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潘家曲子

宣南秉烛谭 作者:邓云乡 著


潘家曲子

数月前,我写小文介绍过“太平歌词”,那是二三百年前市井间流行的通俗歌曲。通俗歌曲也为当时的文人所喜爱,一到文人笔下,就变为宫调小令及套数。最有名的元人小令不必说了,明清以来,到了赵南星时代,以赵那样的名进士、名尚书、敢于抗争魏忠贤的正人君子、东林党魁,却也雅爱曲子,留下了署名“清都散客”的《芳茹园乐府》,著名的《劈破玉》:

俏冤家,我咬你个牙厮对,平空里撞着你,引的我魂飞。无颠无倒,如痴如醉。往常时心似铁,到而今着了迷,舍生忘死只是为你。

看,这样的曲子竟出自吏部尚书之手,真所谓自适其性,活泼天真。但我今天小文,却不想讲说赵南星,而是介绍另外一本小书,一位历史人物的曲子。在介绍之前,先向现在九十高龄的潘景郑老先生致敬,因为这本薄薄的《花间笛谱》,是潘老先生五十八年前影印其曾祖父的手稿。后记中云:

曾王父词章之业,昭著艺林,馀事兼及声律,世或莫睹,有《花间笛谱》一卷……手自订定,未遑传布,阅今百年,幸无放失。丁丑之难,故乡糜鹿,楹书半付劫灰。斯稿辗转携至沪滨,未随六丁之厄,虑更岁月,终惧湮晦,亟以原稿付诸墨版影印二百本,分馈亲友,冀存什一于将来……岁己卯十二月,曾孙承厚、承弼谨识。

这里“承弼”就是潘景郑先生的大名,字良甫,号景郑,生于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现年八十九岁。承厚是先生长兄,字温甫,号少卿,长先生三岁,已去世多年。后记中“丁丑”,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己卯”是民国廿八年(一九三九),先生已离开老家苏州,住在上海,当时上海有租界地,抗战中未受战火影响,直到一九四一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侵略者势力才进入租界。苏州潘姓氏族,有“富潘”、“贵潘”之分。景郑先生先世是苏州显赫的“贵潘”。高祖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傅,重宴琼林。曾祖潘曾莹,字申甫,号星斋,道光二十一年辛丑进士,官至工部侍郎,诗文当行又是著名画家。祖潘祖荫字东镛,号伯寅。咸丰二年壬子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名气最大。潘氏六七代中,人丁兴旺,科甲鼎盛,余藏有光绪丁丑重刊《潘氏科名草》一函四册,英和序中誉为“兰茁其芽,搴芳竞秀,为东南甲族……”其家族道德文化传统可想而知。不过这些我只约略介绍,而更主要的是吟赏这些曲子,所谓“奇文共欣赏”,“此曲亦应世上听”也。先引一曲《北仙吕·一半儿》看看:

春寒瘦怯玉罗衣,庭院无人燕子飞。花底画栏偷立时,悄迷离,一半儿斜阳一半儿水。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这一半斜阳一半水,又有什么关系呢?而和前面的种种形象组合在一起,这“斜阳”和“水”就产生迷离的感觉,就把诗人和读者引入一种意境中了。如何产生的,前面还有一段小引:“‘燕子不知春去也,飞认阑干’,汪大竹最喜诵之,属写其意,雨窗点笔,正绿肥红瘦时也。”诗情,画意,中国画,首先是诗、画连在一起的,是具体的情和意的接触、喷发和闪现。曲子也是诗,画也是诗,作者是诗人画家,自身也融化在一起了,而且更俏皮、更活泼,谱上工尺便能唱,不同于死板的五、七言诗。这就是又有了音乐的成分,而都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功力上和作者灵巧工致的才华上。就唱出这“悄迷离,一半儿斜阳一半儿水”的曲子了。

又《北越调·小桃红》前有引言道:“维扬雨泊,见隔岸桃花一枝,妍媚可爱,内子写《红桥春影图》,因填此阕。”词云:

微波吹皱绿粼粼,细雨花枝润。何处吹箫画栏凭,拂香尘。水边小影添风韵。乍欹云鬓,轻移粉镜,红笑十分春。

“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中国传统高文化层次的爱情生活,闺房画面,而于春雨泊船扬州红桥时得之。小曲《小桃红》,看来今天手拿话筒唱“卡拉OK”的姑娘们是很难理解,很难想象了。

潘曾莹官至工部侍郎,在北京的时间多,不少有关北京旧时风景名胜的词。如《南仙吕入双调·锁南枝》小序云:“花之寺僧小景,极荒率之致。枫叶冷红,柳丝剩碧,万芦萧槭,暮色苍茫,疑有欸乃声在秋雪中也。”词云:

西风外,斜照边,垂杨几丝鸦数点,渡口好停船,芦花飞一片,提壶去,沽酒还醉,眠时任鸥唤。

还有吟“陶然亭晚眺,积雨新霁”的《北双调·落梅风》:

江亭外,夕照时,写荒寒云西笔意。芦花映来清浅溪,雪濛濛,片鸥吹起。

花之寺在右安门外,是清代著名的文人游赏胜地,在护城河边上,渡船、芦花、垂杨、斜照,现在是三环路经过的地方。陶然亭早已改为公园,芦塘飞雪,江亭野趣早已没有了。但从这两支曲子中,可以想象之。作者是画家,所收曲子大多题画之作,画意浓、诗意重,纵写荒寒,也是文人学士的情怀。像赵南星那样的市井男女情语,乡村放荡语,这些曲子中是没有的。也可见明末东林党人的个性风尚和清代乾、嘉而后馆阁体儒雅风尚,同样的曲子,表现完全不同,而一样引人爱读。

不过我说了半天,还是脚盆里练泅水,诸宫调曲子直到今天,还是上谱的,入乐的,我不懂音乐,说了半天也是白说。《花间笛谱》除小令、套数外,后面还有“凌意云填谱”的曲子,方格直行字,按格向右下方拉出斜线,成为一排斜格子。每字在斜格中注上工尺。如《步步娇》起句:“悄红楼,蓦地春寒重。”斜格中按字注着“六工”、“工五”、“六五”、“工六”、“六仩五六工”、“尺工尺上”、“四上尺上四合”、“四尺上四”。这都是什么意思,什么声音,我像看天书一样,一点也不懂了。懂音乐的朋友,一定可以把它译成简谱或五线谱,不过我还是不懂。立人加上字的“仩”也不认识。

《花间笛谱》前面还收有《庚戌春闱纪事诗附日记》、《癸丑琐闱日记》二种。“庚戌”是道光三十年,潘曾莹是会试同考官。“癸丑”是咸丰三年,潘曾莹派会试副考官。以上两种有关清代科举制度,至为重要,将另写小文介绍。至此则只介绍曲子了。正式名称应叫“南、北诸宫调”小令,“南北”之别,亦在音乐上,与文字无关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