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勃(二首)

唐宋绝句名篇评析 作者:姚奠中 著


王勃(二首)

王勃(650—676),字子安,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六岁会写文章。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为唐初杰出诗人。他在赴海南探父途中,曾作了《滕王阁序》,一时文名大振。后因渡海落水而死,时年仅二十六岁。有《王子安集》。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一〕

他席他乡送客杯。〔二〕

人今已厌南中苦,〔三〕

鸿雁那从北地来。〔四〕

■ 注释

〔一〕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旧称为望乡台。

〔二〕他席他乡:别人的酒席,别人的故乡。这两句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我登上望乡台眺望故乡;在他乡和他人的酒席上,举送客之杯,饮离别之酒,有一种异常的感觉。

〔三〕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四〕这两句说,现在,人都不愿意待在这苦闷的南方,鸿雁又哪里会从北方飞到这里来呢?

■ 简析

这是诗人客居剑南(今属四川)时,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乡,写下的一首怀乡诗。题为《九日登高》,首句即用“九月九日”起句,点出时间,用“望乡台”写明主题。二句用“他席他乡”,来写登高望乡的缘由。三句选用“南中苦”三字,作进一层的叙写。四句借写“鸿雁”都不愿意从北方飞到这“南中”来,以作烘托,诗人所感受到的“南中苦”,就可以想见了。“南中苦”写尽,“九日登高”望乡之情,也就更为强烈了。在表现手法上,因是怀乡之作,自然要用故乡与客居之地相比。运用对比法,效果甚好。前两句采用对偶句式,“九月九日”对“他席他乡”,“望乡台”对“送客杯”,既扣题目,也客观地叙述了对家乡的怀念。三四两句,从形式上看不对,但意思却是对的。“人”对“雁”,“南”对“北”,诗人采用互对的结构来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思归〔一〕

长江悲已滞,〔二〕

万里念将归。〔三〕

况复高风晚,〔四〕

山山黄叶飞。〔五〕

■ 注释

〔一〕《思归》,另题作《山中》。

〔二〕已:早已。滞:不流通,此处引申为滞留。

〔三〕念:想念的意思。将归:打算回去。这两句说,被阻留在离乡万里的长江一带,早已使人悲伤透了,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何时才能够归去。

〔四〕复:又。高风:大风。

〔五〕黄叶:深秋的树叶。这两句说,何况傍晚时候又刮起大风,把周围山上的黄树叶吹得纷纷落下呢!这就更增添了思乡的念头。

■ 简析

王勃这首《思归》,说是较早的一首五绝。无论在形式或格律上,都与汉魏时的古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别。这首诗,诗人运用先情后景,情因景增的手法,写得很有特色。首句“长江悲已滞”,用一“悲”字写出当时的悲哀心情,“长江”点出地点,“滞”字写到悲因。二句用“万里念将归”,进而写盼归的心情。明知归不去,偏说“念将归”,悲意自然又加一重。这一联纯属抒情,突出的是一个“悲”字。三句转为写景,悲中又加“高风晚”,末句又写“黄叶飞”,且用“山山”两个叠字,就使悲中更见其悲。这首诗以情出景,以景衬情,层层叠进、加重,可谓是“已入妙境”的佳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