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现实”的真相

走出文化洞窟 作者:蕭靖 著


“现实”的真相

刚刚读完一本书,叫State of Confusion,汉语为“迷思”或“困惑”,也就是“糊涂一锅粥”的意思。作者叫布莱恩·韦尔齐(Bryan T.Welch),如今住在北卡州的教堂山,是一个开业的心理医师,也是律师,克林顿时期还做过政治游说,曾在我们附近的波托马克住过好多年。韦尔齐今年十一月八日曾来大华府作演讲,介绍这本书。

小时候,大人常唠叨:开卷有益。长大一点,认了字,慢慢明白了大人的意思。后来,可以读一点英文东西,更是常有一种感觉:懂一点外语,不止多了一种生存技能,也多了一道窥探宇宙、了解人世的窗口。

冬来正是读书天,“秋收冬藏”,不是吗?

韦尔齐的那本书,副标题分量很重:政治操控对民众思想的袭击。韦尔齐是心理医生,他用了心理学术语,把政党操控民众的思想称之为“Gas-Lighting”(气灯效应),换成日常语汇,就是美国式“洗脑”。谈论美国人如何被“洗脑”的,不是一个蛮有趣的话题吗?

韦尔齐认为,媒体是影响民众思维的主要途径。据他观察,美国——世界上最自由——的媒体已经蜕变;新闻如今已从“信息”堕落成“刺激”。信息,为思考提供的素材,仰赖于理性;刺激,对感官的激活,诉之于情绪。

道理,说来有点拗口,但环顾周遭现实,这个观察还是有点道理。记得前几年流行过一句口头禅:跟着感觉走!大概与韦医生说的“信息变刺激”相去不远吧。

美国媒体的这种变化比较明显。你看,当年叱咤风云的一代明星主播,几乎都是“硬新闻”当家人:彼特·詹宁斯、汤姆·布鲁考、丹·拉什。如今,当红的明星们大多是“软新闻”主持人。维吉尼亚出去的著名女主持凯蒂·库立克,原先在国家广播公司(NBC)主持早间软新闻《今日》,红了半边天,两年前转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持《晚间新闻》(硬新闻),几乎一蹶不振,坊间流传零八年大选后会换马。谁料想,库立克不愠不火,低调执着的“软”作风反倒帮了大忙。历史也真会开玩笑。两个“大才女”(库立克和逖娜·费 )粉碎了十五万美金包装的“冰球妈妈”、“涂口红斗犬”的光环。

与此同时,搞笑型的“晚间秀”倒是越来越大红大紫了。今年大选,两党的总统候选人都不能免俗,奥巴马和麦凯恩先后在各档“晚间秀”中露面,“与民同乐”,拿自己寻开心;那位女州长佩林更是频频出场,正角反角来回串,乐此不疲。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今的新闻媒体好像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类似嗜好:写人,非“著名”不行,叙事,非“第一”不可;凡女性,必定“美女”,凡官员,必定“亲自”。“煽情即是好文章”似乎成了大小新闻媒体的共通准则。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有线电视和广播电台的“大嘴巴”们,走得更远:祖先穆斯林,后代不可能是基督徒;红州“亲美”,大城市“非美、反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高级谋士卡尔罗夫等更是忙乎。恶搞对手驾轻就熟。2000年初选中的麦凯恩(共和党),2004年大选中的凯瑞 (民主党),都吃过“闷棍”:红州南卡电视屏幕上有麦凯恩的“私生”黑女孩,有攻击凯瑞的“快艇广告”,有同性恋人的亲热场面。老实、保守的选民又害怕又愤怒,被人牵着鼻子投了票。布什入主白宫后,真假记者鱼目混珠,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向总统抛彩球,为总统搭台阶。政府的“包装新闻”摇身一变,成了“硬新闻”:邪恶轴心、蘑菇云……耸人听闻。

扯远了。“煽情”也就是韦医生说的“刺激”。据他之见,“刺激”诉诸情绪,会在人的思维中建立一种“附丽关联”,理性退避三舍,让位给一种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假逻辑。他认为,美国有不少人在伊拉克问题上就陷于这种困境。他们不敢面对难以接受的现实,又懒得去辨析清理复杂的现状及历史渊源。权威人士如总统副总统一旦发话,人们便毫不犹豫,紧紧跟上。亦即所谓的一项“坏”对策胜过优柔寡断。

在心理学看来,大脑受骗,跟魔术游戏中的眼睛受骗一般无异。伊拉克战争两年之后,仍有70%的美国成年人坚持认为“萨达姆是9·11恐怖袭击幕后黑手”,即一个例证。也许,年轻时听人喊破天的“宁要……草,不要……苗”,“凡是……,凡是……”,还有网上争吵不休的“民主”、“专制”、“东方”、“西方”,背后大概都站着类似的假“逻辑”或无“理性”。

韦医生提醒说,人们往往不理解,甚至根本没注意,主观情绪状态在人的理性和逻辑思考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据美国心理学泰斗威廉·詹姆斯的观察:“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在思考问题,实际只是在重新组合自己的偏见。”

情绪或心态会影响人的思考,是早已知晓的道理。可是,让心理学的透镜这么一照,其内涵又丰富了几层。

什么是“现实”?好像从来不是一个问题。眼见为实。然而,什么是真正的“现实”?又好像从来没有想过。有趣的是,韦医生说:现实,不是眼睛看见的,而是头脑界定的。而且,这个头脑,不是感觉器官或基因遗传所决定的,而是受社会环境的综合熏陶,尤其受“专家”们所作所为的示范和影响。

教师,通过教授历史和其他公民课,帮助开发头脑的推理能力。宗教领袖,帮助澄清道德和伦理价值观,维持道德士气。律师,纠正不公正,或在有分歧领域内发掘真相。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并提供更多知识。记者,协助把视野拓展到人们不能去的地方,并安排信息的缓急轻重次序。

韦医生认为,这些领域的基石是它们的专业性。专业性要求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道德的专业道德,远远超出“买者自我当心”的商人标准。专业人士不仅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其专业性还为社会提供一种客观、严肃、完整、有效的思维运行模式。整体而言,这种专业性为全社会的健全判断能力提供了必需的心理支柱。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相信“权威”、“专家”的指导?居心叵测的“权威”、“专家”在不断地忽悠、“捣浆糊”,不糊涂,也难。

专业人士对于大众思维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以前很少想到。民谚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总以为那是针对政府或官僚衙门的警示,没想到也包括这么多的专业人士。也许,美国是个“市民社会”,教师、牧师、律师、科学家、记者,也就都是社会的“中梁”了。

说起教师,顺便想起,老家那边所谓的“八零后”、“九零后”现象,恐怕与十来年的“教育产业化”脱不了干系。网上有一条消息称,某地党校的一个研究生在考场上发威,大叫:“老子花钱是来买文凭的!”激起了一场“茶杯里的风暴”。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究竟是学生荒唐还是学校糊涂?既然教育“产业化”了,学生不“买”文凭又来干什么?反之,教师不“卖”文凭,又如何“产业化”呢?二律背反,啼笑皆非,但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网络时代,媒体发达,信息爆炸。“专家”,权威的和不那么权威的,越发膨胀泛滥起来。广大民众,几乎身不由己地在“专家”和“权威”描述或制造的“现实”中过日子,讨生活。看来,信息爆炸的年代里,“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似乎并不是一件那么轻松、简单的事情。

读书,往往不在于什么书,而在于怎么读。《迷思》一书,谈论现实社会,党派色彩浓重,好在作者自己也不讳言。明白了一本书的弊病所在,再去读,也就不是问题了。

2008.12

  1. Tina Fay,美国女演员。2008年大选前,在《晚间秀》中扮演自称“冰球妈妈”、“涂口红斗犬”的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Sarah Palin)。
  2. John Kerry ,又译克里,2013年2月起任美国国务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