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师老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师昌绪院士战略思维与实践足迹 作者:本书编委会 编


师老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徐金堃

(一)

1983年,我从北京钢铁学院调入国家科委新技术局工作。秋天里陪同胡兆森局长参加由国家科委联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召开的“1986~2000全国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前期研讨会,在京丰宾馆我第一次见到了师昌绪先生,那时他作为新材料专家组组长正在主持“新材料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师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金属材料科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兼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在金属材料科学研究中建树颇丰、享有盛誉。因我曾有金属材料专业学习与工作的背景,所以对师先生景仰已久,能结识师先生这样大师级科学家让我非常兴奋。师先生当年60多岁,头发已经稀疏,鬓角四周全部都白了,但精神矍铄,被大家尊敬地称为“师老”。听胡兆森局长说师老前一段时间还是满头黑发,就是为这次规划会议累的,半年多时间为了两面工作都不耽误,穿梭在北京和沈阳之间,终日操劳才把头发累掉累白了的。师老为了我国材料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到规划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让人由衷敬佩,难怪他主持的“新材料科技发展规划”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4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决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筹备组,由胡兆森局长负责召集,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同志组成,我在其筹备办公室工作。为了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宗旨定位和机构设置,我又与师老有过几次接触。师老待人和蔼可亲,对所有问题都观点鲜明地发表坦诚意见,讨论问题中会认真听取我们的意见和看法,谦虚严谨的处事风格深得大家的尊敬。在师老面前我从未有过拘束之感,总是能够畅所欲言。

1986年2月,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师老被任命为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我则调入综合计划局任重大项目处处长,从此在师老的领导下工作,但我与师老最为密切的相处,还要从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遴选和评估工作说起。

(二)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的计划。它主要是在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中,由国家投资,依托已有的科研优势和基础,对原有的实验室装备进行升级与重构。到1986年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时已在国家教委和中科院陆续建成7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它实行“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它的出现在稳定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杰出学科带头人、改善科研环境与条件以及提高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88年国家计委决定利用世界银行第六批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再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根据世界银行程序先在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相关大学、研究所申报并筛选出的200多个备选实验室基础上,再聘请更高层次专家组完成实验室的遴选立项、复审评估工作。鉴于基金委已建立了一支具有权威性、公正性、民主性的专家评审系统,世界银行和国家计委建议由科学基金委员会牵头完成进一步的工作。5月,国家计委科技司秦声涛副司长和马德秀处长约我商谈委托基金委承担实验室遴选立项、复审评估事宜,我当即向委务会议报告。委领导极为重视,先后进行了两次专门研究。当时正处于基金委成立初期,人员少、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任务重,相当多的同志认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其他都是份外的事情,不宜接受实验室遴选与评审的委托任务。而师老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基金委作为全国基础研究资助和管理机构,不仅要评审和资助好的研究项目,还要支持优秀的人才和单位。我们暂时没有能力支持科研装备,但对条件好、又最具科研实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应加强了解和支持,应把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做资助工作的重点对象。师老还从基金委长远战略发展的角度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和扩大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系统的作用,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从接受委托评估任务入手,是基金委介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最好的切入点。”最终委务会议决定接受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委托任务,由师老直接领导这批实验室立项复审的评估工作,综合计划局重大项目处负责组织实施。从此我便直接在师老领导下工作,能经常与他在一起,直接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做人,领悟他博大、宽容的心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