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历史星辰

千古桃源梦:陶渊明的故事 作者:高民 著


第一章 历史星辰

在中华民族漫长、广阔、深邃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无数颗星辰。正是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正是他们的精神,润泽着中华民族万代子孙的心田。本书所要介绍的陶渊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中算不上是最明亮的一颗星。事实上,也没有谁敢说,天空中哪一颗星最大、最亮,只有繁星满天,相映成辉,夜空方能星光灿烂。但是,陶渊明绝对是中国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夺目、光耀万代,而又别具一格的巨星。

或许,在本章的开首,简单地陈述一下陶渊明的生平,不失为一种开门见山的方式。究竟,陶渊明何许人也?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死后追封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陶渊明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陶渊明出仕,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仅80余日即辞官回家;41岁后,归田躬耕,直至63岁贫病交加而死。而陶渊明无论是做官,还是务农,都始终笔耕不辍,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影响到唐代及其后的田园诗派。其现存作品包括诗125首、文12篇,最重要的作品有《桃花源记并诗》、《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20首、《归园田居》5首等。

这样的一个晋宋之人,个人仕途断断续续,文学作品百十来篇,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他可堪“一颗璀璨夺目、光耀万代,而又别具一格的巨星”这样的评价吗?事实上,我之所以敢于如此高度地评价陶渊明,是基于千百年来历史的结论,是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专家和百姓大众的共识。从陶渊明出现到现在,光阴荏苒,已经1600多年了。在这1600年间,几十代人对陶渊明进行了无数的研究和思考,绝大多数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陶渊明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充分肯定。所以我认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应该说是一个历史的公论了。可是,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陶渊明这个伟大的人物、这个民族的骄傲,我们不是过于拔高他了,而是对他冷淡得太久了。这种状况应该予以改变。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颗巨星呢?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获得了怎样的评价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在陶渊明评价方面一些耐人寻味的情况,以便在介绍他的一生经历之时,我们能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之上。

1.地位不高却引人注目

首先,在一般人眼里,陶渊明可能只是一个诗人。他不愿意当官,最后归隐田园,回家种地去了,所以是一个无职无权的平民诗人、普通诗人。梁启超先生甚至说:“他不过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业。”就是这么一个平民,一个农民,一个普通的诗人,他活着的时候,社会地位肯定是不高的。可是与他同时代的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想结交他,和他做朋友。有的人为了结交陶渊明还煞费苦心。陶渊明死后,更多的人关注着他。历代研究陶渊明的人不可胜数,其中不乏知名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或大诗人,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辛弃疾,清代的龚自珍,近现代的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鲁迅、朱光潜、朱自清、陈寅恪、林语堂,等等。这些人物都非等闲之辈,而他们都对陶渊明推崇有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研究。这是为什么?绝非偶然。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多学者,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且不说在思想改革开放的今天,各个图书馆中都可以看到研究陶渊明的专著每年接二连三地出版,就是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光明日报》就开展过对陶渊明的大讨论。1958年12月到1960年3月这长达15个月的时间里,《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以陶渊明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大讨论,连篇累牍发表学术文章,后来这些文章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被结集出版,即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陶渊明讨论集》。对一个古代的平民诗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讨论,而且观点针锋相对、情绪剑拔弩张,在有关中国古代诗人的讨论中,除了陶渊明,还没有第二个人能获此殊荣,可见陶渊明的不同寻常。

2.时间越久名声越大

另一个令人惊奇之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陶渊明的名字不是渐渐被淡忘,反而越来越响亮。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其影响呈递减趋势。尽管在隆重的葬礼上人们会说“某某人永垂不朽”,可这句话中的“永垂”是肯定的,“不朽”却很困难。因为,一旦仪式完了,逝者也就渐渐淡出社会群体的记忆,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就像陶渊明为自己写的《拟挽歌辞》中说的那样: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其三)陶渊明对死亡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才这么说,多数人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可是陶渊明却没有仅仅是“托体同山阿”。160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他总是难以忘怀。他死后的100多年中,似乎还没有被人们理解,但是到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订《文选》时,就有了陶渊明的传记,还收录了他的许多诗文。

唐代,陶渊明的名字已经在文人中传遍了,唐代几乎所有著名大诗人的诗文中都有陶渊明的影子。而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朱熹、辛弃疾等人简直要把陶渊明捧上天了。苏轼干脆说自己就是陶渊明的化身:“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苏轼《江城子》)辛弃疾更把陶渊明比作诸葛亮:“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苏轼终生为官,陶渊明终生归隐,苏轼为何对陶渊明偏爱有加?陶渊明是一介布衣、一个诗人,从来不说假话,而诸葛亮是一个宰相、一个军事首领、一个颇有谋略的人,辛弃疾为什么把陶渊明比作诸葛亮?我想,这是因为苏轼、诸葛亮、陶渊明都有大智慧,都是代表中国最高智慧的人,所以他们彼此有相似之处。

到了元代,文人们更加喜爱陶渊明了,个个都标榜自己是“当代陶渊明”。例如,元代散曲作家滕宾就写过:“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滕宾《普天乐》)更多的文人,则在敬佩陶渊明的同时,感叹像陶渊明那样的人实在是太稀少、太珍贵了。例如,元代散曲作家薛昂夫写道:“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薛昂夫《塞鸿秋》)在元曲中,类似“东篱”、“黄菊”、“彭泽”之类的词汇数不胜数,这都是寓意陶渊明的。

苏轼:“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对陶渊明的赞誉也丝毫不亚于前代。王国维先生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梁启超先生说:“这位先生身份太高了,原来用不着我们恭维。”朱光潜先生说:“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作,称赞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其他如鲁迅、朱自清、陈寅恪等人也都各有评价。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其青年时期也以陶渊明为楷模,和一些同学好友实实在在地组织了一个类似“桃花源”的真实社团,想要亲身尝试一下桃花源的生活。1959年6月,毛泽东在登上庐山之际,面对眼前绮丽的山川,也不禁追念陶渊明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登庐山》)

更为难得的是,陶渊明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里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知音。前苏联陶渊明研究专家艾德林在《陶渊明和他的诗》一书中,赞同他的老师阿翰林的提法:“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显然起了俄国普希金的作用。”普希金在俄罗斯是最受崇拜的诗人偶像,把陶渊明比作普希金,可以说是对陶渊明至高无上的评价。日本学者一海知义是倾毕生之力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但他仍然说:“虽说和陶渊明打交道的岁月不算短,可直至今天,我还没能完全把握这位复杂的诗人的全貌。……探寻陶渊明之旅是要继续下去的。”

3.非儒非道非佛的哲学社会学诗人

陶渊明还有一个更加令人钦佩之处,那就是,他不仅仅是一个农民,一个田园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一个颇有思想见地的高人,他的经历和思想都非同一般。通常,诗人与哲学家常常难以合二为一,因为诗歌重在形象与情感的描述和宣泄,属于逻辑推理并不严谨的感性思维的范畴;而哲学则重在概念、命题的思考和辨析,属于逻辑推理严谨的理性思维的范畴,二者比较难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可是陶渊明的诗歌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常常成为哲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就曾说过:

陶潜的诗在六朝文学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他把建安以后一切辞赋化、骈偶化、古典化的恶习都扫除得干干净净……他的环境是产生平民文学的环境;而他的学问思想却又能提高他的作品的意境。故他的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而他的言语却是民间的言语,他的哲学又是他实地经验过来的,平生实行的自然主义,并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麈清谈的口头玄理。所以他尽管做田家语,而处处有高远的意境;尽管做哲理诗,而不失为平民的诗人。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道家为支流、外来佛教也并驾齐驱的思想传统。中国古代文人多数情况下会倾向于其中某一家,思想杂糅的情况虽然不少见,但每个人思想中的主流倾向通常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可是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却让后人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于庄、老。”可见,朱熹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于道家。梁启超却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显然,梁启超认为陶渊明倾向于儒学。而陶渊明生前与当时的高僧慧远过从甚密,谈吐甚欢,因此又被认为有佛教倾向。时至今日,对于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各家看法也莫衷一是。所以,现代学者陈寅恪先生便提出一种“新自然主义”说,认为这才是陶渊明信奉的主要思想。而刘大杰先生更是义正词严地总结说:

陶渊明是魏晋思想的净化者,他的哲学文艺以及他的人生观,都是浪漫的自然主义的最高表现。在他的思想里,有儒、道、佛三家的精华而去其恶劣的习气……我们在他的作品里,时时发现各家思想的精义,而又不为某家所独占……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就在他独有的性格、时代的环境,以及各家思想的精华,混合调和而形成那种特殊的典型。这种典型不容许旁人模拟学习也不受任何思想家派的限制。

这一段话真可谓高论。当今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综合上述观点认为:

这个问题原本无可争论,因为陶渊明的思想中既有儒家成分,又有道家成分,还有他本人从生活中体悟出来的道理。三者互不排斥,亦不可执一端而非其他。

上面各位学者的言论足以证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几种重要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能够比较精要地吸收某一学派思想的精华,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陶渊明却能集“各种思想之精华”于一身,实属罕见。所以在某些人眼中,陶渊明高于其他诗人,恐怕就是因为他具有其他诗人所不具有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他是一个诗人,诗名极盛,这掩盖了他作为哲人的光辉。事实上,他是一个哲学诗人,这也是他不同于甚至高出于其他诗人之处。

4.得到各阶层人们喜爱的诗人

特别要提到的是,陶渊明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为苦难的中国人民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社会蓝图。这是社会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成为普天下人们共同的梦。所以,我们怎么能不感谢、不敬佩、不怀念陶渊明呢?

正是由于陶渊明经历非凡,思想深邃,又设计了桃花源的美妙蓝图,他成了被世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文人还是劳动者,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对陶渊明喜爱有加。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人人以结交他为荣;他死后,后世的人们则更加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桃花源。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典型的阶级调和论。我承认,在阶级社会中阶级调和论肯定是不对的,而且也行不通。但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是两回事。因为,在陶渊明心里,他希望生活在桃花源那样美好的世界中,那是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没有阶级斗争,更没有大规模的人类冲突,人人都过着平等、惬意、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社会人人渴望。在桃花源的梦想中,人们成了陶渊明的拥趸。因此,陶渊明不是阶级调和论者,他只是在做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君臣的桃源梦而已。时至今日,又有谁不渴望桃花源的梦境世界啊?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常常会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桃花源式的幻想中,每逢困顿之际,又会不自觉地栖息在自己静谧的“心灵桃花源”之中。

5.对陶渊明的评价始终存在分歧

最后一点,也是不可回避的。虽然陶渊明有许多过人之处,也得到了无数人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但完全理解他并身体力行向他学习的人却不多。在他生前,尽管好朋友不少,但最终都一个个离开他做官去了。1600多年来,陶渊明的崇拜者甚多,但真正志同道合的知音却很稀少。很多人无比赞赏和敬佩他,但能像他那样去实践的人几乎没有。宋代苏轼、辛弃疾、朱熹等人对陶渊明的赞赏可谓高入云天,但他们自己却始终难于彻底脱离官场。

只是到了元代,一贫如洗的文人才子才敢于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是陶渊明的再生。

就是今天,对陶渊明的看法也总是莫衷一是。1958年12月至1960年3月,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开展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中,对陶渊明持肯定态度和持否定态度的人相持不下。虽然持肯定意见的似乎还是占着上风,但持否定意见的也不在少数,而且观点尖锐。一些否定意见坚持认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在他当时还是对后代都起着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促退作用”。甚至有人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逃避现实的表现”,“他的不合作,乃是欲合作而不得,并不是什么对现实不满的反抗”,“即或有些不满情绪,那也是由于他自己的壮志不能伸展。陶渊明的退隐对统治阶级无任何损失,对人民只有害而无益”。

直到目前,还有许多人认为,陶渊明不能够多宣传,因为他的生活态度消极避世,安于现状,不符合现在积极进取的思想潮流。如果大家都学陶渊明,不肯当官,安于在农村田园过贫贱的生活,那谁来管理国家呢?陶渊明把官场看得一无是处,这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呀!中国历代官员中不是出了不少清官吗!陶渊明的言论对今天国家的稳定没有好处,等等。

我认为,这些看法恐怕有点以偏概全或者说是杞人忧天了。

因为任何时候,不管我们怎样去赞扬陶渊明,宣传陶渊明,真正能够像陶渊明那样看破名利、摈弃虚荣、脚踏实地地劳动自给,而又关心着全社会、关心着他人、有着高远理想和坚定纯正人生目标的人,永远都只能是极少数。就像我们天天说学雷锋,可是雷锋永远是少数一样。我们今天完全用不着担心陶渊明太多了,而应该感叹陶渊明怎么那么难以被人理解,要学习陶渊明怎么就那么困难。事实上,如果大家都能理解陶渊明,学习陶渊明,那只会使人们的心地更纯洁,使社会更美好,使国家更稳定,使世界更和谐。所以,我们实在应该大声呼唤“陶渊明精神”。

对陶渊明的争论始终针锋相对、高下不一,说来也不奇怪。

人们常说“曲高和寡”、“物以稀为贵”、“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陶渊明不被某些人理解,不是陶渊明的错,反而更证明了他的超前、稀有和珍贵。

然而,不管千百年来如何争论,陶渊明在人们心目中永远高高站立。人们对他的崇敬和赞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极高的层次。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王国维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朱自清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当代学者刘大杰先生也说,陶渊明“不仅是魏晋时代的第一流诗人,并且是中国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文学家。……其作品个性的分明,情感的真实以及人品的高尚,只有一个屈原,可以和他比拟”。看看这些大名鼎鼎的学者们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可以断言,陶渊明绝非等闲之辈,说他是中国历史天空中的一颗巨星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那么,陶渊明的魅力究竟何在?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

让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1. 梁启超著《陶渊明》,商务印书馆,第22页。
  2. 参见《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庵文集续编·文学小言》。
  3. 梁启超著《陶渊明》,商务印书馆,第23页。
  4. 参见朱光潜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
  5. 林语堂著《中国新闻舆论史》,王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6. [日]一海知义著《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中华书局,2008年,第98页。
  7.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新月书店,1928年,第130-131页。
  8. 转引自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9. 梁启超著《陶渊明》,商务印书馆,第19页。
  10. 转引自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1. 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2. 参见《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
  13.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