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

我读5 作者:凤凰书品 编


伦敦的崛起
——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

贺利思(Leo Hollis,1972—),生于伦敦,作家、历史学家。热衷于研究伦敦历史,著有:Historic London Walks(2005)和The Stones of London:A History in Twelve Buildings(2011)。

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几乎没有人怀疑,伦敦是座了不起的城市。英国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让世人再次看到这个皇家贵族的舞台依旧很漂亮。伦敦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可是谁能想到,这座城市曾经遭遇过灭顶之灾。

那是1666年9月2日,一场大火几乎将伦敦夷为平地。然而在不到60年时间里,伦敦再度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也为后来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帝都打下雄厚的基础。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伦敦是如何浴火重生的呢?

17世纪下半叶,凤凰涅槃前的伦敦已经走到瓦解边缘。当时伦敦的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区建设缺乏规划,整个城市混乱不堪。那一时期,英国政局也相当不稳定,内战接连不断,1642年至1648年内战的中心就在首都,伦敦成了叛乱的温床。

在很多中国学者的叙述中,英国是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推进缓慢,过程平稳无风险,不像法国大革命那么骚动。

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却忽略了克伦威尔专政时期。当年克伦威尔率领所谓议会派的政治家,将国王推上断头台,然后掌权五年。后来王室复辟,但市民很不满意新国王,于是迎来了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由这位入侵者掌管朝政。

经历瘟疫、内乱和大火的摧残后,伦敦的重建主要靠什么人呢?在《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这本书里,贺利思提到了五个中心人物:雷恩爵士、伊夫林、胡克、洛克、巴蓬。这五个人家庭背景不同,但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英国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们思考了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科学、一个国家的秩序该如何建立。他们推崇新哲学,认为所有知识都应以眼见的事实为基础,然后归纳起来,逐步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大厦。这原本属于学问范畴,但他们一旦掌握了机会,就开始将概念上的革命付诸现实世界的建设。

圣保罗大教堂

对这群人来说,伦敦大火就像天赐良机,把整个城市夷平了,使他们有机会重建心中的理想首都。在伦敦重建过程中,雷恩爵士是个重要人物。他原先是位对什么都很好奇的学者,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学会一开始更像是个表演机构,一群知识分子表演如何做科学实验,把科学新知介绍给普通大众。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这群人大展拳脚,雷恩爵士变成建筑师。设计圣保罗大教堂时,他将尺寸缩小,并加上圆顶,象征未来的宗教不再以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性服人。

物理学家胡克扮演的角色也很特别,他从科学家变成城市勘察员。按照这群知识分子的想法,伦敦的重建需要非常科学地勘察每一寸土地,而勘察工作正是将新哲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的理想范例。胡克把实验的方法和城市的希望结合在街道设计上。天冷的时候,他会埋怨雾气让他无法观测星球。

除了胡克,令人意外的还有哲学家洛克。洛克当年写过很多政论文章,包括著名的《政府论》。他说,如果权力并非上天赋予的礼物,那么谁有权统治呢?他认为商业社会需要由多数人同意组成的政府来保护拥有的财富,可是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政府不能逾越这个底线,否则人民有权把它换掉。

洛克的意见成为英国光荣革命的思想背景,各方议员都很重视。洛克认为,有必要提醒新上任的国王:之前那些国王为什么有的上了断头台,有的被罢免,有的被放逐?不是因为过去的老规矩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老规矩。老规矩规定,统治者的权力有其限制范围,不可逾越界限。这种要跟国王签订宪章的想法确立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走向。

洛克不只是各方人士的政治哲学顾问,还致力于提倡他认为最合理的货币政策。为此他写了一系列宣传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支持英格兰以白银铸造钱币论》,认为货币应该用白银本位来保证其价值。当英国政府决定重铸银币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是谁呢?牛顿。牛顿被任命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总管,他运用自己的数学天分使会计事务变得简单有序。铸币厂每天凌晨4点开工至半夜,由300名工人、40匹马转动铸币机器,将全国的白银熔化,四周有武装部队卫戍,不让群众靠近。

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还有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人物——商人巴蓬。他从伦敦大火中看到商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他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大家都学荷兰人注重商业贸易,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会变得温和、淡化。这种自由主义思想至今仍有很多人信服,而它源于300多年前那场毁灭性的大火。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主讲 梁文道)

  1. 1666年9月2日凌晨,伦敦普丁巷一间面包房失火,大火燃烧整个城市四天,约六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毁。
  2.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英国政治家、军事家。曾就读剑桥大学,信奉清教思想。在1642年至1648年两次内战中率军击败保皇党,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1658年病逝,享年59岁。
  3. 奥兰治亲王威廉(1650—1702)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中率军登陆英国,1689年任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三世。
  4. 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英国天文学家、建筑师。在伦敦重建过程中担任灾后复兴委员会要员,重建了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52座教堂。
  5. 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1620—1706),作家,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著有《日记》《戈多尔芬夫人的一生》等。
  6.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制作和发明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多种光学仪器,在伦敦重建过程中担任测量员、伦敦市政检察官。
  7.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创始人、宪政民主思想的开创者。著有《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
  8. 尼古拉斯·巴蓬(Nicholas Barbon),英国牙医、商人。1680年开办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营业所,被誉为“现代火灾保险之父”。
  9. 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1660年成立,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自1915年至1990年,其历任会长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