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 乡情

巴彦雪 作者:刘兆林


月是故乡明

天底下只有一轮月亮,人们却非说故乡的月最明,那是因为,游子们的童年之梦和生命之根,都是在故乡月色下生成的,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可更改不可磨灭,犹如每人只能有一个生身母亲,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一样。所以说,母亲的恩永远最大,故乡的情永远最深。

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我说过,我已有了第二故乡。但不管怎么说,真正意义的故乡,应是埋有童年梦想和亲人尸骨的那片土地。我整个童年及少年时代,和我所有已故亲人的尸骨都埋在巴彦那块沃土里,并且至今还有亲人、朋友和同学生活在那里,因而巴彦不能不是对我最有牵引力的地方。但故乡的确已发生巨大变化,几次回巴彦,我都目睹了那喜人的新貌,同时,也愧叹,这变化里没有我的功劳。

对这些变化,我由衷欣喜,但也不能不自家人似的正视现实:跟日新月异的全中国,尤其是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相比,故乡变化的脚步不是最快的。就如直到现在我还能童年那般梦见故乡的山如何之高,河如何之大,山河间的桥如何雄伟,可一旦真回到故乡身边时,便会大吃一惊一样:跟外面的名山大川巨桥相比,故乡的山河及桥,哪还能叫山叫河叫桥啊,分明是小桥溪水人家嘛!这使我悟到,故乡最亲,但故乡不是最先进的。也如到了发达国家回头再看一样,最想念的肯定是祖国,但最发达的并不是祖国啊!这时才能分明地感觉出祖国的伟大之处是什么,她的不足在哪里了,也因此更加盼望她能早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因此,每当我为家乡的飞速发展而喜悦时,也会为家乡应该丢掉但一时又丢不掉的东西而遗憾,甚至难过。我深切感到了,家乡的一切发展进步,都不是因循守旧给的,而是弃旧图新带来的。鲁迅写《故乡》时,最为伤感的是故乡人的麻木和不争。渴望外部世界的新思想、新知识、新人新事,能意识到自己落后的方面,这才是游子感恩故乡的同时,又深切期望于故乡的真实情感。

一个地区,物产再丰富,资源再深厚,没有高知识高素质的人才和民众,也是要落后的。故乡能着眼未来,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素质放到极其重要位置,这无疑也是游子的最大心愿。众多远在他乡的游子,能呼应故乡的号召,百忙中交上一份答卷,无疑是献上了一份深情的爱心。远游的人不漠视故乡,故乡人热切关注游子,让我们把各自的业绩当坐标相互参照,当梯子相互攀登,家乡发展的脚步就会更快。

故乡明月在,我已白发生。相信游子的白发与后生的青丝,会在故乡明月下相映成辉。谨以此苍白小文献给恩深如海的故乡。

(原载故乡巴彦编辑的《月是故乡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