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入宫以后

武则天大传(精) 作者:罗元贞


二、入宫以后

武则天从小就不是“省油灯”,出生于长安,家庭富贵,身体健康,活泼好动,聪明好学。有九年时间,是在各地都督府里度过的。她的双亲,尤其父亲,都督的一言一行,必然对她会有一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作用。后来,武则天对国家政治有兴趣、有眼光、有才能,而且爱骑马射箭,能文能武,成为杰出的政治家,不能说和其父无关。

1.后宫才人

如前所述,武、李两家的关系,一步比一步深。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武士彟不仅是好友,而且是太原起兵的功臣之一,玄武门政变胜利的得力助手(在武将军的带动下,近卫军官兵都站到李世民这边来了),又是治理地方的能臣。所以,一听武都督在荆州任上逝世,就命令名将老臣、并州大都督李絃,在太原文水为他主办丧事,丧葬费由国库支付。十多年前,武、杨二人的结婚费用也是由政府负担的。这样的殊荣,在唐朝及各朝,都是罕见的,可见两家关系很不简单。

因此,唐太宗对老友功臣的家属,特别关心,也给以特殊照顾。第二年,即贞观十年(636),就召武则天入宫为才人。唐朝制度,各朝都有才人数名,主要管音乐及制作歌词,助理宫廷宴会。才人只是能文能武的高级宫女,并非妃嫔。

所谓能武,是说既能骑马,还会射箭。每当皇帝、皇后出外时,才人们就戎装佩箭,在仪仗队后,在车驾前头,左右分列,气概昂扬,好像娘子军。箭法好的,还想借此良机,一显身手。诗圣杜甫有诗句说道:“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唐人卢纶的《宫中乐》也说“行遣才人斗射飞”。

《旧唐书》编者说:“则天年十四,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新唐书》的编者干脆说:“太宗闻女美,召为才人。”

不错,武则天长得好看,国字脸儿,五官端正,两道蛾眉下面,双目炯炯有神。但是,说唐太宗召她入宫是因为她长得美丽,则不过是腐儒的庸俗见解和皮相之谈罢了。

2.欣然进宫

在封建时代,女儿被选为皇后或妃子,父亲会封官或升官,娘家会得到许多好处,所以父母还是愿意的,引以为荣的。但是,如果仅仅是被选为宫女或女官,则父母沾不到多少光;而且宫门一入深如海,从此姑娘永别离,简直永远见不上一面。因此,武则天的母亲接到太宗谕旨,宣召二姑娘入宫为宫女时,就泪流满面,失声痛哭。然而,武则天却不以为然,反倒泰然自若地安慰母亲说:“妈妈不用伤心,女儿这回入宫,能见到和父亲有交情的天子,说不定还是咱们的福气啊!”这件小事,反映出她在少女时期,就不是羞怯胆小,而是别有见识,别具气魄。

3.练习骑射与制服烈马

武则天在皇宫,正是青春时期。她身体健康,意气风发,性格好动;加上宫中条件又好——有马、有箭、有地方,所以她的日常活动,主要是练习骑马射箭,跃马弯弓,对着枝叶,或瞄准飞鸟。其次才是张罗宴会或制作乐章。

武则天不仅善骑马,且善于制服烈马。

《资治通鉴》卷206记录了一件武则天当才人时候的活动。据说,唐太宗有一匹马,名叫狮子骢,身躯高大,性情凶野,没有人能制服它。二十多岁的才人武则天却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不过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槌,三是匕首。如果铁鞭击之不服,就用槌击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听了,壮其胆略。这是武则天七十八岁的时候亲口说出来的。当时有个叫吉顼的大官,在武则天跟前敢说敢道,竟到了狂妄的程度,触怒了则天。一日,他正在得意忘形,援古引今,滔滔不绝的时候,武则天打断了他的话,说:你所说的,我都听腻了,不要啰嗦!接着武则天讲了上面那件制服烈马的故事,并且厉声说:“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耶!”这时,强梁如吉顼也吓得失色流汗,赶忙跪下求饶。

说到武则天制服烈马的气魄,令人又联想到“辇前才人带弓箭”的英武形象。

4.乐章制作

武则天在唐太宗宫里为才人,共十四年,是她从十四岁到二十七岁的青春时代。由于其较低的才人地位以及其他缘故,史书上几乎没有她这一时期的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录》,没有武则天的作品,现在只见《全唐诗》(康熙四十五年成书)第五卷里有武则天作的乐章多首,其中的《唐享昊天乐》十二首、《唐明堂乐章》十一首,好像是武则天为才人时由于职务上的要求而写成的作品。乐章都是配合庙堂音乐的歌词,特点是歌功颂德,典雅堂皇。例如其中的《皇帝行》一首云: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但是上述两部乐章的制作年代很难肯定,作为武则天为才人时期的作品还是有问题的。例如比较原始的史料,即《旧唐书》卷30《乐志》关于这两部乐章的标题就稍有不同:其一是“则天大圣皇后大享昊天乐章十二首(御制)”,又一是“则天大圣皇后享明堂乐章十二首(御制)”(实存十一首)。而且从“昊天乐章”第一首的内容上看来,不像是给唐天子作的,而像是为周天子(武则天)作的,因为其第一首是: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似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武则天在当才人的青春年代,一定写过不少作品,但由于宫禁深沉,当时也是很少流传的。

武则天的著作,现在已经不多了。《全唐文》《全唐诗》《宫闺文集》《中国女文学史》《历代妇女著作考》等书里面有一些,但也有假的。关于武则天的著作,我想放到本书的“附录”里去谈,这里就不多提了。

5.引起的传说

武则天为才人的时期,相传有过这样的事:据《太平广记》卷215、《贞观秘记》条(原引《感定录》)说:

唐贞观中《秘记》云:唐三世后,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风访之。淳风奏言:臣据玄象,推算已定。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满四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子孙殆尽。太宗曰:疑似者杀之,何如?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法。王者不死,枉及无辜。且据占已长成,在陛下宫内为眷属。更四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恐伤陛下子孙不多。今若杀之,为仇,更生少壮,必加严毒,为害转甚。遂止。

(《太平广记》卷224《相四》“李淳风”条(原引《定命录》)又说:

武后之召入宫,李淳风奏云:“后宫有天子气。”太宗召宫人阅之,令百人为一队。问淳风,淳风云:“在某队中。”太宗又分为二队,淳风云:“在某队中,请陛下自拣择。”太宗不识,欲尽杀之。淳风谏:“不可,陛下若留,虽皇祚暂缺,而社稷延长;陛下若杀之,当变为男子,即损灭皇族无遗矣。”太宗遂止。

后来司马光等作《资治通鉴》的《唐纪》时,也采用了这一传说,把它写在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并且说:

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李君羡是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籍贯武安,宿卫玄武门),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上乃止。(《资治通鉴》卷199)

我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的,因为它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4)《通鉴考异》条所言:“其间传闻异词,稗官既喜造虚言,正史亦不皆实录;光既择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辨正谬误,以祛将来之惑。”这就是说,他们当时是考查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才写下《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的,所以它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比《资治通鉴》更早的史书《旧唐书》卷69《李君羡传》,也记载着这件因迷信杀人的事。原传不长,全文如下:

李君羡者,洺州武安人也。初为王世充骠骑,恶世充之为人,乃与其党叛而来归,太宗引为左右。从讨刘武周及王世充等,每战必单骑先锋陷阵,前后赐以宫女、马牛、黄金、杂彩不可胜数。太宗即位,累迁华州刺史,封武连郡公。

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天授二年(691,武则天刚做皇帝),其家属诣阙称冤,则天乃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旧唐书》是五代时后晋开运二年(945)成书的,是现存最早的唐朝“正史”。它主要是根据唐朝实录写成的,很有原始材料的价值,这是它比《新唐书》可贵的地方。因为更原始的唐代实录,除《韩愈集》中有顺宗一朝的片断之外,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件事呢?我认为:李君羡因和妖人“潜相谋结”而被处死,这是事实;但说是由于他的封邑及属县等都有“武”字,这恐怕是后来他的家属为了向武则天诉冤以达到追复官爵之目的而有意制造出来的。因为根据太白星昼见就能占出是“女主昌”的说法,以及“女武王”的谣言,都是武则天做了皇帝之后,后代人才能附会出来的,所以那传说根本不可靠。再说,唐太宗是相当英明的君主,即使当时就有“女主昌”的说法,他也好像不会紧张到那样,甚至因此就疑忌自己的将军,最后还把他杀掉。

其次,这些记载,本身也有矛盾之处。比如:《旧唐书·李君羡传》说这是“贞观初”的事情,其时武则天尚未入宫。《资治通鉴》说这事在贞观二十二年,此时武则天为才人已十三年。《太平广记》所根据的两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感定录》说是由于《秘记》说:“唐三世后,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风访之”,李淳风说:“其人已长成在陛下宫内为眷属。”而《定命录》则说武则天一入宫,李淳风就奏云:“后宫有天子气……”该书并且说:因此唐太宗还在宫里搜查了一番,把宫人分为若干队,李淳风能指出她在某队,而唐太宗则分辨不出是谁。按当时宫中“才人”最多不过九人,而武则天是以才貌出众而被太宗召入宫中的。不管“女主武王”的谣言是在贞观初年还是二十二年,如果真的检查起来,其实不用检查,武则天首先就会被提上记忆而被认出来的。

总之,这些都是迷信、没有根据的谣传,也不可能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而一定是武则天称周帝前后附会出来的。但是它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武则天为皇帝是令人惊奇的事,而当时的人受历史条件所限制,不可能从社会背景上去作科学的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之前,中外古今都如此,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唯物主义的分析),因而只能用“天命”等迷信和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

6.青年武则天在宫中的游乐活动

武则天自十四岁入宫当才人,至二十七岁出宫当尼姑,在宫中生活、活动,达十四年之久。

她首先要完成才人分内的工作,例如写歌辞、安排音乐队、张罗酒宴。其他时间,她就看书,写字,骑马射箭,以及参加宫中的各种游乐活动。例如: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全国大小城市,此夜都悬灯结彩,游人挤拥。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更是特别热闹。

唐人韦述的《西京新记》说长安、洛阳“正月十五日,夜来金吾弛禁(街口警卫撤走),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说:女皇与中宗的“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彩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人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相顾。王公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资治通鉴》卷209说:中宗景龙四年正月上元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出游,多不归者”。

可见长安元宵节之热闹及其对宫廷诱惑力之强烈。

宫中平时和节日都有各种游乐活动,例如:

(1)舞蹈 唐代的汉族青年男女,也和现在的少数民族一样,很爱舞蹈的。《宋书·良吏列传序》说:“方内无事……家给人足……几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南朝刘宋如此,盛唐必然过之。

青年武则天,先是都督府小姐,后是皇宫的才人,必然爱好且擅长舞蹈。

唐人段安节著《乐府杂录》说:“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延,舞缀也。古之能舞者,不可胜记。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施》《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

(2)荡秋千 高元际所作《秋千赋》之序文说,最初,秋千是汉武帝后庭的一种游戏。后代,宫中、民间女子,都爱荡秋千,唐朝也不例外。杜甫的《清明》诗有句云:“万里秋千习俗同。”

(3)拔河 唐代的拔河游戏,唐人封演写的《封氏闻见录》卷6说得很详细,简直和现代的拔河一样。

《资治通鉴》卷209说:中宗景龙三年二月,唐中宗至玄武门(宫中北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明年二月,唐中宗至梨园球场,命令文武官员三品以上大官踢球。踢完球后又分队拔河。韦巨源与唐休璟皆衰老,随绳倒地上,久久不能起来,中宗与韦后及妃主临观大笑。

《唐语林》卷5《补遗》说:拔河有时参加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无不震骇。

(4)摔跤 摔跤古称角力、角抵、相扑(日本至今仍称相扑),唐代盛行于民间及宫中,“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

调露子著《角力记》说,荆楚之间,从正月至五月,都有角力之会。胜者,社出物赏之,彩马拥之而去,观者为堵。

令人惊奇的是,唐朝妇女中也有摔跤大力士,女角力士袒胸露腿进入赛场,在战鼓声中,迎战男力士。

晚唐,号称“勇而多力”的皇家摔跤队员张季弘,竟被一位山村女力士的高超技艺与力气,吓得不敢交手,“流汗神骇,阖扉假睡”。

(5)击球 人骑马上,手执月牙形球杖击球,又称打马球。两队在平整的球场上,以打入对方球门的球多少分胜负。

唐朝不仅许多文武官员喜欢马球,连皇帝,自唐高宗以后,十多代皇帝及皇族都打马球。武则天年轻又善于骑马,很有可能参加此项活动。

唐代中期,兴起了适合于妇女的以驴代马的驴球。这在宫中特别流行,打法和比赛马球一样。

(6)其他 其他游乐活动,宫中也不少于民间。例如:围棋、象棋、弹棋、投壶、藏钩、双陆、抛球戏、龟背戏、叶子戏(不是后代的打纸牌)、春游、郊游、赏花、斗百草、放风筝、斗茶、行酒令、斗鸡、龙舟竞渡、乞巧、赏月、登高等等。

这里说说唐朝围棋。

围棋发展到唐代,已相当完备。棋盘上纵横十七道线,二百八十九个交叉点(现代的棋盘是纵横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棋子圆形,分黑、白二种,两人对弈,执黑子的先行。以围困对方、吃子多少定胜负,故称围棋。至宋代已有论述围棋的专著,例如徐铉的《围棋义例》。

唐朝,皇帝、贵族、文武官员,都喜下围棋,唐明皇(玄宗)有“棋待诏”数人,专门陪他下棋。安史之乱爆发,先陷洛阳,危及长安,唐玄宗率众西逃入蜀,仓惶中还没忘记带上棋待诏王积薪。

唐人冯贽写的《云仙杂记》卷6说: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纸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鬣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征饼饵牛酒,取饱而去”。

唐朝盛传:王积薪入蜀途中,某夜听见房东婆媳二人在床上以口代手落子弈棋,因此学得了“盲棋”弈法。现代只有高手才能闭目下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