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元代上京纪行诗形成论

元代上京纪行诗研究 作者:刘宏英 著


第一节 元代的两都

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并称为两都。

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北京位于幽燕之地,自古以来就是防备北方塞外民族入侵的军事重镇,为中原王朝北方藩篱,又为经略东北与塞外的战略要地。要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占有幽燕地区,因而中原各王朝在北京,都驻有重兵把守,防备极严。燕山环抱幽州地区,山高险峻,凭借燕山天险,自西向东依次有五个重要关隘,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卢龙关和榆关。这些关隘都位于山口,狭窄难行,不易通过大量骑兵辎重,易守难攻,因而成为难以攻克的天然防线。936年,时为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为了篡位称帝,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遣使者到长城以外的契丹,以约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来换取契丹出兵灭后唐。契丹帮助石敬瑭灭了后唐,随即接管了幽云十六州,从此,契丹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辽太宗会同元年(938),设立了三都,幽都府(今北京)为南京。

辽之后,北京又经历了金的统治,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三年(1151),决定迁都燕京,贞元元年(1153)正式迁都,改称中都。当时,金和南宋的界线为东起淮河,西到大散关。以淮河流域作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可以看出金朝已经统治了北边半个中国。

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了金中都,复称其为燕京。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帝位。早在他即位之前,大臣霸都鲁就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也意识到了都城的重要,于是,1264年又改燕京为中都,并于1267年开始,在中都旧城的东北修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1276年,大都城建成。

上都与大都南北相望,是元朝的夏都。上都的北部,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因其山蜿蜒起伏,像龙,所以叫龙冈山,也叫卧龙山。上都的南边有滦河流过,滦河上游,因形状像闪电,蒙古语叫闪电格勒。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外,是广阔的草原,“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元上都所在草原叫金莲川,历史上曾是东胡、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等古代游牧民族游牧和狩猎的地方,它在辽和金时期被称为“曷里浒东川”。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夏季到这里狩猎,看到遍地盛开着金莲花,于是把它更名为“金莲川”。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骑兵攻陷桓州城以后,金莲川就成为蒙古族汗国的领地。1251年,蒙哥汗登基后,命他的二弟忽必烈到金莲川驻帐。在这里,忽必烈广招天下名士,组成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幕府人士中有汉人儒士,也有佛教僧人和西域人,但以汉人居多。1256年,忽必烈命他的幕府人物刘秉忠选址建城,刘秉忠选中了金莲川。1259年城和郭建成,命名为“开平府”。1259年7月,蒙哥在攻打钓鱼山时染病去世,忽必烈正攻打鄂州,得消息后急忙赶回,在燕京做了几个月的休整后,北上来到开平。1260年5月,忽必烈在开平登上蒙古大汗的汗位,开平府随即成了“圣上龙飞之地”,成为蒙古汗国新的首都。当时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驻扎,他也在那里登汗位,两个大汗爆发了南北战争,历时五年,以忽必烈全胜而告终。中统四年,在对阿里不哥战事胜券在握时,忽必烈下诏书把开平改名为上都。位于燕山脚下的大都,和位于滦水之边的草原新兴城市上都,因忽必烈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了元代的两个首都,也成为全国最大的两座城市。两都当中,大都是正都,上都则是夏都、行都。元代从忽必烈开始正式实行两都巡幸制,即冬天在大都理政,夏天到上都驻夏清暑。此后,直到上都被烧毁之前,元代历届皇帝每年都“北巡”上都,形成了两都巡幸制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