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2 活着,需要仪式感

别在风暴中坐以待毙 作者:江明


对那些理直气壮向你伸手的人说:走开。

过得好的人,总是比你多一点智慧

好巧不巧,我懂几点人生智慧。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小型分享会,是前同事组织的。参加聚会的大都是互联网人、新媒体人,他们有的供职于大公司,有的正在苦哈哈创业中。

只有我,好像是社会上的闲杂人等,却被冠以自由职业者的title(名头),误入了这场以职场、人生、智慧为名的座谈。

席间,主持人问我:工作这么多年,你在职场学到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我说,要有脑子。

所有人都笑了,边上一个相熟的朋友打岔道:社长,脑子是个好东西,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多长点心。

玩笑归玩笑,职场的道理,我相信即使是那些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但是真正能做到不迷茫、不焦虑的少之又少。

在回来的路上,我发了一条微博,我说:

无论你去哪里,这个世界总需要那些真正会干活的人。所以如果你有价值,就不用太慌张,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好好打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慢慢重新塑造自己,能力、眼界和格局都会不一样,有钱又有魅力的人,不要太抢手!

真正过得好的人,未必能力比你强多少,而是多那么一点点“智慧”。

1.初入职场的智慧

我曾经一度以为,决定人生命运的是机遇、是运气、是爹妈的社会背景,后来发现其实都不是,虽然那些都是很好的,但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你的眼界、智慧和行动力。

我曾不厌其烦地说过一些自己的工作经历,但是有件事一直没说,我处心积虑、小心翼翼地没敢说,其实从上班第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很快就要离职,尽管这个“很快”姗姗来迟,历时五年。

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刚入行就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满意和喜欢的工作。哪怕一开始很喜欢,在日后的消磨和随着自己的能力和眼界慢慢增长的过程中,也难以维持这种幸福感。

很多年轻朋友曾跟我诉苦,说自己不喜欢目前的工作,有的是因为工资太低了,有的是因为没有成就感,有的是纯粹不喜欢工作内容。

我给出的建议是:获取,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智慧。获取经验、技巧和处事态度,这样,才能一步步接近目标。

2.及时止损的智慧

工作当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如果用工作的时间来衡量,它占据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组成你所期望的生活的一部分,你要想清楚。

我曾经就职于应该算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这里吸引了非常多优秀的年轻人,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凭的是高于行业平均的薪酬以及非常可观的职业前景。

但是也有不少人在进公司不久之后,对自己超长的工作时间不满,对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健康状态表示担忧,但是又不甘心去外面找一份薪资一般、没有平台优势的企业,从而满腹怨气。

也有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很明白,把这里当作一个跳板,来镀金也好,结识更多的资源人脉也好,或者工作几年攒一些钱,达到目的,转身离开。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不会被世俗的眼光所绑架,也不会用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及时止损,是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不停抱怨或踟蹰,只会让你在泥潭中越陷越深,及时止损才是去除烦恼的最佳方式。

3.明确向往的智慧

一个关系不错的女生,在“德勤”工作,当审计师。

她前段时间突然在微信群里说要去法国学烘焙。她跟我们一大帮朋友说起这事儿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你确定吗?这边是你好不容易挤破脑袋才进去的“四大”。如果留在事务所干几年,表现好的话,升为经理并不难。职业地位和收入都能进入新的阶层。

去法国,不安全,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你到底是有多想不开啊。

但是她不。她觉得能让自己幸福的,并不是待遇、前景和工作环境,而是新奇和未知,她愿意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儿,并承担所有风险和后果。

曾经很流行一句话:我们的精力分配决定了我们的层次。其实反过来说,我们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价值多少,也是由我们放弃的事情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评价一切,喜欢争对错,但是,殊不知,很多事情本没有高低之别,只是各自所站角度不同而已。

明确,是选择生活方向所需的智慧。生活有太多可能性,但你只有一次人生。明确自己的向往,才得以获得初心,并且全力投入,过上精彩的生活。

4.人生的智慧

很多人喜欢旅行,说要多出去看看世界才算是见世面,才能增长自己的眼界;很多人喜欢阅读,在书中领略传奇,看得多了,道理就懂了,自然就有智慧了。

不过在我看来,看得多,并不一定等于提高自己的眼界。如果没有思考,甚至都不算是增加阅历。

所以你就知道我为什么在一开始的关于职场和生活的分享会上的回答是“要有脑子”了吧。说得正式一点,即“智慧”二字。

职场中的工作状态其实就像一辆好车,刚步入职场时讲究平稳内敛,不急于显山露水,看准时机再初露锋芒,引起四座惊叹。三五年之后你得心应手了,锋芒毕露时又能恰如其分地急流勇退,不仅随时都有灵活机动的解决方案,更善于整合资源,让周围的人都如沐春风,让职场之路厚积薄发。

这不仅是职场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

做人、做事和选车其实都一样,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要弄明白背后的原理,而不能仅仅只是粗浅的表面功夫,光从表面上看,谁又能立刻从茫茫人海里发现你的大智若愚呢?

一切都要从删朋友圈说起

我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删朋友圈。

一般是在晚上12点之后,每天睡觉之前,洗完澡躺在床上,浏览一遍今天所发的内容,然后把那些矫情的、做作的、无聊的状态一并删掉。

这个动作,我持续将近4年了。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忠诚的基督教徒,在做晚祷。这一天过得或忙碌,或轻松,或喜乐,或忧愁,都感谢天父,让我又度过了平安的一天。

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们经常发现我说话不算数,白天还在那儿信誓旦旦拍胸脯,结果晚上就删了状态,第二天还当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的样子。

我曾经开玩笑回答说,删除状态的感觉太爽啦,就像是删掉了自己曾经是傻帽的证据,这样每一个加我好友的人,都不会被我的过去惊呆!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需要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件看上去琐碎而又似乎不重要的小事,变成我生活中的一种仪式。

1.

为什么生活需要一种仪式?

很多人都看过《小王子》这本书吧,书中有一个章节:小王子驯养了一只在等爱的狐狸,有一天小王子去看它。狐狸对他说,你最好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来。

比如说,你下午4点钟来,那么从3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4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小王子问:什么是仪式?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2.

之前很流行新年签,我最喜欢的一个叫“你谢见”。

任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你好”“谢谢”“再见”。所以,要珍惜,不要惋惜。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会说再见的。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会再见,情意绵绵的情人会再见,即使是那些口口声声说会永远爱你的人,也许在转个身的瞬间说消失就消失了。

我们都需要对坏了的东西告别,包括一件再也不会穿的衣服、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一段不必要维系的感情,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仪式,和过去告别。

3.

每当新年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显得特别有仪式感,去看一场跨年晚会,给自己买一台新的笔记本,或者给新一年做计划。

也有人辞职或者分手之后就去旅行,并不是说旅行本身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结束一段关系,告别一个身份之后,人都需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回血,就好像电脑关机重启一样,出去转一圈才有力量回来拥抱新生活。

我有个女性朋友特别作,凡是遇到重要时间节点,都要给自己买一管新口红。

比如,新年要买口红,情人节要买口红,青年节要买,过生日要买,失恋分手要买,遇到开心的事情要买,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更要买。

我曾经非常不理解地问,口红这玩意儿,有一个不就够了吗,买这么多干吗,又不能当饭吃?结果遭到她赤裸裸的白眼。

后来我才发现,这种买口红的动作,其实就跟我每天删朋友圈一样,也许在他人看来矫情又做作,但是,日子太苦了啊,我们不仅需要这样的仪式让我们能够有勇气重新开始,更重要的是用它来去除那些生活中的琐碎。

4.

有很多人,对于工作或者学习,未经努力先言弃,但是对于感情却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还有很多人,整天生活得忙忙碌碌,却不过是碌碌无为。

昨天过得怎么样、去年夏天在忙着什么,每次回想过往的岁月,都像是刚从一场昏迷中醒来,不知道失落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日历本上画过的,不过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

你难道没有发现哪里不对吗?

每次我一想到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就会陷入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想做点什么,让今天可以被记住,让自己接受“今天并没有虚度”的设定,让自己好受一些。

京极夏彦在《不如去死》这本书上说:“道理上讲得通的东西感情上未必讲得通,你所思考的与内心想要的并不一样。有时候明知是正确的,但是心里却在抗拒;有时明知是错误的,却拼命想把其正当化。互相磨合,互相妥协,把不满敲成小碎片,让这些不满嵌在平平淡淡的每一天中,唯唯诺诺地过日子。”

5.

我时常会回翻自己的朋友圈,每一个没有被删除的状态,对自己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moment(时刻)。有些是当下生活的感悟,有些是当天发生的糗事,还有一些是好久不见的朋友的聚会,一次临时起意的远行。当然,还有街边发芽的老树,院子里偷吃食物的小猫,有时候仅仅因为起风了,也会随手拍下照片,提醒自己,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拒绝朋友圈没完没了的推销,拒绝无休无止的二手鸡汤。我想起朋友圈刚刚推出的时候,slogan(口号)是“开始记录这一天”,但是没人会想到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已经被公司的广告填满了。有一种说法叫年轻人的无趣是从进入公司的第二年开始的,在公司活得就像是台词很少的龙套演员,每天只会说“嗯”“对”“没错”“然后呢”,在朋友圈也失去了真实展示自我的勇气。

或许当你删除那些不必要的状态,剔除那些不值得记录的时刻,等到一年将尽的时候,再来回顾,就会清晰地发现,这一年究竟经历了什么——幸福或遗憾,失去或得到。

所谓仪式感,就是赋予普通的生活一些意义和美感,让生存变成生活。每个人对生活的意义都有各自的理解,需要自己赋予,好的生活并不是指物质有多富裕,而是每天都充满希望。

朋友都是阶段性的

你为什么不理我了?

周末在家躺了两天,吃了一顿饭。昨天半夜,兴冲冲跑到楼下夜宵摊,想给自己点个啤酒﹑小龙虾啥的,看了好几家店,里面全是三三两两的朋友,在碰杯畅饮,我连门都没敢进去,就赶紧转移目光,假装路过,生怕遇到熟人就跑回家了。

夏天,杭州的天气怎么讲?白天出门,一离开空调房,就像迎面开了一个热气腾腾的高压锅;晚上躺在草席上,关上灯,你就是一枚嗷嗷待蒸的小笼包。

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很久没有打开树洞邮箱了,所以一次性回复了所有的来信,看到读者们过得也不太好,我就松了一口气。

有个叫“心目”的朋友给我来信,说自己与一个认识七年多的朋友渐行渐远,现在变得无话可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给她回复说,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永远不会变的,朋友都是阶段性的。小孩子才会耿耿于怀地问,你怎么不理我了呢?

成年人最舒服的关系,是我知道你一直在那里,不需要天天联系,即使某天无话可说,想起曾经温暖过彼此,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失去过你。

1.

有句话说起来或许有些绝对,但是从我自身的人生经验来看,的确如此──你在青春期,很难交到一辈子的好朋友。

很多人都说,现在社会上交朋友的人都好势利哦,动不动就说什么资源人脉。是的,我也快听吐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说,学校的朋友、你在青春期遇到的一些朋友,会是你一辈子的朋友。

很多人怀念青春,怀念当时的友情、爱情,因为在那样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下,大家是纯粹的,靠长相、兴趣、成绩等自身因素吸引彼此,不拼爹,不拼背景,不拼关系。

这些人陪伴你度过最心无城府的那几年,最无欲无求的时光。有一些是你想爱的,有一些是你想揍的,也有一些是点缀的。

这样的画面很美好,总是让你想起那时夕阳下的奔跑,但是这样的场景太过于梦幻,就像泡沫一样,随着走出社会,大家的家庭背景、资源优势凸显,差距就一下子拉开了。

跨越阶层的友谊,这种事情我不太信。

2.

所有的朋友关系,都是阶段性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会变的,哪怕一开始是同样的背景,随着成长轨迹的变化,也会让每个人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拉开距离。

有些人会去大城市上学、工作,之后可能留在那边,甚至去往更大的世界;也有一些人留在老家,干一份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开始柴米油盐的生活。

这两种人的思想差距可能会大到什么地步?

左边可能会为了同性恋者振臂高呼,右边可能会觉得那个男的怎么这么娘,受不了。左边可能会觉得30岁之后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右边可能觉得一辈子这样也挺好,或者根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我没法说哪种生活更高尚一些。但是拥有如此两种生活的朋友难免会渐行渐远。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柠檬桌子》里有这么一段话:那时你还是个孩子,你认为你拥有了许多朋友,但事实上,你拥有的仅仅是伙伴而已。所谓的伙伴就是那些站在你身边,看着你长大成人,然后又渐渐淡出你生活的人。

于是,你开始了新的生活,结婚、生子。后来,孩子们长大了,也离开了你,丈夫也死了。然后呢?然后,你开始重新需要那些能陪你一起走向生命尽头的伙伴。

3.

我始终不觉得,好朋友的关系是需要花很大的精力、费很多的时间去维持的。

就像之前有人写文章说,你费尽心思经营的关系,多半是要断的。你不可能靠点赞就挤进别人的朋友圈,你也不可能靠讨好去维护一段感情。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从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笑得甜甜蜜蜜,就算你再努力、再付出,你都得不到同等的回报。

当然爱情也是这样。

可能你也会遇到这样一个人,想要把全部的好、全部的爱都给对方也觉得不够,只要我有,只要你要。有时候生怕自己做错了一点什么,就会惹得对方不开心,午夜梦回,自问自己哪里不好。

亲爱的,但那不是友情,是乞讨。

4.

这些年,我对朋友关系特别想得开。

朋友是互相吸引的,不可强求,有知己二三,已经是人生幸事。

是你的朋友,你逃不掉的,他难过的时候会找你,他开心的时候会找你。就算你们三年就见一次面,就算你们相隔十万八千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把自己装扮好了,喜欢你的人会有,欣赏你的人也会来。你要去追一段关系,八匹马,你都追不到。

5.

有句话叫作──你是你身边最亲密的六个朋友的平均值。

这个平均值,不仅仅是财富、地位,更是价值观,这些东西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都是流动的。

所以过分执着于一段旧感情真的是吃力不讨好。

有时间不如多提升自己,也许过一段时间再往回看,你就会发现,那些青春里觉得天要塌下来的烦恼,其实都不算是什么烦恼。

想起刘瑜曾说,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真是绝妙。

说好的断舍离呢?

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真是谢天谢地,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昨天凌晨(2016年11月11日)终于上映了,让我在所有人都在网上买买买的时候,能够像躲一场瘟疫一样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打发掉最初的两小时。

但我还是太天真了,半夜三更悄悄溜进电影院,边上的男女几乎都抱着手机,一惊一乍地发出“哎呀哎呀哎呀”的声音,电影开场前的几分钟也全是电商网站的促销贴片,各种打折消息铺天盖地,好像有人扼着你的脑袋,不断地朝你的耳朵喊:快去快去快去快去狂欢起来。

好了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买还不行吗?于是从电影院回家,躺在床上胡乱翻了一会儿,买了一双鞋就睡去了。

早上醒来,大家在群里交流,询问昨天晚上都买了什么。

有个朋友说:“我感觉自己已经有点神经病了,连买双300块的鞋子都要想很久很久,放在购物车都快过期了,这次打折才买。”

其他人惊叹:不会吧?你一个月赚那么多钱,至于这样抠吗?我们又不找你借钱。

她说:“我只有在给家人、给男朋友、给我们家狗买东西的时候没有罪恶感,给自己买东西,但凡超过100块都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1.

我没说话。

因为我对她的话太感同身受了,昨天本来想买一件冲锋衣,但是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被角都快被我咬破了,还是没舍得买。后来一想起曾经有人说“把冲锋衣当日常搭配的人,基本上等于放弃自己了”,我就索性关了手机。

放下手机的那一刻我在想:其实按照自己的收入来说,买一件冲锋衣并没有负担,虽然我现在也没工作,但是不要脸如我,每次在网上靠写一篇文章也能有四位数的打赏,为啥还是买不起一件冲锋衣?

我觉得不是一件衣服我afford(担负)不起,而是穷怕了,没有安全感,赚钱不容易,除非是真的有用,任何装饰门面的东西其实都是没必要的。

2.

就好像我那位做自媒体的朋友。

在我们看来,她的生活真的非常光鲜亮丽,拥有一份稳定的媒体工作,压力并不大,虽然薪水一般,但是在她居住的城市,算是相当体面。在前几年房价还没有这么疯狂的时候,她就把房子买了。

业余经营的公众号,在一年内用户突破十万,平时偶尔接点小广告,这种生活在我看来是非常惬意的。倒不是说这种生活有多么大富大贵让人羡慕,我是觉得这样的生活饱满而有期待,是很让人安心的。

即使如此,她在面对一双200块的鞋子时,还是有点犹豫不决,买化妆品、买衣服超过500块她能饿自己好几顿。

我曾跟她探讨过关于贫穷和克制的话题,她说:“真的,小时候的贫穷太可怕了,也许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永远不可能体会到没钱默默煎熬的滋味。因为贫穷,所以自卑,所以敏感,做任何事情都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即使现在赚到一些钱了,也不敢大手大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3.

因为做公众号的关系,去年我在知乎上还认识了一个大V,加拿大移民,反正是爹妈的钱多得不要不要的那种。

用两句话形容他非常贴切,所有人都在努力拼搏去罗马,他一出生就在罗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他出生在了终点线。

去年他回国探亲,顺便到杭州来找我玩儿,于是就再没回温哥华,“我宁可在你家打地铺,也不想回加拿大住别墅。”他说。

后来我才发现,尽管他爹妈现在很有钱,但也都是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做生意慢慢积攒出来的财富,对他的教育还是过去那一套,生活上除了一些特别必要的开销,基本不给多余的零花钱。他来找我的那天,用的还是LG手机。

我说你能不能有个富二代的样子,不要试图混入我们loser圈啊。他说,有钱人的生活可能跟你们想象的不一样,他们过得比普通人还要节俭得多。

4.

这种节俭,一方面来自过去的贫穷,知道一切得来不易,更重要的是,当你获得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不过尔尔。

比如你今天买了一大堆东西,很多东西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生活品质,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其实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你下单,仅仅是因为它便宜,当你买了一件衣服的时候,你就想配一条裤子,买了一条裤子,你又想买一双鞋子,或者一个包。

那么我问你,你的那半管口红呢?用了一半的洗面奶呢?拆了一次的面膜呢?说好的断舍离在哪里?说好的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在哪里?说好的控制你自己呢?

5.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靠爹妈,还是凭运气,抑或是通过努力,你得到一些你其实不必要的东西,幸福感并不会更高。

因为人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欲望是难填的。与其瞎凑热闹买一堆给自己造成负担的东西,不如多花点时间把家里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清一清。有句话说,一个人能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最后,恭喜你们,现在不仅仅是光棍,而且还是穷光棍了。这个月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吃土。

假如你是樊胜美

孝,应该是相对的。

社长:

我现在真的太痛苦了。痛苦的根源很复杂,最直接的就是我小时候父母离异了。这是我心里的一根刺,已经折磨我十几年了。

我老家是西北的,就是很有名的牛肉面的故乡。我被判给了父亲,我母亲带走了我弟弟。母亲走后,我并没有在父亲身边,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他们的老房子里。

一直到五年级,我才回到了父亲身边。我父亲有了他自己新的家,我也有了个可爱的妹妹。我一个在黄土高原的农村长大的丫头,没有见过世面,嘴巴又笨。可想而知,日子是怎样的。

有次带妹妹出去玩,有人竟然问我,带这样一个小孩每个月能拿多少钱?那个时候不知道伊利优酸乳是什么滋味,因为家里只有我妹妹能喝。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呢。

我的继母一开始对我并不好,她大概在我上高中时才开始对我好一点的吧。小学、初中,甚至是上大学,我觉得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他们要钱。每次都要在心里斗争很久,总觉得这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我母亲是个传统的农村妇女,没受过什么教育,思想也很封建,一直觉得我父亲对不起她。虽然她也再婚了,但是我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这些年我见过她的次数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我弟弟也觉得我父亲亏欠他。

2015年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我和弟弟闹翻了,他删了我QQ、拉黑了微信。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再没有联系。我和我父亲的关系并不好,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因为我也恨他,有那么几年,我拒绝叫他爸,我知道他也很难受。

我弟弟是去年毕业的,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花钱却很快。这两年他跟我父亲要钱花。我父亲觉得亏欠他,多多少少都会给。

平时我和父亲的联系也很少,每次他发微信给我都是谈论我弟弟,从来没有问我过得怎么样。过年的时候,他甚至跟我算我每个月工资多少,过节费每年能拿多少,年终奖能拿多少。我虽然心里不舒服,却也没说什么。

我也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离开那个地方的想法,这种想法根深蒂固。所以大学在“长三角”读的,毕业后工作在“珠三角”。我从来没有想过回去。因为我真的不想面对过去,不想周围的人都对我说,你要理解你的父母,事情已经这样了。

可是今天,我爸,我亲爸,居然跟我说,他帮我弟出首付在老家买房,让我攒够10万块拿去装修。

我一下就火大了。跟他说不要算计我,我不会给他和我弟弟一分钱。

我跟他在微信上这么说完,突然觉得很委屈,躺床上哭。甚至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眶里依然有眼泪。

我现在是有几万块的积蓄,可是我不想拿出来。这几万块是我工作两年来的所有积蓄。有时候我父亲跟我说,省着点花钱,你一个月吃饭多少,零用多少,剩下的都可以存下来。

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没有一个人关心,有时候加完班等公交的时候总会特别想哭。每次这么难过的时候,只能自己偷偷躲起来哭,不知道找谁去倾诉。我恨这个世界,可是我也爱这个世界。有时候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我经常笑着跟自己说,我是个快乐的没有过去的女孩。社长,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Jin

Jin:

你好。

收到你这封来信的时候,电视剧《欢乐颂》正在热播,我脑海中的画面,都是樊胜美的母亲打电话的场景:小美啊,你无论如何要帮你哥哥啊;小美啊,你的心怎么这么狠的啦;小美,哎,小美……

在我的观念里,你要生孩子,原因只有一个,两人彼此相爱,故而产下结晶。

因为你爱对方,所以也爱你们的孩子,你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不求他飞黄腾达,只希望他能健康快乐成长,如果做不到这些,生娃就如同制造一个新的人生悲剧。

所以,Jin,我给你的建议是,首先,别被传统的“孝道”观念束缚,从你的来信看,我不觉得你的父母是一对合格的家长,也许他们也有苦衷,但是任何的苦衷都不是忽视你的理由和借口。

其次,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女生,你本来就是这个家庭的附属品,是一个外人。不必难过,反而应该庆幸,因为你终会摆脱这个家庭,会有自己的爱人,会有自己的孩子,那才是你的家和你以后的人生。

然后,走,越远越好。不必经常打电话,告诉你的生活如何,你的苦闷家人无法理解,你的欢乐会变成他们下次找你拿钱的把柄。

赡养的责任要有,但是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回家吃饭的时候,问问菜的咸淡就好了,千万不要扯上亲情。

生命的确是父母赐予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背负一辈子的心理债。所有的爱与被爱,都应该是良性的互动。

还看过一个新闻,也很可笑——《女子从小被外婆带大,父母逼她出10万元给弟弟买房》,看得我真是10万只羊驼在心中奔腾。

所以,如果你也是“樊胜美”,我希望你能卸下思想负担,然后摆正自己的立场,走吧,越远越好。

也许有一天,等你也做父母了,或者老了,诸事看尽,会发现世事也不过如此,感情来之不易,不要随便浪费,包括爱,也包括恨。

我们都知道生活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喜剧也好,悲剧也罢,像是一个大转盘,下次会发生什么,你预测不来。没有什么好人一定会有好报,也没有苦尽一定会甘来,不要指望有一天恶人会良心发现,终于明白你的好。

我们都等不到那一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浑蛋些,无耻些,对那些理直气壮向你伸手的人说:走开。

祝你幸福。

有些成功,并不值得炫耀

那是一个人的人生啊。

1.

认识一个职场女强人,生了一对双胞胎,超级超级超级可爱。

别人在朋友圈晒娃,我的第一反应是果断屏蔽,但是看到她的孩子,我只想束手就擒,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生物,请每天多发一点吧。

有个朋友,在天猫开店的,也是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非常讨厌熊孩子,当听说我这个朋友生了一对双胞胎,她用了四个字形容这场“惨剧”:祸不单行。结果呢?看到这对双胞胎的照片之后,被迷得不要不要的,还拉着我问孩子的生日、星座、性格,非要送人家孩子礼物。

我把消息转述给那位朋友,结果这位妈妈更奇葩,孩子的事情一问三不知。我说这孩子不是你亲生的吗?为什么啥事情都不知道啊?她说:孩子现在送回老家了,让我妈妈带着呢,我哪有时间照顾啊。

我说天哪,你太牛了。我本来还以为你挺厉害的,职场女强人和时尚辣妈,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的,孩子又照顾得好,原来你这是在云养娃啊。

云养娃,真是牛爆了。

2.

我就发现,有时候中国人的逻辑真的非常奇怪。

就是很多人,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那些疲于奔命的普通上班族,可以为了成功、为了事业、为了金钱,随意处置自己的孩子,牺牲掉陪伴环节。每次在电视上、书本上、什么演讲论坛上,听到有人说自己如何努力﹑如何拼搏,连照顾自己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我就觉得特别荒唐。

从什么时候起,连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都变成一种炫耀和博取同情的资本了?我看川普还时不时在社交网络上秀一秀自己外甥女的视频呢,怎么,你比美国总统还忙?

这样的成功,到底有啥值得炫耀的啊?

3.

我一直觉得,衡量你是否真的在意一个人,不是说你愿意为对方花多少钱、付出多少感情,而是愿意投入多少时间。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忙,我没时间啊,我有很多项目要做,有很多应酬。我就想问问,到底是什么工作啊,能把一个人的24小时都搭进去?

你可能会说,现在孩子还小,我这么努力,还不是为了孩子嘛,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对于父母,最辛酸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孩子的一点小小的愿望都没有办法满足,但对孩子来说,陪伴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之前看心理学相关的书,从小缺失家长陪伴、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容易变得冷漠﹑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

我从来不觉得那些自私的父母、忙到没时间管孩子的父母,就算在事业上取得如何高的成就、赚到了多少钞票,算什么所谓的成功人士。

正如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整天疲于奔命,忙到没时间停下来照料家庭,缺乏耐心,生活苦闷的人,会有足够的情感面对一个小孩。孩子以后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缺失的童年?

4.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关于大城市的失陪儿童。说目前有很多孩子,他们每天能见到父母的时间平均不超过一个小时。

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是视频通话,每次孩子想爸爸或者妈妈了,就打电话过去,但是聊不了几句,就被随便打发掉了。

有个片段让我很受触动,在一排童鞋面前,让家长猜一猜自己的孩子会喜欢哪一双鞋。所有家长的反应,要么就是把“我不太知道,我平时太忙了,没给孩子买过鞋”作为托词,要么就是非常主观地觉得孩子就是喜欢某一双。

结果当然很遗憾,几乎没有一位家长答对。他们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的喜好,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最懂孩子。

这个视频让我很难过,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至于长大之后,看到父母极力想要讨好自己,想要弥补过去的遗憾,心底涌起一阵辛酸。美剧Causal里有句经典台词:父母花了一生的时间在等待我们的感谢,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在等待父母的道歉,我们都等不到。

5.

是的,对平凡的成年人来说,所有的梦想都是为生存服务的,我们努力生活,努力赚钱,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能原谅家长,为了生存一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无法忍受有人把缺失陪伴当作自己功成名就之后炫耀的资本。

在《请回答1988》里有一幕曾让我泪目,就是德善和爸爸闹情绪,她觉得爸爸妈妈只关心姐姐和弟弟,自己被忽视了。

爸爸找到德善,在小卖部外面跟她说:“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听到爸爸的话,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当家长,当家长也不用经过考试。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讲,其实他们要的是如此微不足道,却变成了一种奢望。我一直觉得那些生而不养的家长,比那些坚持不生孩子的家长,更没有责任心,更不要脸。

孩子不是一件玩具,你不想要了就可以随意处置,孩子也不是一个游戏,玩坏了可以重启再来,那是一个人的人生啊,你们说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