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入夏数伏

燕京乡土记(全二册) 作者:邓云乡 著


入夏数伏

夏 日

有一年初夏,大约是六月中旬吧,客居沪上,江南正是梅雨天气,穿很厚的长袖子衬衫一点也不觉得热,而接友人信,说北京城六月中旬已经大热,已经出现三十七度的高温了。想想真感到有点汗流浃背,如果居住条件不好,住在四合院的一间小东房内,下午大太阳一晒,屋里真有点呆不住人了。如果说给外地人听,似乎北京要比南方还热,那样人家是不会相信的。不过北京夏天在历史上的确曾创造热的记录,一九四二年夏天,就曾出现过摄氏四十二度的高温天气。这在江南也不能不说是十分炎热的天气罢。

北京虽说是北方大平原上的城市,但往西北两面走不了多远,就是连绵不断的大山,燕山山脉接连着太行山脉;而东南走出一百公里就是大海,这就使北京的气候,又沾一点海洋性,冷热较适宜,雨量也充足,对植物生长说来是非常好的。

在北京居住过的南方人,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有北京没有“春天”,穿夹衣的时间极短,似乎一脱棉袄,就穿单小褂了。江南的“半臂轻寒”的漫长春天在北京是没有的,“梅子黄时雨”的黄梅天气北京也是没有的。在北京,五月端午一过,说热就热,天气一下子就热了。阳历五六月间,即阴历四五月中,在江南,正是弄寒弄暖的天气,所谓“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暖麦要寒,插秧的老哥要落雨,采桑的娘子要晴天”。江南差不多穿一件薄羊毛衫的天气可以持续两个月,而在北京则很少用得到。北京一入六月,就完全是夏天的感觉,即使不是特别热,只要一件衬衫就行了,晌午时孩子们可以光脊梁了。

闲翻李慈铭咸丰十年(一八六○年)的《越缦堂日记》,四月十三日,就记着“晴热”了。十四记着:“晴、热,始着单。”五月初二记“大热”。十一日记“郁闷异常”。六月初一记“热甚”。初二记“炎暑顿甚,昼睡一时许,热甚”。初四记“连日炎熇”。李越缦是绍兴人,是生长在热的地方的人,但往北走了三千多里,也没有感到凉快,还是热。所引作为北京气候史料,也可以看出北京热的是很早了。

北京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常常出现在六月份,如前说一九四二年夏热到四十二度,日期就是六月十三日。因此六月的天气,出现三十四五度的天气,不算稀奇。而同样的时间,上海的气温最高也只在二十六七度之间,基本上历年如此。偶有三十度以上的天气,那已是极稀少的了。论纬度,北京近北纬四十度,上海只在三十一度多,而一般在六月份天气,却是北方较热,而南方较凉了,这不是很怪吗?其实不怪,江南霉期早而长,阴雨多,所以气温低;北京霉期晚而短,一般在阳历七月底八月初,阴雨十几二十天,空气潮湿,气压低,不多久就过去了。人说北京没有“霉天”是不确切的。只是不长,不明显罢了。

不过北京的热,有三个特征,一是昼夜温差大,相差约十至十五度,因而白天尽管汗流浃背,晚上睡觉照样可以盖被子。二是“一雨便成秋”,一下雨或者一连阴雨天,马上就凉,而且很凉。《越缦堂日记》五月十六日记云:“夜雨声凄密达旦不止,凉甚如八九月。”六月十二日记云:“阴,凉可衣夹。”这都是明证。在小时记忆中,这种天气是很多的,光脊梁穿夹袄,抱着膀子还感到凉,在大六月里,也是常事。三是凉得早,阳历九月间,江南还正是炎暑蒸人的“秋老虎”天气,而北京则已经有些“豆叶黄,秋风凉”,早晚要穿毛衣了。

伏 天

我国古代历法有伏天的推算,直到今天民间还讲究“三伏”。这是自秦代以来的很古老的说法。《汉书·郊祀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注中说:“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指秦代)乃有之。”颜师古注说:“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天的说法,南北是一致的。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北京伏天也是这样计算。俗语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北京伏天里最热也可以到摄氏三十六七度,炎暑流金,在生活上必然也形成了不少安排过热天的习惯和讲究。北京气候高爽,没有江南五月那样的“黄梅天”,但伏里常有连阴雨,老房子也不免潮湿,因此也要定期晒晒衣物。刘侗《帝京景物略》云:“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銮驾”是皇帝的仪仗车驾,刘侗把它与“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对照来写,十分有趣。这是有意安排,是从“南阮、北阮”,晒“犊鼻裈”的故事演化而来。所谓“未能免俗”,实际则是傲视富贵,傲视权势和君王的,这种地方,颇可显示这个麻城人的骨气,也可显示晚明小品的价值。话说远了,还是说伏中的故事吧:这天国家史馆“皇史宬”(在南池子,现在还在)要晒各朝的“实录”;各大寺庙,如善果寺、慈仁寺,要晒佛经,有的还要举行“晒经会”。

伏中都要穿极薄的夏衣,所谓轻衫纨扇。《春明采风志》云:“自初伏日,换万丝冠、葛纱袍、亮纱褂,凡御前差免褂。”这是清代大臣和京官的夏装。而一般民间,伏天衣着也颇讲究。当年有所谓“莲花大少”的说法,就是说冬天高级衣着,如皮货等,比较贵,而夏天单衣服,即使是好料子的也比较便宜。爱漂亮而又并非富裕的小伙子,做件“熟罗”大褂,穿起来也就飘飘然像个“阔少爷”了。只重衣冠不重人,从这俗谚中也可以看出旧时社会上势利眼的风尚。

天气越热,越要讲究卫生。要勤于沐浴。《野获编》云:“时俗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则不腻不垢。”要饮“暑汤”,用“苏叶”、“甘草”等草药煎汤喝。伏天食物,有的人家伏里不吃豆腐;有的干脆吃素,一伏天不吃肉,因天气太热,豆腐易于发馊,肉容易变味、发臭。吃东西尤其讲究清洁,但也要注意营养。俗语云:“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饽饽就是水饺,伏里水饺不吃肉馅,吃素馅,如用干菠菜、虾米仁、粉条、蛋皮等做馅,又好吃,又干净。二伏面,照《酌中志》云:“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最普通的是芝麻酱拌面,再调以酱油、香油、花椒熟油拼的“三合油”,拌上黄瓜丝、绿豆芽。烙饼一般都是家常饼,佐以摊鸡蛋(不同于清炒蛋,即上海人所谓焖蛋,炒锅中多放油,文火,不搅碎,一面黄时翻一面,略烤即可),又简单,又爽洁,不失营养。过去家中人口多的,伏里还要自己晒酱,用曲、麸皮、黄豆加料晒成的黄酱,真材实料,味道鲜美,不知要比店里买的好吃多少倍。生活是一种艺术,作了上千年都城的北京,其家人生活是精通这一艺术的。

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特殊的情调。北京人住家,即使是简陋的小三合院的两三间棋盘心(四周有片瓦,中间灰棚)房子,到了夏天简陋的木窗上也要糊上冷布,挂上旧竹帘子,屋中有点透明感,生点凉意。在屋中透过窗户,可以看天上的白云,檐头的绿树;透过竹帘,可以看见窗下的花草,檐头跳下来觅食的麻雀。伏中阴雨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然隔着檐子看见院中“噼里啪啦”,掉大雨点了……一阵好雨,一会工夫过去了。隔着帘子,又可看院中的积水,东屋墙角一抹金色的斜阳,照亮院中被雨洗过的绿意,偶一抬头,隔着冷布,望见东面蓝天出虹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