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贺知章(二首)

唐宋绝句名篇评析 作者:姚奠中 著


贺知章(二首)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他是李白的好友。证圣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中年还乡为道士。其诗作,仅存二十首。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回乡偶书》,为世传诵。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

万条垂下绿丝绦。〔二〕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三〕

■ 注释

〔一〕碧玉:形容柳叶的颜色如同碧绿色的玉石。

〔二〕丝绦:比喻柳条犹如丝带一样。这两句说,一株碧玉装扮成的高树,如同化妆过的美人一样袅娜多姿;下垂的万条柳丝犹如缕缕丝带,在那里一动不动。

〔三〕这两句说,有人问,不知柳树的细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裁剪成的?回答很简单,要知道二月的春风,比锋利的剪刀还要厉害呢!

■ 简析

古人写诗,在结构上很注意起、结两句。因为如果起句不好,则会造成下面引带不起。若结句无力,又会出现上边收束不住。尤其是结句,一旦收束不住,将会使全诗大为减色。因此,向来诗人写诗,既注意起句,更重视结句。贺知章这首《咏柳》的绝句,从柳树的枝条起句,写到“万条垂下绿丝绦”,逼真地描绘了柳树的袅娜多姿。春天的柳树如同碧玉一样浓绿,先作全貌概括。然后细写,柳枝纷垂,像千万条绿色丝线织成的绦带。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提出问题,为下句作铺垫,四句结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逼真地歌咏了春柳。这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一问一答,出人意料,问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然。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既回答了上句中的“谁裁出”,又十分艺术地对一二两句作了精粹的概括。其中一“似”字,用得十分准确,恰到好处,为全诗大增色彩。春风吹来,柳树发芽,柳叶是能够看得到的。春风促使树木发育,这是不可捉摸的。先用“裁”,后点明“剪刀”,使人产生具体的形象联想。早春二月,春风裁剪出碧玉般的柳叶,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同时,抒写了诗人对春光的赞美。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二〕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三〕

■ 注释

〔一〕偶书:随便写下的诗。本题共二首,这是其一。

〔二〕鬓毛:耳边的发。衰:“花白”的意思。这两句说,从小就离开了家乡,直到年老时才回来,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什么改变,但头发和胡须却都已全斑白了。

〔三〕这两句说,和晚辈们相见,一个也不认识。他们都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 简析

这是一首毫无雕琢的白描诗。是作者于天宝初年辞掉官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想到从小离家,垂老才归,思绪重重而记下来的。这首诗,既写了作者自己的衰老,也写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前二句集中写“我”,后二句集中写“童”。写我“回乡”,先从“离家”写起。并在“离家”前面用“少小”,在“回”字前面用“老大”,对时间的相隔之远,作了清楚的说明。二句用“鬓毛衰”作进一步的描写,并为以下三四两句中的“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四句用“客从何处来”的问句,提出问题,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自己对故乡的陌生。这就把“回乡偶书”所要表达的情感,写得既自然又逼真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