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〇1965年乙巳 先生四十一岁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作者:(撰)曹旅宁 著


〇1965年乙巳 先生四十一岁

三月七日,吴则虞致函先生:

永年先生赐览:

前得忍寒先生来书,藉闻佳况,至慰。弟去年黄山抱病归来,至今未痊,终日偃息,书史尽废,可叹也。前寄荀子资料目录经批改,包遵信同志近将返京,拟请其重行编校,了此旧债,琐读感铭无限,专泐,藉颂

著祺!

则虞再拜 三月七日

三月三十日,吴则虞致函先生:

永年尊兄左右:

湖州丁白有《宝书阁书录》,俞荫甫有丁葆书《读书识余序》,二丁是一人否?时有人询此。弟病久不出门,查书艰难,素稔腹笥充裕,当请惠教也。贱恙反复,近又得胃病,不能纳谷。青丘菊绽,然了无佳兴也。即请

著绥!

弟则虞拜 卅日

先生由北京庆云堂邮购唐《李文墓志》旧拓本。

先生跋语云:

梁茝林《退庵题跋》跋此李文墓志,谓是谢右梅阁授自其妻氏木斋先生者,逢儿新得近搨一纸亦当完具,所残缺者不逾二十字,与此本略同。惟锡以戒律戒字,八十有二有字稍不及此本之完好。此本氈蜡特精,神采奕奕,则远胜近搨。盖右梅题字,署年己酉,实雍正之七年,距今一百有五年矣云云。此搨戒、有二字完好,与梁跋吻合。审其纸墨,亦康熙时物,旧藏蒯礼卿光典家,后归其从子若木,观首尾所钤朱记可知。后有登州戚璋叔玉敬观印,戚亦时人之收藏善本石墨者也。乙巳十月,琉璃厂庆云堂碑帖铺寄来,损十二金得之,亦厚值也。赵琴士《古墨斋题跋》评此志正书遒劲流逸,唐初诸名碑外,此其最佳者。余谓直是缩本《孟法师碑》,虽薛、魏捉笔,恐亦莫能望其项背。

北京开展兰亭论辩,郭沫若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作。先生认为结论虽对,考证不够精审,就另撰写《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一文一万字。

————————————————————

(1) 师母出生在芜湖,小字“完白”,安徽简称“皖”,“皖”字拆开即为“完白”。

(2) 钱穆《庄子纂笺》1951年序目:“戊子冬,由辽沈、而徐蚌,血战方殷。……遂发意注《庄子》,现就马通伯《庄子故》,惬者存之,懘者抹之。始于十二月九日,讫于翌年己丑二月九日,前后适两越月而书成。”先生晚年为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万有文库”整理点校《庄子》分段就大体依照钱穆是书。

(3) 《秦妇吟》中有“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之句。

(4) 夏承焘先生有《韦端己年谱》,但亦有差错,先生文中有订正。先生虽对夏承焘人品有看法,但说不能因人废言,如《岳飞“满江红”词考辨》,夏承焘发挥余嘉锡先生的观点,考证出自明人伪托。张政烺又有《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进一步肯定余嘉锡、夏承焘的结论外,更考证出此四字“还我河山”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年,抄自伪托岳飞书迹的《前后出师表》。

(5) 此信由黄先生哲嗣黄寿成师兄提供照片,此日期据信封邮戳日期判定,由于年代久远,纸质不佳,字迹模糊,辨认困难。

(6) 吕先生是书法家,此联语字体略同颜真卿《多宝塔》碑,但比《多宝塔》更刚劲挺拔。此据常州吕思勉纪念馆刘西影馆长2006年11月26日在西安先生住所所摄照片,由张耕华先生提供。

(7) 三十年后先生送给了陕西师大图书馆,使之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8) 2007年笔者偕黄寿成师兄在先生遗物中访得,全文已刊布在笔者记录并整理出版的《黄永年文史五讲》附录中,中华书局2011年4月版。

(9) 先生早岁对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有兴趣。此《汴围湿襟录》叙明末李自成围攻开封,明朝守军后决黄河堤以灌围城农民军之史事。黄先生藏书中又有《平叛记》一书,清康熙时莱州毛霖撰,叙明万历时毛文龙部将孔有德等据山东登莱叛乱,明廷派谢三宾督师平叛,孔有德兵败后又携带当时最先进的西洋大炮——红衣大将军越海投靠后金之史事。此书清朝入禁毁书目,十分罕见。今人柴德赓撰写《谢三宾考》所引《平叛记》也止为罗振玉《殷礼在斯堂丛书》影印本。柴德赓为陈垣高弟,陈垣向以收藏此类书籍著称。先生所藏此书尚是撰者自藏加墨之本,至可珍贵。先生此书有可能得自青岛或济南书肆。

(10) 陈清泉《怀念谭其骧先生》,《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7日。

(11) 先生平生所编书目除此外尚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目录》、《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先生自己后来藏书目未见成书,但有藏书卡片存世。甚望寿成师兄早日编成先生藏书书目以存一代藏书史事。先生所藏清代精刻本,大体已收入《清代版本图录》一书中。先生所藏明清钞本及批校本精者具列名《古籍版本学》一书中。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八十年史学书目》(1900-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3) 此书1983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先生曾用做专题课《吴梅村诗》的教本。

(14) 黄先生自述,清人的字迹,除偶尔拾得一些外,整本影印的当年只买到罗振玉编《昭代经师手简》和潘承厚编《明清藏书家尺牍》。参见先生所撰2003年所写《喜读〈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此江郑堂《河赋》手稿当为先生藏品之一种,先生所藏尚有郑孝胥致其姨母手书及罗振玉所书篆书条幅等。

(15) 先生论张政烺先生:文章很少,每一篇都很新奇;学问很博,就是不肯写东西,近年钻到青铜器中,也很少著述。

(16) 中华书局2007年9月版辛德勇学长所编《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只收未发表序跋31篇,其后我在观赏先生藏书时又发现若干篇,甚望早日编成先生《读书记》一书以飨读者。

(17) 童教英《从炼狱中升华:我的父亲童书业》:“不过反右对他(童书业)不是没有影响,亲朋好友中一些人被打成右派,他更孤独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4页。按:童先生藏书身后皆归山东大学,黄先生所藏皆自购者。

(18) 寿成兄访谈:我1958年来青岛外祖母处,后又随迁济南,直至1970年始返回西安。其间只返回西安一次。

(19) 承中华书局编辑李天飞先生为我检索新出《顾颉刚全集》书信卷见告,其中未收录顾颉刚致先生书信。这些书信当仍保存在先生西安住所的书丛尚待整理。顾先生致黄先生信札近日已有黄寿成师兄发现若干通,本编已有征引。此外,2011年9月笔者在北京打电话给顾颉刚先生女公子顾潮,承她见告目前尚未发现黄先生致顾先生书札。

(20) 罗继祖《刘寡欲谢多情》一文回忆前辈学人刘盼遂、谢国桢,讲述谢国桢:“丈籀史之余兼嗜碑刻,自云搜罗有出《石交录》以外者,欲求我家藏《汉熹平石经残石集拓》,而我箧中仅存一册未能与,而以家藏《汉巴州民杨量买山刻石》旧拓(路山夫先生故物)及乾隆原刻《畏垒笔记》饷丈,而丈报以吾家旧藏日本内藤湖南(虎次郎)临十三行小楷(乃先生乱后收自地摊)。”可见老辈学人交友处世之道。八十年代初期,此《汉熹平石经残石集拓》归黄先生收藏。

(21) 顾青《追忆黄永年先生》,《书品》2007年第2期,第9-12页。

(22) 谢国桢,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祖籍江苏常州,生长于河南安阳。1901年(农历)四月初十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民国十五年(1926年),考取了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主要随梁启超学习和研究,次年毕业。后曾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云南大学任职和执教,解放后相继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23) 吴则虞(1903-1977),字蒲庼,泾县茂林人。二十一岁去无锡从名师陈石遗、杨秩夫,备受赏识。经石遗介绍,去苏州谒见国学大师章太炎,被章收为入室弟子,并加入章氏“国学讲习会”,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兼图书馆系教授,1957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兼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讲授中国哲学史、文学史、校勘学等课。吴则虞治学严谨,敏于接受新事物。对考据用力尤勤,认为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和必经之途。在《论考据》一文中云:“考据所要考据的并不是事物的任何一种现象,而必须是在事物整体中有关键性,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是以说明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方面和主要之点。”

(24) 此信2010年中华书局《顾颉刚全集》之《顾颉刚书信集》未收,由黄先生哲嗣黄寿成师兄提供原件照片。

(25) 《顾颉刚读书笔记》卷十《耄学丛谈》(三)“陆梁”条,又讲到“陆梁”,“予向未识其义,曾于油印本《浪口村随笔》中载之,承黄永年同志为之探究”云云。

(26) 此信由黄先生哲嗣黄寿成师兄提供照片。

(27) 郭沫若的历史剧《武则天》,初稿系五幕剧,完成于1960年1月10日,发表于同年5月号《人民文学》杂志;后几经修改,于1962年6月20日定稿,改为四幕剧,于同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8) 笔者1987年在陕西师大图书馆看到一本解放后重印商务国学丛书本《陔余丛考》借书卡上有先生签名,日期为1963年某月某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