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贝尔法斯特的钟声

美丽并不遥远 作者:张绍光


贝尔法斯特的钟声

北爱尔兰莱恩港

贝尔法斯特是英国北爱尔兰首府,一座现代化的海港城市。在阳光灿烂的秋日,我们从苏格兰凯恩码头,登上一艘混合装载汽车、货物和游客的渡船,横穿北海峡,前往爱尔兰岛。

虽然,北爱尔兰属于英国领土,但由于特殊的原因,安检非常严格,大部分旅客都要打开箱包接受查看。一个警察有礼貌地请我将行李箱再过一次X光检测仪,然后开箱检查。他对我带的几盒药品发生兴趣,直到我解释说,这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片,才示意我可以走人。

船上设施完善,装饰精美。客舱宽敞,不仅有超市、餐厅,还有电影院、休闲室等。在甲板上可欣赏海上风光。不久,轮船进入大海,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航行两小时后,抵达莱恩港,港口高高的灯塔是“北爱尔兰”的标志。

在20世纪60年代,我经常在广播中听到“北爱”的消息。那时,这片土地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两大派别爆发的武装冲突,造成数千人死亡,数万人受伤。

有人把“北爱”说成“悲哀”,把贝尔法斯特称作“悲哀”的“伤心之都”,确实如此,战争曾给“北爱”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翻开历史,“北爱”两派的对立由来已久。1801年,爱尔兰岛被英国合并,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许多爱尔兰人不满英国的统治。到了1921年12月,英国被迫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岛南部26郡为自由郡,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于是,英国国名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但“北爱”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坚持回归爱尔兰,而信奉基督教的英国移民后裔主张“北爱”留在英国。两派分开聚居,互不往来,唇枪舌战,最终导致暴力事件。1998年,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北爱和平协议》,两派的斗争才渐渐平息。

贝尔法斯特

如今,这段悲哀的历史已经过去,当大巴抵达贝尔法斯特市中心时,古老的市政厅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象。我们参观了在动乱年代修建的隔离墙,现在叫“和平墙”。这是当年英国政府在相互仇视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群众之间修筑的混凝土围墙,其目的是分离两派,避免冲突。“和平墙”高大巍然,墙壁厚实,全长约15公里。墙上铺着坚固的金属板与带刺的铁丝网,主要用来防范投掷石块与爆炸物,现在,围墙成了“画廊”。两派民众在墙上随意作画,倾诉自己的政治诉求和价值取向,因此被称为“政治壁画”。

我缓慢地走在“和平墙”下,欣赏这些涂鸦之作。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鲜明,生动幽默。其中一幅画有点恐怖,持枪的士兵踩着满地的骷髅,身后是一只带血的鸽子,令人想起那些血肉横飞的岁月,从而感到和平来之不易。还有的壁画虽然具有政治倾向和宗教色彩,但大都表达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北爱”之所以被称为“悲哀”,还由于这里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诞生地。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在贝尔法斯特开工建造,1912年3月31日竣工,当时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驶向美国纽约,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4月14日晚11点40分,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船体裂成两半,最后沉没在北大西洋。

来到建造“泰坦尼克号”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远远地看到一群巨大的黄色长臂吊车,上面两个英文字母“W”和“H”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造船厂两位创始人名字的开头字母。

我们参观了曾停泊“泰坦尼克号”的船坞。偌大的地方空空如也,屋顶已经生锈,墙壁长满野草,只有呼啸的海风和远处的波涛,仿佛在为“泰坦尼克号”哀鸣哭泣。

不远的广场上矗立着泰坦尼克号纪念馆,建筑外形像一艘在大海中劈波斩浪前行的巨轮,高昂的船头,银色的船身,其6层楼房正好是“泰坦尼克号”的高度。外部嵌镶的3000块铝制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正门右边有一块用激光切割而成的实心钢板标志牌,刻着T、I、T、A、N、I、C英文字母,意思是“巨大的、无与伦比的泰坦尼克号”。它的长度正好与“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豪华套房私人走廊的长度一致。

走进泰坦尼克号纪念馆,可以了解“泰坦尼克号”从建造、出海到沉船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在这里还能看到许多历史人物的照片,我惊讶地发现,其中几个人物与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男女演员外貌非常相像,可见电影编导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

泰坦尼克号纪念馆是在“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之际,于2012年3月31日由贝尔法斯特市政府出资兴建的,其目的是提高贝尔法斯特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现在,这里已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人们到此参观,不由得回忆起那段尘封的往事,唏嘘不已,感慨万分。

泰坦尼克号纪念馆

在我眼中,贝尔法斯特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犹如一个真正的男人,略带悲伤,却胸怀坦荡。到了巨人堤,又感受到另一个贝尔法斯特。这里有北爱尔兰最著名、最奇妙的自然景观,198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05年被列为“英国第四大自然奇观”。

北爱的天气变化无常,抵达巨人堤时,恰逢暴雨,许多游客躲在旅游车内“望雨兴叹”,但我坚持前往。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半个小时,终于看到前所未见的景色。成千上万的石柱,在山脚下突兀而出,这些岩石呈相同的六角形状,据说有37000根,最高的岩石有70米,高低错落,层层叠叠,逶迤8公里,然后慢慢地消失在海里,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据“语音导航”介绍,巨人堤位于贝尔法斯特北面安特里姆平原边缘的岬角,这些形成于5000万年前的玄武岩柱,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登上巨人堤眺望,海面上波涛汹涌,声如洪钟,岸边峭壁挺立,气势雄伟。

巨人堤还有一个传奇而带有浪漫色彩的故事。

巨人堤

古时,爱尔兰有个巨人叫芬格,力大无比。有一次,他发现对岸苏格兰也有一个巨人,叫麦克。芬格就隔着大海向他喊话,要他过来比试比试。于是,麦克就在海上铺一条路来到爱尔兰。芬格偷偷地看麦克,发现麦克异常强悍,心想自己打不过他,但又不能认输,于是,告诉他妻子,将他打扮成一个小巨人。麦克到了芬格家,芬格妻子说,芬格出去了,给小孩子买东西去了。隔壁传来鼾声,麦克一看,只见一个巨人躺在床上,就问,这是谁?芬格的妻子告诉他说,这是芬格的儿子。麦克大惊,他想,芬格的儿子都这么巨大,芬格肯定力大无比。于是,麦克借故逃脱,再也无心比赛。在逃走的路上,他从山上搬来一块块大石头,放在自己修筑的路上,阻挡芬格前来挑战,就这样,海边形成了一条巨堤。

议会大厦

巨人堤如何生成是一个谜,但地质专家考证,它是火山运动后的产物。5000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遇到海水后冷凝,再加上海底的地层向陆地推移,把沿海陆地压裂,形成一条条近乎六角形的玄武岩柱体,犹如一排排得密密麻麻的梅花桩,随着海潮涨落,在海面时隐时现,蔚为壮观。

在贝尔法斯特期间,我们下榻市中心华美达安可酒店,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闲适安逸,距离圣安妮大教堂等景点仅数步之遥,旅游、购物都很方便。酒店附近有一座意大利哥特式的钟楼,站在马路旁边,已有点倾斜,人们唤它“比萨斜塔”,这就是阿尔伯特钟楼。据说,这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的丈夫阿尔伯特王子于1867年建造的,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钟楼正面有阿尔伯特王子的坐像。

离开贝尔法斯特的前夜,正好是西方的“万圣节”。那天晚上,大街小巷充满欢乐气氛。商店橱窗成了“鬼屋”,“僵尸”披上华丽时装,“骷髅”戴上漂亮帽子,商家们利用新奇的创意,推销各种商品。人们穿着怪异的衣服在大街上游行,脸上涂满血淋淋的油彩,虽有三分的可怕,却有七分的可爱。人群狂欢,通宵达旦,尖叫声、呐喊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城市的上空。

早上醒来,忽然听到阿尔伯特钟楼传来一阵洪亮而清脆的钟声。它是那样美妙,那样悦耳,持续了好几分钟,停歇时,仍余音袅袅,在空气中颤动。这时,我想起一位诗人描写钟声的句子:“寂静中,传来了钟声。众钟齐鸣……这不绝于耳的钟乐,一如祭礼的圣诗在空中悠悠飘扬。”心中涌上一阵莫名的感动。

贝尔法斯特激动人心的钟声,给古城增添了无限的韵味,又激起人们多少遐想。这是历史的钟声,将我们带到遥远的过去,带到那些充满血与火的年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展望贝尔法斯特的未来,那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我默默地为贝尔法斯特祈祷。

贝尔法斯特的古建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