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会飞的军舰

仗舰走天涯 作者:曾涛 著


序 会飞的军舰

人不会飞,因为没有翅膀。但人的思想和感情会飞,因为有文字作为翅膀。

军舰不会飞,因为没有翅膀。但思想情感丰富的人乘坐之后,它就会飞了。不仅能飞越天空和海洋,还能飞入人们的头脑和心房。不仅能当下起飞,还能够永远飞翔。因为文字做了思想和情感的翅膀;思想和情感又成为了文字的翅膀。

2011年夏天,我初识曾涛。他是南澳岛一个团级单位的陆军中尉。除了钢枪和笔,陪伴他的是一条500米长的水泥路,一块只有两尺长却号称“飞行甲板”的运动滑板。他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够飞出南澳岛。那时我对他的印象是:一块好料,但羽翼未丰。

2017年,也是夏天。曾涛发给我他历经309天漂泊,完成5.23万海里航行,游历了16个国家18个城市的环球航行,千辛万苦地拍摄、记录下来,又经过两年时间沉淀、梳理出来的书稿《仗舰走天涯》,请我为他写个序。我欣喜地翻阅、品味之后,对他的评价是:一条汉子,翅膀硬了,可以放飞了。

因为他的这本书,让他所乘坐的济南舰以及参与此次海军环球航行编队的所有军舰,都灵动了,会飞了。

站立点

2009年,曾涛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原广州军区驻守汕头南澳岛某部任一名中尉排长。

虽然大海近在咫尺,但他只能像绝大多数陆军官兵一样,围着单位的办公楼跑五公里。

某种意义上,那段“五百米的水泥路”围起来的,就是他的世界。

后来,他跑到北京的阜外大街,跑到南京的玄武湖,跑到舟山的昌洲大道,一直跑上了济南舰的飞行甲板,开始了拥抱地球的远航。

站立点不同,风景便不同,心境亦不同。

于北京,他忆起的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于南京,他不忘的是挂在湖里的月亮、你侬我侬的情侣;于舟山,他念念换了好几种跑步姿势,穿了好几双跑鞋;而在济南舰上,他感慨的却是“一圈又一圈,时光你跟我走又何妨”。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延展了他思想的空间吗?我想,是的。

以站立处为圆心,以眼界为半径,或平面成圆,或立体为球,便是一个人的世界。前者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成就人,也限制人;后者由前者发生,却常常超越前者,吸引人,也折磨人。

两者变动不息、激荡不止,于是衍生出芸芸众生相。

作者现在站在哪里、看向何处,我说不上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故地重游,他当下看到的风景,与书中所呈现的,应当大有不同了。

取舍

作者不仅写文章,还搞摄影。书中那些精美的照片,全部都是他的手笔。

当然,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能写会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不是我接下来要讲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我想说的是,不管写作,还是拍照,其实都只是“只取一瓢饮”的选择艺术。“取”“舍”之间,见技术,更见眼界。

环球访问的第一站,是苏丹,一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遥远国度。

像执行护航任务时到访其他国度一样,作者以尽可能详尽的笔触,不厌其烦地记录着目力所及、听力所闻的一切:在垃圾堆旁带孩子的妇女、街边的咖啡摊、树苗培植厂里的小伙子、骑三轮车的大叔等等。

有趣的是,一些人留下了照片,而有的人只见于文字。原因在哪儿呢?作者写道:“苏丹人喜欢把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人面前,让别人看到他们开心快乐的生活状态,但是不喜欢别人记录下他们比较脏乱的形象和在土地里、工地上工作的场景。”

得到尊重和吃饱饭一样重要,这看似作者“碰壁”后的总结,何尝不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结果。于是,文字、光影都褪去刻板的偏见,变得温暖起来,熠熠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文末,作者为苏丹热切地呼喊:如果你愿意,请来这里,来感受他们的热情开朗,感受他们的善良淳朴。如果你愿意,请来这里,他们的未来或许很需要你……

读到这里,那些未能拍进镜头的“遗憾”变得不重要了。毕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一颗充满善意、愿意理解的心呢?

尺度

一滴水如何不竭?

哲学的、宗教的……各家之言,不一而足。但究其里,却不难发现,人们多是以“他者”视角出发作出判断,却鲜有人把自己摆到那“一滴水”的“我者”体验上:若我是“一滴水”,当如何?

无疑,如果能把自己放到更宏阔的时空去审视,这滴水当不会为枯竭而作杞人虑。

荣与枯、兴与衰、生与死,都是时间的杰作,不必抗拒,用心体验即可。

令人惊喜的是,作者笔下常有这种看透过后的悲悯流出,那是从人类历史的尺度出发而作出的关照。

在新苏伊士运河,他想到了欧洲殖民者,想到了黑人奴隶,想到了由运河引发的战争,想到了更多晦暗血腥但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埃及,他既感受到金字塔的雄伟,也体察到开罗的脏乱,有人说着是古老与现代的矛盾,他却并不愿苟同,依然对古老的文明充满信心;

在罗卡角,他站在五六个世纪前葡萄牙人曾经站立的峭壁,体验着他们的恐惧,也想象着他们的好奇;

在赫尔辛基,芬兰人争取独立自由的光辉历史、通信巨头诺基亚衰落的无奈当下,他同时着墨晕染,不亢奋,不失落,娓娓之中充满阳光;

……

记录,又不仅仅是记录。其间微妙之处,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彻悟异曲同工。

界限

就在我写下这篇序文的前一天,作者又出发了——跟随辽宁舰航母编队,执行跨区机动训练任务。

想来,他应该不会错过在航母甲板上跑步的机会吧。只是不知,此番他会有怎样的观察和感想。

从济南舰到辽宁舰,看得见的是更大的军舰、更浩荡的编队,看不见的则是更丰富的触感、更灵动的闪念。有形的界、无形的边,有可能束缚他,也有可能激发他,就像当初那条水泥路、那方飞行甲板一样。

能够超越自己,才能飞越世界。我相信并且祝愿今年未满30岁的曾涛,还会有更大的超越,更美的飞越。

刘声东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四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