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受伤的船(代序)

怀抱受伤的时光 作者:陈灿


受伤的船(代序)

那些日子无论怎样总是拂也拂不去的。

我总觉得自己不是用笔在写诗。提起这管殷红的笔,仿佛是握着战友那滴血的手臂。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断了一条胳膊的安徽籍战友用仅存的一只手拉住裤带的一端,再用嘴咬住另一端,低着头系腰带的样子。那神态,像一座不朽的雕塑,美得凄惨,美得悲壮。谈起负伤的经过,他总是淡淡地摇一摇头。那一天想来似乎在梦里一般,战地的黎明被夹着硝烟味的浓雾紧紧包裹,酣战一夜毫发未损的他和另一位班长想在天亮前把一位重伤的战友送下阵地。不料,那位走在前面的矮个子班长在处处潜伏着险恶的道路上,踩响了地雷。他的一条胳膊当即不知去向,那位班长的一条腿也离开了他年轻的躯体。

我也永远忘不了那个双目失明的江苏籍战友坐在我的床边,向我回述过去一切美好印象时那种万般迷恋和怅惘的神情。他说参军前就有了一个心爱的“月亮”,他说那“盘”温婉的月亮,曾给了他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照彻着他青春朦胧而明晰的芳草地。他流水般的忆念着他的心爱。他说他的女友很爱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亲近时他的女友总是不吻他的唇,只吻他的眼睛。女友说既然人们都把眼睛比成心灵的窗口,那你的这扇窗口就只能让她来“开合”。想起这些他情不自禁地甜甜一笑,抑又微微皱眉。“她这么爱我的眼睛。可战争却将她的所爱夺去了……”

人生有许多美好,然而美好的东西也难被锁起来,长久独享。望着他空洞的眼睛。我的心里一阵悸动。喉咙直发哽、发颤。

那个从天津特招来的足球队员,在他失去一条腿后,常常把足球抱在怀里睡觉。我知道他怀抱着的只是一个圆圆的梦。然而,谁都不愿说破这一残酷的事实。坐在电视机前看足球赛,他的心情没有轻松过,怀旧中孕育希望,振奋里掺和着惋惜。赛场上他没守过门,国门边他却成了出色的“守门员”。

一声沉重的哀嚎和木呆之后,我们无法抗拒地改变了在母腹里的原始姿态。于是从青春的臂腋下,演化出坚硬的桨橹,我们难以推卸地成了划行于命运之河中的老船夫。十八到二十岁的老船夫……

从前线医院转到后方医院,我第一次拄着双拐到《西湖》编辑部。那位高个子主编一见面就说:“艾青的《归来的歌》终于把你盼回来了。”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阵地上写过一些小诗寄给杭州的《西湖》编辑部。当时上海大学文学院几位女大学生在《西湖》杂志社实习,接到我稚拙的习诗,马上写来热情鼓励的信。可不久,我的通信地址便由战地转到野战医院。我的心一下子沉了。她们的心也一下子缩紧了。

就在我极度痛苦、万分绝望的时候,《西湖》编辑部里的几位老师寄来了一大包沉甸甸的礼物。医护人员帮我打开来:有书籍,有杂志,还有贺年卡。其中那本《归来的歌》就是那位主编寄来的。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它像一剂奇妙的药,及时医治了我精神和肉体上的失落与伤痛。几年后,那位主编对我说:“当时寄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你早日归来,坐在这里给我谈谈你的战斗经历,好让我也受受教育……”

听了他的话,我不禁赧然。是的,我曾经在血与火的疆场拼杀冲突,在死神出没的极地蹲藏躲挪、摸爬滚打。可是,在伤残面前,我也曾迷惘过、彷徨过、绝望过。躺在病床上,当那个比我还小几岁的女兵,穿着洁白的大褂子,戴着洁白的卫生帽和口罩,忽闪着大大的眼睛,认真地一口一口往我嘴里喂饭,轻轻而又羞涩地把便壶放在我的被窝里时我真的绝望了,那一刻我真希望再有一颗子弹突然飞来成全我的冥想。……我不敢相信,刚才还能冲杀厮拼的青年,顷刻卧床肢残!我还年轻,我还只有20岁呀!我也有同龄人的憧憬与向往,也有我20岁的追求!可是……

“你们的肢体虽然残缺了,然而灵魂是健全的。你们的伤残是为了更多的同龄人不再伤残,是光荣的、可敬的……”是你们的充满理解、催人奋发的话鼓舞了我,使我从病榻上顽强地挺立了起来;是你们唤醒了我一度沉迷的思维,唤来了我对人生的重新认识,对“双拐”的深刻醒悟——“你是双桨/摆渡着一只受伤的船/摆渡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在生活的海洋里拼搏远航/生活的最强音是你击响/人类最绚丽的浪花在这儿竞放/你是双翼/扇动着坚硬的翅膀/扇动着热爱和赞歌/扇动着青春和力量/去高奏生命的交响/眼睛里也曾有脆弱袭扰/然而,泪水中却饱含着一颗自强的心脏/啊,你是三脚架/你是永不凋谢的希望/支撑着新绿,支撑着刚毅/支撑着伟岸,支撑着顽强/支撑起一轮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太阳!”

两年半的病床生活结束了。然而,那战场、那猫耳洞、那野战医院、那医护人员、那断腿残臂失明的伤残战友,以及那从祖国四面八方飞来的“理解万岁”,永远永远地珍藏在我心之深处。

日子如缓缓流动的长河。生死与共的伤残战友们,一个个早已摆动如桨的双拐,划动着一只只受伤的船,摇向各自的故土。

我不再选择。我不想选择。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河流就是船的道路。我要奋力划着这条受伤的船,把美丽的青春运送到远方,运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该文获1991年《西湖》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散文大赛奖,并发表在该刊当年6月号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