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论

小学古诗词字源诗境讲析 作者:万献初,黄雪晴,刘会龙


导论

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怎么讲?当然是要用适合小学生儿童心理的方式来讲。

小学生上到六年级还在儿童阶段,还是孩子。孩子认识事物、学习知识,主要用感性的方式,所以孩子对小动物、动画片、游戏、图画等形象类知识,具有天生的兴趣和喜好。孩子极其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对这些知识进行再建性想象,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和童趣的多姿多彩的作品来。

我们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最初的字形构造就是从“象形、会意”开始的。写象马形,写象长鼻子大象形,写象犬(猎狗)形,写象梅花鹿形。写象山形,写象水流形。写象木(树)的树干树根树枝形,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写,象有礼貌的人侧面垂臂而立形;写,用正面人的手脚都张开到最大限度表示“大”;写,用正面人两腿交叉表示“交”;写,用一人跟随一人表示“从”;写,用两人并肩表示“比”;写,用三人一起劳动表示“众”,等等。

这种按物的形象来绘形表意的造字方式,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也就是从大家最熟悉最直观的人自身和周围常见的事物形态来取象构字。用这些形象的字根(约470个),再组合出成千上万的形声字。汉字一直具有表意性质,也就是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每一个汉字就是一朵花,构形直观,生动形象,易学易用,富于美感,这就是只有汉字才形成书法艺术的道理。

汉字最初的取象构形,用的就是孩子观察事物的直观形象视角,因此最适合儿童学习。古代称文字学为“小学”,据《周礼》记载,两千多年前就是“八岁入小学”,教学童汉字构造的道理,即“教之以六书”。这个教学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明清(乃至民国)的私塾,小学阶段主要是教学童识字并知字理,教材是“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挨个认常用字并掌握构字原理(六书)的。《千家诗》则是历代短小优美诗歌的选本,让孩子们背会这些诗,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对所学的字形加深印象和理解,并模仿这些诗开始练习写作。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被隔断得相当厉害,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好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我们就从这些诗词的讲授、学习方法入手吧。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收古代诗词64首,其中课文正文53首,附录练习11首,另收简短文言文2则。

怎样才能讲好这些古代诗文,是小学语文老师都很困惑的问题。只教朗读和背诵吧,孩子完全不理解意思,当然不行。用现行的注释、翻译、赏析模式去讲吧,那是给成人讲解、赏析诗词的模式,孩子们基本上听不明白也听不下去,收效甚微。

我们说,要从讲解诗词中的“关键字”入手。选入小学课文的古典诗词,篇幅相对短小,以五、七言的四句两联体为多。题材内容上,适合儿童阶段理解和把握的较多。诗词是有意境的,把握并能欣赏一首诗词的意境,才算读懂了,才更容易背诵,才有可能模仿写作。那么,教孩子进入诗词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当然是要适合孩子的思维特点,也就是直观形象可感性的特点。古典诗词的直观形象在哪里?当然是在字形上。前面说过:我们的汉字具有表意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古诗词都是用汉字写出来的,古代诗人对汉字构形的熟悉和运用都远胜于现代人,诗词名篇的作者无疑都是一流的用字谋篇高手。汉字的形象是孩子可以直观感受的,由关键字的形象连接而成的诗词全篇的形象和意境,孩子们也是可以直观感受的。孩子最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根据这些字的形象,去联想,去建构,去创造,可能得出我们大人想象不到的很多新东西。这,就是一向强调而难做到的“素质教育”,就是真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举个例子: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第三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千古名篇,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读一辈子,且常读常新。给6岁的一年级孩子讲诗中有什么哲理,有什么样高妙的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深含意蕴,这样不行,孩子听不懂,不听。那就先挑几个关键的字来讲。

床,本作“牀”,也就是爿,是木()的左半边,横放下来跟几案、茶几的“几”相似,睡人的床很晚才有。疑,就是,一人手拄拐杖在交叉路口四面张望,不知走哪条好。举,就是“舉”,也就是,很多手往上抬抛物体。望,就是,人踮脚挺身睁大眼睛仰望月亮。低,就是人加。石头从悬崖上往下掉,是表示分支的“氏”,掉到地底了,加一小横为“氐”,人往下低头就是“低”。思(),上面为“囟”,是婴儿()头顶盖骨还未长拢的样子,表示脑袋;下面是心脏形的心(),脑袋和心脏放在一起,表示思考。“床-疑-举-望-低-思”,六个关键的字都有形象了。连起来:李白在客店院子里靠着小矮几(床)喝酒,喝得晕乎乎的,斜眼看地下一片白,他弄不清(疑)是霜还是月光。就抬(举)起头,望(望)见天上的月亮很亮。心里就触动了:几年前这样的月夜我还在家乡呢。就低下(低)头来,思念(思)起故乡来了。

这样讲来,孩子们很容易地掌握了五个关键字的形象,连起来就懂得了全诗的整体形象,也就把握住了全诗的意境。形象,生动,有趣,有想象的空间。易学易懂,轻松快乐。

讲完了,可能有的孩子还继续兴奋着,意犹未尽,有要表述心得和感悟的想法,那就让他们尽情地讲吧,给予鼓励。然后,我们对诗的意境作一个散文式的描写:“这个小小的旅舍真安静啊!微风拂过,树影摇曳。院中的小小几案上,半盏清酒,香气幽幽。咦,地面上怎么会有白白的一层,是不是下霜了?我使劲晃了晃微醺的脑袋,仔细一看,哦,哪里是什么霜,原来是冷冷的一地月光啊!我仰起头,踮起脚,望向夜空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不知不觉中,秋天到了,我在外面漂泊多久了呢?月色无边,清冷无言,是否也曾用那如霜的月光轻抚过我的家乡?我默默地低下头,端起那半盏酒一饮而尽,饮尽了满满的乡愁。”可以朗读给孩子们听,或让他们自己朗诵,他们一定会很愉快的。

等到三年级,要开始写小作文了,这样的诗境模仿,是非常好的写作能力训练。很多小学生写不成文章,就是因为找不到写的内容。而这些诗词都是他们懂的,感兴趣的,甚至是多有想法的,写起来就不愁没话说了。说不定,就有小学生写出很有新见很优美的文章来呢。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小学六个年级语文课正文中的53首古典诗词作如下的处理:先为题目、时代与作者,诗词正文注上现代汉语拼音。为每首诗词的韵脚字加上方框(□),再标上中古韵目及其韵母的国际音标,韵宽的近代词曲则标上十六摄的摄名。然后是注释、今译、字源图像、诗境四大部分。

字源图像是为每首诗词选出几个关键字,对这些字作构字意图的分析。一般列出《说文解字》对字形的说解,再列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并用小括号注明该字形的出处。为让小学生对字的“图像”有深刻的印象,有典型、生动、形象的古文字字形,就会多列出一些,有的还配上相应的示意图片,然后作明晰而简要的字形解说。该部分由刘会龙执笔。由于是为授课教师提供字形构造讲解的依据,专业性就要强一些。老师们可以转化为更通俗、生动、活泼的形象,再展示给孩子们,有的还可以增加辅助性的其他图画或动态图像。

诗境是对各首诗词的整体意境的形象化展示,用的是散文笔调。该部分由黄雪晴执笔。其作用有二:一是帮助孩子们对各首诗词的意境及其蕴含有准确而形象的理解;二是为孩子们对诗词的再建性想象与创造性发挥提供一种引导,孩子们可以依循这样的思路去写自己的阅读感想和诗意发挥。

由于不想限制老师们讲解诗词的思路,我们不对这53首诗词作“讲析”。因为有了注释和今译的疏通,又有字源图像和诗境扩宽视野,老师们的讲解完全可以准确无误,又可以别开生面,各具特色。尽管如此,也选择《春夜喜雨》这类关键字(看、重)有两读两义的诗,作详细辨读与讲析;又选《题西林壁》这类较难讲的哲理诗,作简明扼要的讲析。这样的讲析或可作为示范,供老师们参考。

给小学生讲解文言文,相对较为困难。文言文2则,我们注释得较为详细,译文也较为清楚。因为是散文,字源图像就少一些。又因为没有“诗境”的引导,我们就各作了一个简要的导读。

作为附录练习的11首诗词,是练习及课外阅读内容,不是课文正文,不必作详细讲解。我们也作了注音、注释和今译,不再作字源图像和诗境,而作了“讲析”,用于阅读的引导。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实践性篇目,让他们去找字源、写诗境,以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本书的编纂,为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创建特色学校”(FHB 110051)的成果之一,项目由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管理,太原中正明德学校承研。我们在太原举办了四百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班,与一线教师研讨如何进行“大语文”教学,如何讲授小学语文课中的古典诗词。我们探索这种解字、讲诗、写意境的新思路,经过实践,效果很好。课程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知识扎实,易学易用,陶冶性情,启发创造力,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老师们呼吁快速写出教材,以利于快速推广。于是,我们全力以赴,编纂出教材的书稿。

为小学课本中的诗词作这样的讲读处理,也只是一种探索。不成熟、不适当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万献初

2015年9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