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经第三

文心雕龙 作者:(南朝梁)刘勰 著; 王志彬 译


宗经第三

【题解】

《宗经》篇上承《原道》篇和《征圣》篇,可谓《原道》篇和《征圣》篇的“结穴”。有了《宗经》篇之作,《原道》和《征圣》之义,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按刘勰的逻辑来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因而,“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可见,《宗经》篇在刘勰心目中地位是很重要的。

《宗经》篇的主要内容是:一,阐述经书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刘勰以极为雅丽的言辞美化、神化孔子,把经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难免过誉之瑕,但为了强调“宗经”,却是刘勰所不能不赖以立论的依据。二,阐述经书的体制特点和文辞风格。分别概括了五种经书的主要特点,特意以《尚书》和《春秋》为例,突出经书文辞的独特风格,并讲明了经书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把古与今、经与文联系起来。三,阐述经书与后世所产生的各种文体的关系,以及宗经为文的结果。刘勰认为后世产生的各种文体,都出自于“五经”,从各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方面,为宗经找到历史根据。强调“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即宗经之文,有六个方面的优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义”的前四项讲内容,后两项讲形式,且都是正与反相对应,鲜明地表现了刘勰强调宗经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不仅具有纠正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实践意义,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可作为写作与批评的标准,予以参考、鉴用。

综观《宗经》全篇,刘勰对圣与经的赞颂,虽有某些过分之辞,他所持之观点与今人之认识,亦有明显差异,但他提倡宗经以矫弊的主张,他对五经体制特点的精要概括,他以五经为各体文章之始由的阐示,以及他所提出的“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在剔除其具体内涵的某些局限和偏颇之后,作为一种治学为文、写作和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宗经》篇研究中,最为突出的歧疑之点,是对刘勰宗经思想的看法、评价问题。笔者以为,刘勰的宗经思想是贯穿在《文心雕龙》全书每一个篇章中的神髓,全书五十篇三万七千余字,一言以蔽之,即“宗经”二字而已。否定了刘勰宗经思想,事实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心雕龙》全书的价值和意义。因之对这个问题需要做审慎的辨析。

文心雕龙宗经第三三极彝训(1),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2),不刊之鸿教也(3)。故象天地(4),效鬼神(5),参物序(6),制人纪(7),洞性灵之奥区(8),极文章之骨髓者也(9)。皇世《三坟》(10),帝代《五典》(11),重以《八索》(12),申以《九丘》(13);岁历绵暧(14),条流纷糅(15),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启耀(16)。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17),《诗》列“四始”(18),《礼》正“五经”(19),《春秋》“五例”,义既埏乎性情(20),辞亦匠于文理(21),故能开学养正(22),昭明有融(23)。然而道心惟微(24),圣谟卓绝(25),墙宇重峻(26),吐纳自深(27),譬万钧之洪钟(28),无铮铮之细响矣(29)

【注释】

(1)三极:指天、地、人三才。极,指把三才之理探究到极致。彝(yí)训:常道,常教,即恒久不变的道理。

(2)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

(3)不刊:不可磨灭,不可改动。鸿教:伟大的教诲。

(4)象天地:取法于天地之象。

(5)效鬼神:效验于阴阳之说。

(6)参物序:参验事物兴亡盛衰、得失消长的顺序,亦即事物的规律性。

(7)制人纪:制定人伦纲纪。

(8)性灵:性情,心灵。奥区:精微深奥之处。

(9)骨髓:此指文章的精华、精髓。

(10)《三坟》:孔安国《尚书传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

(11)《五典》:孔安国《尚书传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12)《八索》:相传为讲八卦之书。

(13)《九丘》:相传是讲九州地理之书。

(14)绵暧(ài):年代久远,模糊不明。

(15)纷糅(róu):纷繁杂乱。

(16)大宝:比喻最珍贵的东西,这里指古代经典。

(17)《书》:指《尚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标:标立,标示。七观:孔子认为可以从《尚书》中看到七个方面的内容:义、仁、诚、度(法度)、事(事物)、治(政治)、美。

(18)《诗》:指《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多篇,又称《诗三百》。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列:陈列,分出。四始: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和《颂》。

(19)《礼》:指《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其侄戴圣编定。正:明确,确定。五经:《礼记》确定了五种礼仪:吉礼(祭祀等)、凶礼(丧吊等),宾礼、军礼、嘉礼(婚、冠等)。

(20)义:义理,指内容。埏(shàn):和泥制瓦,这里比喻文章的陶冶教化作用。

(21)匠:匠心,指切合文理技巧。

(22)开学:开启,学习。

(23)昭明有融:明朗,显豁。融,《左传》有“明而未融”,注曰:“融,朗也。”

(24)道心:指自然之道。

(25)圣谟(mò):圣人的议谋或见解。谟,通“谋”。

(26)墙宇:孔子的学生子贡曾以“夫子之墙数仞”来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

(27)吐纳:言论,这里指著作。

(28)万钧:千万斤重。钧,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29)铮铮:金属互击之声。

【译文】

天、地、人三才有它恒久不变的道理,说明这种道理的书籍叫做“经”。所谓“经”,就是历久长存,至高无上的道理或不可磨灭的伟大教诲。所以经典取法于天地自然之道,征验于鬼神阴阳之说,参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制定出人伦纲纪,它洞察人类性情精微深奥之处,深入掌握了文章的精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经典,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文字模糊不清,条理源流纷繁杂乱,经过孔子的删订阐述,这些伟大的宝典才开始散发出光芒。于是《周易》阐发出《十翼》,《尚书》标立了“七观”,《诗经》列出了“四始”,《礼记》确定了“五经”,《春秋》又有“五例”,这些经典,其内容能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其文辞也切合文章写作的规律,因此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确认识,永远放射出明晰的光辉。然而自然之道的精神微妙难测,圣人见解超群,如同深宫高墙,其著作自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犹如千万斤重的大钟,不会发出细微的响声。

夫《易》惟谈天(1),入神致用(2)。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3)。韦编三绝(4),固哲人之骊渊也(5)。《书》实记言,而诂训茫昧(6),通乎《尔雅》(7),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8),“昭昭若日月之代明,离离如星辰之错行(9)”,言照灼也(10)。《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11),藻辞谲喻(12),温柔在诵(13),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14),据事制范(15),章条纤曲(16),执而后显,采掇片言(17),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18),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19),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20),谅以邃矣(21)。《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22);《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23);此圣文之殊致(24),表里之异体者也(25)。至根柢槃深(26),枝叶峻茂(27),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28),前修久用而未先(29),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30)

【注释】

(1)谈天:讲述天地变化之理。天,天道,即自然之道。

(2)入神:达到精深微妙的境界。

(3)中(zhòng):中肯,合理。

(4)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载:“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皮绳。后用以比喻读书勤奋。韦,牛皮绳。三,虚指,言其多。

(5)骊渊:骊龙伏卧的深潭,这里用来比喻蕴藏真理的宝库。骊,黑龙。

(6)诂训:此处指《尚书》的文字。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词语与方言。训,释万物之貌以告人曰训。

(7)《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工具书,一般认为是秦汉时人所编。

(8)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的弟子,为孔门十哲之一。

(9)离离:清楚。

(10)照灼:鲜明明著。

(11)摛(chī)风:指写作《风》、《雅》、《颂》各种诗篇。裁兴:指运用“赋”、“比”、“兴”各种表现手法。

(12)藻辞:富有文采的文辞。谲(jué)喻:委婉曲折的比喻。

(13)温柔:指儒家的诗教原则“温柔敦厚”。

(14)立体:此处指建立社会上各种体统制度。

(15)制范:建立规范。

(16)纤曲:细致周到。

(17)采掇(duō):采摘拾取。

(18)“五石”、“六(yì)”:指《春秋·僖公十六年》中关于“陨石于宋五”,“六退飞过宋都”的记载。《公羊传》解释说,“先言陨而后言五”,“先言六而后言”是为了符合记见记闻的先后顺序,极其详备,因为“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六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徐而察之则退飞”。,鸟名。

(19)“雉(zhì)门”、“两观”:雉门,鲁宫的南门。两观,宫门外左右的望台。《春秋·定公二年》中有关于“雉门及两观灾”的记载。《公羊传》解释说,先说雉门,后说两观,表明主从关系。虽然火灾是由两观延烧到雉门,但不说“两观及雉门灾”是因为雉门重要,两观次要,不让不重要的列在前面。

(20)婉章志晦:指《春秋》“五例”中的两条:“婉而成章”、“志而成晦”。

(21)谅:确实。邃(suì):深远。

(22)寻理:探寻道理。

(23)访义:寻觅意义。

(24)圣文:儒家经典。殊致:独特的情致。

(25)表里:这里指形式和内容。

(26)根柢(dǐ):树根。槃(pán)深:盘根错结,深扎地下。槃,同“盘”,回绕。

(27)峻茂:高大茂盛。

(28)后进:后世的学者。

(29)前修:前贤。

(30)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山市。

【译文】

《周易》是专门谈天地变化之理的,精深微妙而又可以应用于实际。所以《系辞》称赞它意旨深远言辞精美,语言恰当合理,叙事幽隐深奥。孔子读这部书时,多次翻断了编竹简的皮绳,可见它是圣人探索精妙哲理的宝库。《尚书》其实是记录言论的,只是它的文字难懂,读起来使人茫然不明,如果借助《尔雅》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论事明畅如同日月更替发光,内容清晰如同星辰交错运行”,这是说《尚书》的记载清楚明白。《诗经》主要是用来表达情志的,它的文字与《尚书》一样需要注解才能读懂,它分为“风”、“雅”、“颂”三体,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辞藻华丽,讽喻委婉,诵读起来就能体会到它的温柔敦厚,所以《诗经》最能贴近人们的心灵和情怀。《礼记》是用来建立体制的,它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范,章程条款非常详细周密,执行起来功效显著,即使采摘拾取它的片言只语,也没有不是珍宝的。《春秋》辨析事理,一个字便能表现褒贬之义,关于“五石”、“六”的记载,以简略的文字详细地记事;关于“雉门”、“两观”的记载,先后有序而主次分明;《春秋》委婉曲折、含蓄幽隐的写法,确实有很深刻的蕴意。《尚书》虽然读起来文字艰涩难懂,但一探寻它的道理却是晓畅易明;《春秋》虽然一看文辞就通晓明白,但一经探究意义却又深奥难懂;这就是因为圣人的文章各有特色,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至于五经的共同特点,则如根柢盘结深固,枝长叶茂的大树,言辞简约而旨意丰富,取事浅近而喻理深远。因此这些经典虽是古代旧作,但其意义和韵味却历久弥新,后世学者去索求探取仍不算晚,前代贤才运用了很久也终难超越,它们像泰山的云气使雨水遍洒天下,像黄河的水流滋润着千里沃野。

故论、说、辞、序(1),则《易》统其首(2);诏、策、章、奏(3),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4),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5),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6),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7),极远以启疆(8);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9)。若禀经以制式(10),酌雅以富言(11)。是即山而铸铜(12),煮海而为盐者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13):一则情深而不诡(14),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15),四则义贞而不回(16),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17)。扬子比雕玉以作器(18),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19),符采相济(20),迈德树声(21),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22),鲜克宗经(23)。是以楚艳汉侈(24),流弊不还,正末归本(25),不其懿欤!

【注释】

(1)论、说、辞、序:这些都是文体名称。

(2)《易》统其首:《周易》中有彖辞、象辞、说卦、序卦、文言等,其特点都在说理论断,所以刘勰探源论、说、辞、序上述文体,认为《周易》是其始。统,总。

(3)诏、策、章、奏:这些都是文体名称,《尚书》的诰、誓等和这些文体关系密切。

(4)赋、颂、歌、赞:这些都是文体名称,与《诗经》有承继关系。

(5)铭、诔(lěi)、箴(zhēn)、祝:这些都是文体名称,均与《礼记》记载的礼仪制度关系密切。

(6)纪、传、盟、檄:这些都是文体名称,均与《春秋》关系密切。

(7)穷:至,极。表:同“标”,准则,规范。

(8)启疆:开拓疆域。

(9)环内:指《五经》范围之内。

(10)禀:持,根据。制式:制定体式。

(11)酌:酌取。雅:正,指经书雅正的语言。

(12)即:靠近。

(13)六义:六个优点。义,同“宜”,引申为优点。

(14)诡:诡诈,指虚假。

(15)信:真实可信。诞:虚妄荒诞。

(16)贞:正。回:邪曲。

(17)淫:过分。

(18)扬子:指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早年曾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家。晚年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19)四教:指孔子用以教育学生的四项原则“文、行、忠、信”。

(20)符采:指玉石的花纹。相济:相辅相成。

(21)迈德:力行道德。迈,勉,行。

(22)建言修辞:指作文。

(23)鲜:少。

(24)楚艳:这里主要指楚辞中一部分单纯追求辞藻华丽的作品。

(25)末:指舍本逐末的淫丽文风。本:指《五经》的雅正文风。

【译文】

因此,论、说、辞、序这类文体,都以《周易》为其首始;诏、策、章、奏这类文体,都发源于《尚书》;赋、颂、歌、赞这类的文体,都是由《诗经》建立的基础;铭、诔、箴、祝这类文体,都由《礼记》开端;纪、传、盟、檄这类文体,都以《春秋》为根基:所有这些经典,内涵都无限崇高精深,树立了文章写作的规范,范围也极其广远,开拓了文章写作的宽阔领域;所以后来百家文章的写作尽管竞相腾跃,但终究没有超出“五经”的范围。如果根据“五经”的体式去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酌取“五经”雅正的语言以丰富词汇。那么写文章就像靠近矿山炼铜,在海边熬煮海水制盐一样取用不竭了。所以,如果写文章能够效法“五经”,在整体上就会有六大优点:一是感情深挚而不诡谲,二是文风清新而不驳杂,三是叙事真实而不荒诞,四是义理正确而不歪曲,五是文体精约而不繁芜,六是文辞华丽而不过分。扬雄把“五经”比为雕琢玉石制作玉器,是说“五经”中包含着文采。文章靠德行来建立,德行靠文章得以流传,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中,“文”处在第一位,它与“行”、“忠”“信”三者像玉石的花纹与质地一样相辅相成,后世之人在行道德、树声名方面,没有不以圣人为师的,但在文章写作方面,却很少能以经书为榜样。所以楚辞淫艳,汉赋侈华,这种流弊几近不可收拾,纠正这种舍本逐末的风气,使之回归“五经”的正路,不是很好吗!

赞曰:三极彝道,训深稽古(1)。致化惟一(2),分教斯五(3)。性灵熔匠,文章奥府。渊哉铄乎(4)!群言之祖。

【注释】

(1)稽古:考察古代典籍。

(2)致化:达到教化的目的。

(3)五:指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4)铄(shuò):同“烁”,灿烂,辉煌。

【译文】

综括而言:记载着天地人三才的常道,义理精深而源远流长。教化民众是它唯一的目的,分门别类来说就是五种经书。它是陶冶人类性情的巧匠,又是蕴藏文章奥秘的宝库。多么渊深辉煌啊!堪称一切文章的宗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