔,以正谏,失意降为庶人,谪居太原郡,晋阳县城都乡唐板里,以其王者之后,因称王氏。

按《刘向列传》曰:讳晋,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按谱初以正谏王,役忤意,谪为庶人,居太原郡,晋阳县城都乡唐板里。以其王者之后,因称王氏,此得姓之第一世祖也。娶周大夫,尹氏之女,生一子元镜……

——《太原王氏晋阳开国得姓之由》

维我王氏,起自太原,迁于丹阳,宦居于始新横山,后徙于丰溪,即今严郡淳邑是也。又自淳而适建之上王茅溪,复自茅溪而分为下王与桃峰之里王,自里王又分为兰之都心和寿之直坞。历迁之由,与夫得姓之原鑯悉具备,一览无遗也。

——《继志续修宗谱序》十九代裔孙敬德谨序

粤稽我祖,出自东周之季,灵王泄心之太子晋也,太子以正谏,失意,降为庶人,以从王者之后,遂称王氏。其子元镜为周上大夫,厥后世居太原,宦序联绵。

传至二十四代祖,汉尚书元卿公,于灵帝光和六年(183)渡江居丹阳,为江左第一祖。

自元卿公至三十六世祖户部尚书智仰公,迁于始新,即今淳安横山安乐乡也。

自智仰公至唐代散骑常侍拔武公迁于丰溪,即今淳安丰源富昌也。

拔武公下至八世祖,户部员外郎德崇公,仕于唐末,居职清谨,有忤权要,遂弃官归里,素姓恬淡,欲择一潜身自乐之境。于是,与夫人章氏同次子讳立贤去丰溪之故地,迁于建德之茅溪。因其姓而名其地曰上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