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宗镜录》

禅林妙言集 作者:张培锋


《宗镜录》

[五代]延寿[1]编

1.一生看《大涅槃经》[2],手不释卷。时有学人问:“和尚寻常不许学人看经,和尚为什么自看?”师云:“只为遮眼。”问:“学人还看得不?”师云:“汝若看,牛皮也须穿。且如西天第一祖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首传摩诃迦叶[3]为初祖,次第相传,迄至此土六祖[4],皆是佛弟子。今引本师之语,训示弟子,令因言荐道,见法知宗,不外驰求,亲明佛意,得旨即入祖位。谁论顿渐[5]之门,见性现证圆通,岂标前后之位,若如是者,何有相违?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6],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诚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7]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故圭峰和尚云:‘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8]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经。况迦叶乃至鞠多弘传皆兼三藏,及马鸣龙树,悉是祖师。造论释经,数十万偈,观风化物,无定事仪。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9]一乘[10]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

【注释】

[1]延寿:(904~975),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唐末五代僧人,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三十岁出家,先在天台山参学于德韶国师并领悟玄旨,后在国清寺严修法华忏,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的邀请,迁往永明道场,接化大众,所以世称永明大师。延寿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多人的著作,广搜博览,互相质疑,编成《宗镜录》一百卷。

[2]《大涅槃经》:据说是释尊在跋提河边的沙罗双树下,即将入灭时,用一天一夜所说的教义。内容主要包括佛身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等。

[3]摩诃迦叶: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据说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现,所以又名饮光。在灵山会上相传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被奉为为禅宗初祖。

[4]六祖: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5]顿渐:顿教和渐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

[6]二十八祖:传说禅宗在西天的二十八位祖师,分别为一摩诃迦叶、二阿难尊者、三商那和修、四优婆毱多、五提多迦、六弥遮迦、七婆须蜜、八佛陀难提、九伏驮蜜多、十胁尊者、十一富那耶舍、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十四龙树尊者、十五迦那提婆、十六罗睺罗多、十七僧伽难提、十八伽耶舍多、十九鸠摩罗多、二十暗夜多、二十一婆修盘头、二十二摩拏罗、二十三鹤勒那、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二十六不如蜜多、二十七般若多罗、二十八菩提达磨。

[7]绵:久远,连续。

[8]出自宗密《禅源诸诠集》序。

[9]了义:直接显了、说理透彻的法义。

[10]一乘:指佛乘。佛说一乘之法,为了让众生能够依照它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

2.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义,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藏[1]与无明[2]合,成本识用;六虽成硬用,而不失濡[3]性,喻即事恒真;七煖[4]融成濡,喻本识还净;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5];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又书云:“上德若水。”方圆任器,曲直随形故。

【注释】

[1]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之中,成为如来藏。如来藏虽隐藏在于烦恼中,却不被烦恼污染,还是具备本来绝对清净、永远不变的本性。

[2]无明:烦恼的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状态。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大乘义章》:“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

[3]濡(rú):湿润。

[4]煖(nuǎn):同“暖”,温暖。

[5]湛然:清澈、安然的样子。韩偓《地炉》:“禅客钓翁徒自好,那知此际湛然心。”

3.夫欲识心定者,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理尽归心,心既清净,净即本性,内外唯一心,是智慧相,明了无动心,名自性定,又示融大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原。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并在汝心。”[1]传法偈云:“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注释】

[1]见《金刚经注解》卷四:“四祖谓牛头融禅师曰:‘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空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业障烦恼,本来空寂。一切果报,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权忻,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4.大道无中,复谁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既如是,道岂言哉!心月孤圆,光吞万像,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譬如掷[1]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非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人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注释】

[1]掷(zhì):扔,抛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