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自由,毋宁死

暗网 作者:[英] 杰米·巴特利特 著,王丹丹 译


不自由,毋宁死

就在众人开始飘飘然的时候,极端自由主义者吉姆·贝尔首先提出网络匿名制的倡议,并得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结论。在1992年底,被称为“解密高手”的加利福尼亚州极端自由主义者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名单的方式,宣扬并探讨如何利用网络空间保障个人自由、隐私和匿名性。作为名单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贝尔认为,如果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发送隐秘的加密信息,并使用无法追踪的货币来进行交易,就可以针对任何商品创造出正常运作的市场。1995年,他在《暗杀政治》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其他同伴,然而,即便是忠心耿耿的自由主义者们,对此也避之不及。

贝尔提出建立这样一个组织,让参与者针对某位公众人物匿名捐赠电子货币,奖金池的捐款会累计成一份总奖金,而之后能够准确预测该公众人物死亡日期的参与者,就可以获得这份奖金。用贝尔的话来说,这不算违法犯罪,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赌博。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对某个特定人物心怀怨念——每个人只需匿名投几块钱——奖金池的金额多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人跃跃欲试,加入预测的队伍中来,甚至亲自让预言成真,从而把奖金一锅端。加密信息和不可追踪的支付系统这时可以派上用场了。一场群众策划且不可追踪的谋杀行动就此展开。首先,这些蠢蠢欲动的刺客们会以加密形式发送预言,且只有发送者本人知道解开预言信息的数字密码。若刺杀成功,将密码发给组织方,组织方可以解锁他的(准确)预言结果。只要被组织确认预测结果正确,多半是通过新闻报道得知。这份总奖金——由所有参与者捐赠的电子货币形式累计而成——就会以加密文件的形式放到网上。当然,只有做出准确预言的人才能制作打开文件的“密钥”。在参与者们无须知晓互相身份的情况下,组织就可以核实预言是否准确,并把奖金颁发给成功预言的玩家。

贝尔认为,整个过程中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是,互联网的匿名制保障了各方人士的利益,除了刺客本人(以及刺杀对象)。即便警方得知有谁曾为暗杀行动的奖金池“添砖加瓦”,这些募捐者也可以如实交代,他们并没有直接要求采取刺杀行动。

另一边,运营暗杀市场的组织方也无能为力,他们既不知道募捐者是谁、谁做出了预测行为,也不知道是谁打开了含有高额奖金的加密文件。但贝尔觉得,重点不在于逃脱法网的制裁,而是这套机制能够利用民意的力量向候选代表们施压,促使他们有良好的政治表现。

民意代表们表现得越差,越容易激怒选民,暗杀奖金池里的金额也会越来越多,从而诱使潜在的刺客们开始行动(贝尔认为,如果当时存在这样的暗杀市场,斯大林、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都会遇刺身亡)。理想状态下,没有人会遭到暗杀。贝尔希望这类市场的存在,本身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不要轻易参与选战。他提到:“完全的网络匿名制、彻底的保密性以及安全性,再加上暗杀集资的过程便捷又安全,政府公务员如果想滥用职权就得捂紧脑袋了。最有可能的是,市长级以上的大人物们在其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煎熬。”

1995年,贝尔完成他的著作《暗杀政治》时,一切都只是个假设。尽管他深信暗杀市场最终会导致这世上的任何一个政府班子垮台,但事实并非如他所想。20年后的今天,由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Tor这类匿名浏览器以及强加密系统的出现,贝尔的预言成真了。2013年夏天,网站“暗杀市场”成立。创始人Sanjuro这样写道:“大多数情况下,刺杀行为是错的……然而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这是大势所趋……当有人利用法律威胁你,或是侵犯你的生命、自由、财产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时,现在你可以用一种安全的方式,舒服地躺在客厅里就能将对方置于死地。”

目前,网站“暗杀市场”至少列有六个人名。尽管有些骇人听闻,但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遇刺身亡。“暗杀市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能否起到暗杀的作用,而是网站的存在,其本身就已经意义重大了。这种创造性和革新性构成了暗网最典型的特征:没有限制,打破束缚,可以不经审查自由发表观点,对于任何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这些,正是人性中最危险、迷人且独特的侧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