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八段 树木

作家榜经典:枕草子 作者:[日] 清少纳言 著,大星文化出品,周作人 译


第三八段 树木

树木是枫,五叶松,柳,桔。

扇骨木虽似乎没有什么品格,但在开花的那些树木都已凋谢的时候,一面变成纯是绿色了,它也不管季节,却有浓红的叶子,想不到的在青叶之中,长了出来,也是少有的。

檀树,这是可以做弓的材料,现在更不必多说了。这虽然并不限定说某一种树,但是寄生木的这名字,却是很有风情。荣木,这是在贺茂的临时祭礼,举行御神乐的时候,舞人拿着这树枝而舞,很是有意思。世上有各种的树木,只有这树被说是“神的御前的东西”,这是特别有意义。

樟树在树木丛生的地方,也总不混在别的树木里生长着。因为枝叶太是繁茂,觉得有点可厌的样子,但是分作“千枝”,常引例作为恋人来说,可是有谁知道了枝的数目,却这样的说起来的了,想来是很有趣味的。

桧树,这也是生长在人迹罕到的地方的东西,“催马乐”的歌里有“三叶四叶的殿造好了”的话,也觉得有意思。而且五月里,露水下来,它会学作雨声,这也是很好玩的。

枫树,虽然是树很小,可是长出来的芽带着红色,都向着同一方面伸张开的叶子,花并不像花的样子,却好像什么虫的干枯了似的,觉得很有意思。

“明天是桧”树,这在世上近地看不到,也不曾听说哪里还有。但是,到御岳去朝拜回来的人,有拿了来的。枝叶很是粗糙,似乎不好用手去碰它;但是这凭了什么,却给它取“明天是桧”的名字的呢?实在靠不住的预言呀。这预言是凭了谁呢,倒很想知道,想来很有意思。

鼠黐树,虽然不是特别值得说的树木,它的叶子很是细而且小,也是很有趣的。楝树,山梨树也是很有意思。椎木,在常绿的树中间虽然都是这样,但是椎木却是特别提出来,当作树叶不落的例子,也是有意思的事。

白橿的树,在深山树木之中更是离得人远了,大约只是染三位或是二位的衣袍的时节,人们才看到它的叶子吧。虽然并不是引起什么了不起或是好玩的事情来说,它的模样像是一面落着雪似的,容易叫人看错,想起素盏鸣尊降到出云国的故事,看着人麻吕所作的歌,非常的觉得可以感动。凡是人的讲话,或是四季的时节里,有什么有情味的,和有意思的事,听了记住在心里,无论是草木虫鸟,也觉得一点都不能看轻的。

交让木的叶子丛生着,很有光泽的,非常青得好看,却想不到的,叶柄长得鲜红,很是庸俗,似乎不大相称,便觉得品格低了,但是也有意思。在平常的日月里,全看不见这东西,到了十二月晦日却行了时,给亡故的人们当盛载食物的器具,很引起人的哀感,但是在新年为的是延龄的关系,固齿的食物也用这作为器具,这是为什么缘由呢?古歌里说:“交让木变成了红叶的时光,才会忘记了你。”将绿叶不会变红,比喻恋爱的不变,这是很有道理的。

柏木,很有意思。这个树里,因为有“守叶的树神”住着,所以也是可以敬畏。兵卫府的佐和尉,也因此叫作“柏木”,这也是有意思的事。

棕榈树,虽然树木缺乏风情,但是有唐土的趣味,不像是卑贱的家里所有的东西。

  1. 原文作“桂”,叶似白杨,两两相对。《史记》注云:“枫为树厚叶弱茎,大风则鸣,故曰枫。”与下文之枫树有别。
  2. 日本用自造的汉字,作木旁神字,系一种山茶科的常绿乔木。古来以其枝叶供神,故字从神木,荣木的名字则是从常绿的意思出来的。
  3. 临时的贺茂祭在十一月下旬,禁中内侍所有御神乐,于其时献技,舞人手执荣木树枝。
  4. 原歌见《古今六帖》,将樟树的多枝,比喻人的多有怀恋。原本“千枝”只是说树枝众多,现在却作实数说,戏言有谁曾经数过。
  5. 催马乐本系民谣之一种,至平安时期乃列入雅乐中了。原歌意云,有如山百合的草茎分作三端四端,造成三栋四栋的殿,盖是颂祝营造的歌。
  6. 据唐朝方干的诗云:“长潭五月含冰气,孤桧终宵学雨声。”
  7. 此树中国名“罗汉松”,日本名意云“明日成桧了”,故戏言这是谁所给的不很可靠的预言。
  8. 这时候的服色,似四位以上皆是黑袍,染色例用皂斗,但其时或用白橿的叶子代替。
  9. 白橿的树叶里边是白色,远远看去白色一片,几乎要看错是下雪,人麻吕有一首歌说及这事。但与素盏鸣尊(《古事记》中有须佐男命,读法相同,只是所用汉字不一样罢了)在出云国的事别无关系,或疑素盏鸣尊一句系属衍文。
  10. 交让木为大戟科的常绿小乔木,其叶经冬不凋,至新叶发生,乃始落下,故有是名。日本新年取叶为装饰品,此种风俗至今犹存。
  11. 日本迎接祖先的精灵,今但在旧历中元,但古时亦于除夕设祭,据《报恩经》云:“十二月晦日午时来,正月一日卯时归。”元旦祝贺延龄,进固齿的食物,亦用交让木的叶子为垫,今唯用为装饰罢了。
  12. 此并非中国的柏树,乃是槲树。因下文有“柏木”的成语,故此处未加改正。
  13. 因为槲树的叶不即落下,留在树上直到春天,所以相信有守叶的树神住在里面。因为近卫府的官员是职司守卫的,后来便叫他为“柏木”云。兵卫府的佐是次官,尉则是三等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