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四大寇

孙中山传(修订插图本) 作者:李凡 著


第三章 四大寇

在这一年(1883)的11月,孙中山入了香港英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中等学校拔萃书室读书。

这次从家乡被逐,到了香港,给了他一个极有利的从事研究中国政局的条件。香港当时已不属清政府管辖,是华人来往国内外的所经之地,能掌握国内政情。而且,学友和老师大部分是胸怀祖国、有一定政治头脑的同胞。因此,这里成了他最好的讨论和研究政治的环境。他离开了父兄的直接约束,迈着坚实而迅疾的步伐踏上政治活动的道路,朝着开辟祖国新生的目标阔步前进。

他从建造在山上的校舍,眺望着自己的家乡,心潮如南海波涛,翻卷起伏,浮想联翩:40年前,英帝国在祖国南海大门虎视眈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列强鹰瞵鹗视,接踵而来。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备受荼毒。面对着国破民煎的危机现状,身为一个有志改造祖国的青年,怎能不慨叹激愤,忧心如焚呢?

这年年底,他和由上海到香港的陆皓东等,由美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行洗礼,加入基督教。(1)

他在这个学校继续读英文,学习刻苦努力,并广泛涉猎中外政治、历史、文学等类书籍,偶于课暇外出。

第二年,1884年4月15日,他转学入了另一个中等学校中央书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书院,1894年改名皇仁书院),他用幼名孙帝象在这个学校注册入学。(2)这是一所香港英国当局所办的中学,校长、教员均来自英国著名大学,思想开放。他认真学习各类课程和攻读中外书籍,加深了对西方科学、社会及政治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对英国国会的发展、王权与人民的斗争、19世纪欧洲的革命等都加深了了解。(3)

这年3月,法军大举进犯越南。8月,又向我国的台湾、福建进扰,10月2日侵占了基隆。台湾军民英勇抗击,国内人民和国外侨胞掀起反法运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10月5日,法军把被击坏的兵舰送到香港,船坞工人拒绝修理。国内军民的英勇反抗和香港工人的爱国精神,给了孙中山很大激励。他感到“中国人民已经有相当的觉悟”,“有种族的团结力”。(4)

孙眉为了使弟弟的思想和言行循守中国伦纪礼俗,让他回到家乡,并把部分财产分给他,以增添家族的声望。孙眉觉得对弟弟做这样的安排十分恰当,得意地说:“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5)但当他知道弟弟在家乡渎毁庙神的事之后,十分怨恨弟弟不给父兄争光。他被激怒了,他的理想破灭了。他觉得弟弟玷污了家庭名誉,简直是一个不肖子孙,把财产交给他是不稳妥的,应该要回来。于是他托词生意亏损,骗弟弟来檀香山。在这一年的11月,孙中山到了檀香山。

兄弟二人见了面,都怏怏不乐:一个是因国事日非、人民苦厄日深而忧虑;一个是因所谓家族丢掉了体面而失望。一时间,觉悟与懵懂,思变与循旧,忧国与齐家不能协调。哥哥认为弟弟渎毁北帝神像是逞性妄为,绝不能容忍。孙眉对北帝神极为信奉,他深信由于北帝神的保佑,他才能几次平安地渡过了浩淼而险恶的海洋,并使他的产业兴旺起来。他痛心疾首地对弟弟说:“给你财产的时候,相信你能光祖耀宗,为家族增添荣誉,但是我失望了。你固执着国外的洋风异俗,离叛了中国正道。这样,财产在你手中,是叫人不放心的。”孙中山感到一时是很难说服哥哥的,他听着哥哥呶呶不休的抱怨,(6)没有讲什么,只是沉痛地说:“我很使你失望。我不能在祖先生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我今后要走的道路,与哥哥的希望还会相反。以后我落得什么处境的确不保,你给我的这批财产不会稳妥,所以还是交还哥哥的好。”(7)

孙眉原估计这场官司不好打,还特意请了当地律师,没想到弟弟却如此毫不介意地答应把财产交回,轻而易举地办了法律手续。(8)

孙眉见弟弟一时不能训服,就把他留在茂宜岛的茄荷蕾埠商店协助营商,以泯灭他的任性。可是孙中山在侨民中还是经常谈论改变中国政治内容的话题,尤其与侨商宋居仁谈得最投合。他在檀香山留居了几个月,瞻望祖国前景,更觉任重而道远,不可在此旷废时日。于是,他决定挣脱哥哥的羁缚,提出回国的要求,但被拒绝了。兄弟两人吵了起来,哥哥就把弟弟打了一顿。孙中山一气之下,就拿出一个箱子跑出门,从茂宜岛跑到火奴鲁鲁,找到了原来奥阿厚书院的美籍教师芙兰谛文,说:“我哥哥不要我念书,我现在待不住,要回去!”(9)芙兰谛文想让他兄弟和好,劝他说:“你暂时住在学校内,隔几天,等到你哥哥气平了,再去商量。”孙中山执意要归国,芙兰谛文发现已经不能把他劝留住时,就慨然赠他美金三百元作回国旅费。(10)

1885年4月,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翠亨村。这年,他19岁。父母为他包办了婚事,5月26日,与香山县六区外璺村(今珠海市金鼎区外沙村)的檀香山侨商卢耀显的女儿、18岁的卢慕贞结了婚。卢慕贞出身于书香家庭,颇通文字。婚后三个月,8月间,孙中山回到香港中央书院复学。这个学校没有中国语文课,业余时间由华籍传教士道济会堂长区凤墀任教师,学习古文。孙中山勤学好问,在与人交谈中经常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各方面知识来阐述道理,因此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通天晓”。他曾对同学说:“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样能知?”又说:“学而后知,知而后能行,否则怎能够为国家之用呢!”(11)

1884年4月,法军进犯中国东南沿海。7月,法舰闯入福建闽江口,8月,袭击马尾军港,清政府向法国宣战。

10月,法军攻占台湾基隆,进犯台北。台湾军务督办大臣刘铭传率军抵抗。1885年3月,法舰进攻浙江镇海海口。中国守军奋力还击,法舰逃退,头目孤拔受伤(后死)。

法军在侵犯台湾的同时,进攻越南北部。1885年初,进攻防守谅山的清军。

2月,清政府任70岁的老将冯子材镇守广西边境,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内修筑长城积极备战。3月,法军猛扑镇南关,冯子材与广西提督王德榜率军抗抵,法军溃败,越南群众一千多人赶来参战,中越军兵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地,法军统帅纳克列尔受重伤,此即镇南关大捷。与此同时,刘永福的黑旗军和越南人民配合作战,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了十多个州县。

中越军民抗法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法国议会大哗,茹费里内阁因此倒台。昏庸的李鸿章却电请清政府说:“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清政府果然演出了向战败国求和的滑稽戏,并谕令抗法各军于4月15日停战,25日撤兵,迫使各军又放弃了收复的地方。清政府派李鸿章于6月9日与法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承认越南由法国支配;在云南、广西的中越边境开商埠;同意法国人修筑铁路。

清政府腐败无能,使爱国青年万分愤慨。对孙中山反清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法战争。目击清廷的“政治不修,纲纪败坏”,“实堪虑于目前”的危急现实,使他“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2),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13)。为了便于联系会党,组织力量和了解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情况,他选择了广州为活动地点。第二年即1886年夏季,孙中山在中央书院毕业后,由喜嘉理介绍转入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校(今广州中山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旧址)学习。

孙中山一生好学,他除了学习本科医学知识外,继续攻读祖国古代文史典籍,课余又请了一位国文教师陈仲尧专为他讲授中国经史。他的同学回忆他当年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形时说:“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无事不言不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竹床瓦枕安然就寝,珍馐藜藿,甘之如饴。”(14)

这个学校是男女合班上课,但分开坐,中间挂有幔帐隔开。有一次,教师带领学生们到妇科临床实习,只许外国学生去实习,不许中国学生参加。孙中山对此大为不满,与教师争执起来,闹到了校长室。校长是美国人嘉约翰,问他为什么与老师争执,孙中山说:“同是学生,为什么歧视我们中国人,不许往妇科实习?”校长说:“你们中国人向来男女授受不亲,有礼教之防,我们美国人则无须拘此。”孙中山问道:“学医是否为治病救人?”校长只好说:“是。”孙中山又反问道:“那么中国学生学医不是为了治病救人吗?中国妇女有病,中国医生能不救吗?究竟是以救命为重,还是以不合理的礼教为重?”校长没有理由反驳他了,从此也允许中国学生诊查妇科,并且把男女学生之间的幔帐撤除了。(15)

在医校中,孙中山常鼓吹“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16),号召同学们关心政局。“于同学中,物识有郑士良号弼臣者,其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予一见,则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士良一闻而悦服,并告以彼曾投入会党,如他日有事,彼可为我罗致会党,以听指挥。”(17)

这年的7月,英国在中法之战后,侵占了缅甸。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英国难以管理,自愿退还中国。清政府受宠若惊,不敢接受,在中外舆论中成为笑柄,爱国青年们极为愤恨。

1887年10月,香港议政局议员兼医生、广东人何启为纪念他去世的妻子、英国人雅丽氏,将她遗下的数万元产业变卖,用来创办了雅丽氏医院并附设医校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招收中国学生入学。孙中山在广州畅谈革命,官府耳目甚多,不如香港自由,雅丽医校成立他即转入该校。郑士良在这一年回到家乡归善县(今惠阳)淡水墟,开设同生药房,联络会党,后被推为三合会首领。

孙中山在雅丽医校上学,第一年课程有植物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学、物理学和临床诊查。第二年课程有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产科、妇科、病理学和外科学。在1888年8月的学年考试中,孙中山获全年级第二名,物理、化学、生理学成绩最优异。

这年10月,广东南海(广州)人康有为第二次进京入试,“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这是他第一次上书,但未上达,反被视为“狂生”而遭攻击。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回乡,专事著述,从统治阶级所崇奉的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理论根据。

次年,1889年2月15日,19岁的光绪帝行大婚礼。西太后为了加强对光绪帝的监视和控制,不顾皇帝本人的反对,硬将自己的弟弟副都统桂祥之女,比载湉大三岁的叶赫那拉氏配给光绪皇帝做了皇后,即孝定景皇后,也即后来的隆裕皇太后。这个婚事有着后党与帝党之争的政治色彩。3月,西太后归政,光绪帝亲政,但有名无实。此时西太后年已53岁,秉政逾二十年,但权欲之心与日俱增,因为迫于祖制,皇帝婚后,不得不宣布归政。然而,她岂是甘心退休赋闲之人?所以,仍在暗中作祟弄权,光绪皇帝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均要秉承太后旨意去办。由于光绪皇帝把皇后视为密探,故事事疏远她,又宠爱着珍妃,孝定景皇后在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漩涡中,度过了20年的凄凉岁月。后来,即1912年2月12日,在养心殿擦着眼泪,签发宣统皇帝退位诏书的就是她。

1889年年底,王煜(王宠惠之父)牧师带着一位青年,拿着区凤墀的介绍信到雅丽医校来见孙中山。看了介绍信后,孙中山很高兴,和他俩交谈了一会,又去公园散步,谈论中国的时局和革命问题,话很投机。那个青年就是陈少白。他们分手时,孙中山问陈少白:“这次来香港,要耽搁多少天?”陈说:“只有一天,马上就走。”中山说:“无论如何要想法常来谈谈。”这次分别以后不久,陈少白时常到香港雅丽医校找孙中山谈论中国政局问题,并想在香港找个半工半读的学校,孙中山先生劝陈学医,陈说:“性情不近,不愿学医。”(18)

1890年1月,陈少白又到雅丽医校来访,孙中山忽然对他说:“请你坐坐,教授来了,我要去听讲,散课后,再来同你谈天。”隔了一会儿,孙中山匆匆跑来对陈说:“康德黎(雅丽医校教务长兼教授)博士请你见面。”陈说:“我与他不认识。”孙中山说:“有事情才请你去办。”陈说:“既然不认识哪里会有什么事呢?”不等陈把话讲完,孙中山就拉着他的衣袖往康教务长办公室走,康见了陈说:“我们是欢迎你的。”

原来,孙中山曾向康德黎提出要求准陈少白入雅丽医校读书,所以康才向陈说这番话。陈少白听了康德黎的话,无从致答。只说:“是,谢谢您。”离开康教务长的办公室,陈少白责备孙中山不该强作主张。中山说:“好了,你进来念书,大家可以多谈了。”(19)陈少白就这样进了雅丽医校,他比孙中山低两级。

陈少白与孙中山相识之前在广州格致书院学习。他擅长文学,能歌赋,会书画,有“才子”之称。

这年,孙中山在雅丽医校已是第三学年。第三年课程有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实用初级外科,偏重实习,他对于各科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都非常认真。课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物理、农学等书籍广为阅读,尤其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于祖国的文史典籍仍坚持用心攻读。在雅丽医校的五年,他涉猎知识范围极广。后来,他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的“游学之余,兼涉树艺、泰西农学之书,间尝游览,于考地质、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20),和1896年写给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信中说的“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流览”(21),都是指的在这个时期所学的知识内容。他少年时代的这些知识积累,为他以后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从他饱蘸着对革命战友的深情的诔文、祭文、挽联、题词和讲演、著作中所引用的典故里,不难看出,他在古典文学上有着多么深厚的造诣。

随着他对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加深,他对宗教逐渐淡薄。在雅丽医校时,已由有神论转变为进化论。后来他提到此时的世界观变化时说:“予于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予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因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予之所信,大倾于进化论,亦未完全将耶稣教弃置也。”(22)

他一生对知识执著地探求,通过分析归纳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用来服务于社会实践。他的学习精神、学习方法,也是值得人们效法的典范。他的读书思想,就是学以致用。

每逢寒暑假日,他都返乡省亲。回翠亨村时常和好友陆皓东睡在一张床上畅谈治国思想,直到深夜。鉴于翠亨村土质的硗薄,耕作技术的落后,他就把从书上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乡民,用科学方法育种施肥等。他还发动乡民修路,并以亲自参加劳动来带动大家。翠亨村屡遭贼盗劫掠,他就把青年组织起来,夜间打更巡逻,他也亲自参加。(23)

1890年,他给郑藻如(24)写了一篇发展农桑果林种植业、禁绝鸦片、普及教育的文章《致郑藻如书》(25)。他以香山为例,指出山地的荒废状况:“吾邑东南一带之山,秃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而无人兴之。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蚕桑则向无闻焉,询之老农,每谓土地薄,间见园中偶植一桑,未尝不滂勃而生,想亦无人为之倡者,而遂因之不广耳。不然,地之生物岂有异哉?纵无彼土之盛,亦可以人事培之。”应效仿西方国家建立兴农会之类的组织,带动、鼓励农民开发种植业。此“欲试者一”。对于鸦片的危害,他指出:“今夫鸦片,物非虫蛇,而祸尤烈,举天下皆被其灾,此而不除,民奚以生。”所以“吾邑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此“欲试者二”。在教育上的落后状况他指出:“今天下之失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这样,“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应当是“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先建立兴学会,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每户百家,设男女蒙馆各一所,邑城设大学馆一所”,依靠民间筹资办学,男女同享受教育机会。他把发展教育视为是国家强盛之本,广建学校发展教育,“人才安得不盛,风俗安得不良,国家安得不强”!此“欲试者三”。

开展这三项工作,“有关于天下国家甚大,倘能举而行之,必有他邑起而效者,将见一倡百和,利以此兴,害以此除,而人才亦以此辈出,未始非吾邑之大幸,而吾国之大幸也”。

1892年,此文曾在澳门一家报纸上发表。这是孙中山最早的一篇发展农业、禁绝鸦片、普及注重教育的文著。

孙中山改造中国,并非集中在政治上的革命,在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状况上少年时代上学期间已是尽心思考和研究。

在香港西医书院上学时大约在1891年前后,又撰写了一篇发展农业的专题论著《农功》。倡导仿效西方先进国家、恢复中国古代重农措施,中央“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察地利,各随土性,分种所宜。每岁收成,自百谷而外,花木果蔬,以至牛羊畜牧,胥入会,考察优劣,择优异者奖以银币,用旌其能”。研究土壤、水利、化肥、防病、地势、温寒、机械、除虫、运输,促进农业发展的诸项,政府任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参仿西法,以复古初”。派人到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树艺农桑、养蚕牧畜、机器耕种、优瘠为腴一切善法”。写成通俗易懂的专著,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每省派藩、臬、道、府之精练者一员为水利农田使”,“责成各牧令于到任数月后,务将本管土田肥瘠若何,农功勤惰如何,何利应兴,何弊应革,招徕垦辟,董劝经营,定何章程,作何布置”,提出规划,根据成效“重赏严罚”。

1890年前后,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上学期间与学友陈少白、杨鹤龄、尤列、关心焉的合影。

在开发边疆地区方面,孙中山指出:英国“招人开垦于般岛”、俄国“移民开垦西北”,我国应亟宜在与彼属毗连之地“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在沙漠地区,要经营“开河种树,山谷间地,遍牧牛羊,取其毳以织呢绒、毡毯”。东南边界要推广“树棉种桑,缫丝制茶之法”。

政府如果“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必能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

当时孙中山是一个20多岁的学生,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朝廷百官应是为百姓办事的,他们在百姓之上,不为百姓办事,不管百姓死活,难怪到处都有流亡的难民和贼盗。他说:“盖天生民而立之君,朝廷之设官,以为民也。今之悍然民上者,其视民之去来生死,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然,何怪天下流亡满目,盗贼载途。”

少年的中山胆够大的,他竟敢斥责皇帝、朝廷百官不管百姓死活,不为百姓办事,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贼盗载途。对封建专制君主统治的不满,溢于言表。

此文,1893年载入孙中山的同乡、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家郑观应所编《盛世危言》一书。

1891年7月,孙中山在西医书院第四学年考试,名列全级第一名。三个月后,10月20日,夫人卢慕贞在香山县翠亨村分娩,生一男孩,即孙科。

1892年春,孙眉由檀香山汇来一笔钱,要在村中建造新房,孙中山亲自设计图样。

据说翠亨村的人们盖房子,一般都是坐西朝东,否则就有祸害临门之虞。但孙中山不信这类邪说,也不管乡民的非议,他偏要盖坐东朝西的。它是一幢中西式综合的两层楼房,样子十分别致。外面筑有七个穹形门楼,里面却是中国式的,当中一间正房,左右两个耳房。

将竣工时,请了几个客籍人砌筑庭院泥围墙,有一个工人脚上生了疮,很久不愈。有一天,一个走江湖的假医生咚咚佬,手持竹筒咚咚敲着走过来。这工人请他治疮,要价甚高。中山访友归来,问知情由后,对这个工人说:“我是一个医生,我可以给你医治”,这江湖佬见有人破坏他的生意,大怒,立即从袋中取出一个飞铊,大如酒杯,上有铁链,是练武用器,恶狠狠地冲中山说:“我一飞铊打断你的腿,也能医好。”中山立即把穿着长袍的长袖放下,从容地走入屋中,又转身出来,伸出几个手指,用长袖遮着,对江湖佬说:“我一枪打死你,也能医活。”在场的人为这紧张的场面担心,江湖佬也霎然色变。家人出来见状十分惊慌,恐怕帝象闯出祸来,立即制止围观的人一同把江湖佬打发走了。姐姐问帝象:“哪里来的手枪?”中山微微一笑,露出他的手指,说:“这不是手枪吗”众人哄然大笑。事后中山给这个工人医脚疮,开了药方,叫他买药,来给他敷治,疮就好了。(26)

新居建成后,孙中山还亲笔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在门口两侧,上联是“一椽得所”,下联是“五桂安居”。他还在二楼的书房里,配制过一小缸白色炸药。一天傍晚,他取出一包炸药到房后的两闸门前挥手叫小孩们后退,说:“看看我们的炸药威力大不大。”一会儿,“轰隆”一声,闸门顶一面刻有“瑞接长庚”四个字的大石匾被炸出一道裂缝来,至今闸门上还存留炸裂遗迹。(27)院内,有一口井,一棵玉兰花树,还有一棵酸子树,它是1886年孙中山20岁时亲手栽种的,树的种子是他从檀香山带回来的。(28)

香港的学校、社会,在言论上是比较自由的。孙中山经过了广泛的比较与观察,从个人思索到结友谈论,开始了革命的酝酿。“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时闻而附和者,在香港只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三人,而上海归客,则陆皓东而已。若其他之交游,闻吾言者,不以为大逆不道而避之,则以为中风疯狂相视也。吾与陆、尤、杨三人常住香港,昕夕往还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为四大寇。”(29)

今澳门的水坑尾巷14号的“四寇堂”,即他们当年聚会的地址。

这期间,孙中山又结识了回居澳门郑家大屋的洋行买办、曾被李鸿章任为上海织布总局总办的郑观应,两人交往甚密。孙中山在1891年前后写的《农功》、《商战》等文章,1894年,由郑观应以“孙翠溪”的笔名编录在《盛世危言》内。

有人认为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是辛亥革命的摇篮,是不无根据的。孙中山自己也曾说:“我之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30)并说因为将香港的政治、社会情形和国内比较,深感非改革政治,无以求进步。“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也。”(31)

 

————————————————————

(1) 《孙中山年谱》,第15页。

(2) 《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7页。

(3) 同上书,第5页。

(4) (美)林百克:《孙逸仙传记》第157、161页。

(5) 《中山丛书》(四)传记,第36页。

(6) 同上。

(7) 同上书,第37页。

(8) 《孙中山生平史料》,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编,第75页。

(9) 《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一),第22页。

(10) 同上。

(11) 《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中山史料专辑》,第287页。

(12)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8页。

(13) 同上。

(14) 《总理开始学医与革命运动50周年纪念史略》,广州岭南大学1935年版,第8页。

(15) 《孙中山先生学生时代逸史》,1956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16) 胡去非:《总理事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1页。

(17)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8页。

(18) 左昂:《孙中山学医前二、三事》,1956年11月9日《健康报》。

(19) 同上。

(20)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7页。

(21) 《复翟理斯函》,《总理遗墨》第4页。

(22) (日)宫崎滔天:《孙逸仙传》,《建国月刊》第五卷第四期。

(23) 《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中山史料专辑》第288页。

(24) 香山县濠头乡人,病休居家,曾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

(25) 《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1页。

(26) 杨连逢:《中山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27) 《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孙中山史料专辑》,第288页。

(28) 林里:《在翠亨村》,1956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29)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69页。

(30) 《孙中山生平史料》,第19页。

(31) 同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